网络工程实习报告
辛苦的实习生活在不经意间已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里,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是时候回头总结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了。可是怎样写实习报告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网络工程实习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工程实习报告1
一、理论指导
1.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
(一)OSI模型和TCP/IP协议:OSI模型中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二)IEEE802参考模型:物理层被分为上下两个子层:对电缆介质的说明;介质访问单元(MAU)。数据链路层也被分为两个子层: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
㈢以太网简介:
①以太网的物理地址可分为三类:单播地址、广播地址和多播地址。
②以太网访问模式:CSMA/CD
③以太网的MAC帧格式:一种是DIXEthernet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两种帧格式可以在同一以太网络共存。两种帧格式都具有7个域:前导码、帧首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
2.地址解析协议(ARP)
(一)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
(二)ARP协议简介
(三)ARP报文格式
(四)ARP封装
(五)ARP的运行过程
(六)ARP高速缓存
(七)代理ARP
(八)协议栈实现代码解析
(九)各模块推荐流程:(1)ARP请求发送流程(2)输入ARP数据包处理流程。
3.网络协议(IP)
(一)IP协议简介
(二)①IP地址:地址空间。
②IP地址的表示方法:IP地址有三种常用的表示方法:二进制表示方法、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和十六进制表示方法。
③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分成5类:A类,B类,C类,D类和E类。其中A类、B类和C类地址是基本的Internet地址,是用户使用的地址,D类地址用于广播,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
④网络号和主机:在分类编址的A类,B类和C类地址中,IP地址可划分为网络号(net-id)和主机号(host-id)。这两部分长度都是可变的,取决于地址的类型。
⑤地址类和地址块:A类地址共分为128个地址块,每个地址块都包含有16777216个地址。这表明要使用这类地址的机构一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B类地址共划分为16384个地址块,每个地址块都包含有65536个地址。C类地址共划分为2097152个地址块,每个地址块都包含有256个地址。D类地址只有一个地址块。它用来进行多播。E类地址只有一个地址块。它是保留地址。
(三)特殊的IP地址:
1)网络地址:主机号为全“0”的IP地址不分配给任何主机,而是作为网络本身的标识。
2)直接广播地址:主机号为全“1”的IP地址不分配给任何主机,用作广播地址。
3)有限广播地址:32位为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称为有限广播地址。
4)主机本身地址:32位全“0”的IP地址(0.0.0.0)称为主机本身地址。
进程间通信实验总结5)回环地址:127.0.0.1称为回环地址,常用于本机上软件测试和本机上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地址。
(四)子网划分㈤IP报文格式㈥IP封装㈦IP数据报分片。
4.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UDP协议简介: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主要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UDP报文格式:每个UDP报文称为一个用户数据报(UserDatagram),用户数据报分为两个部分:UDP首部和UDP数据。首部被分为四个16位的字段,分别代表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报文的长度以及UDP校验和UDP应用:
1)UDP适用于这样的进程,它需要简单的请求——响应通信,而较少考虑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对于需要传送成块数据的进程,如FTP,则通常不使用UDP;
2)UDP适用于具有内部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机制的进程;
3)对多播和广播来说,UDP是个比较合适的传输层协议;
4)UDP可用于管理进程,如SNMP协议;
5)UDP可用于某些路由选择更新协议。
5.传输控制协议(TCP)
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6.域名服务(DNS)
DNS(域名服务)是一种能够完成从域名到地址或从地址到域名的映射系统。使用DNS,计算机用户可以间接的通过域名来完成通信。
7.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主要用于访问万维网上的数据。HTTP在熟知端口80上使用TCP服务。
8.远程登录与文件传输协议(TELNET与FTP)
FTP(文件传输协议)提供了一种通过TCP传送文件的方法,可以将一个文件从一个系统复制到另一个系统中。
二、实习过程或步骤
1.领略真实的MAC帧
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B启动协议分析器,新建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CMP协议);主机Aping主机B,察看主机B协议。
分析器捕获的数据包,分析MAC帧格式。然后将主机B的过滤器恢复为默认状态。实验结果为:MAC帧格式:其中目的MAC地址:00142A—503336;源MAC地址:00142A—522C15;型或数据长度:0800。
2.ARP报文
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①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②主机A、B、C、D、E、F在命令行下运行“arp-d”命令,清空ARP高速缓存。
③机A、B、C、D、E、F重新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ARP、ICMP)。
④主机Aping主机E(172.16.0.2)。
⑤主机A、B、C、D、E、F停止数据捕获,察看协议分析器中采集到的ARP报文。通过实验了解到:单一ARP请求报文不能跨越子网进行地址解析,ARP报文的存活空间只限在子网内。因为ARP报文的请求是在网关下的数据请求,脱离子网ARP报文也就自动失效,并且ARP请求是以广播的方式进行,而广播报文不能跨越子网。ARP地址解析在跨越子网的通信中所起到的作用:作用是解析网关的MAC地址,ARP本身无法跨跃不同网段。当数据要发往外部网络时,通常是首先使用ARP请求网关路由器的MAC地址,之后将数据发往网关路由器,由网关路由器进行转发。
3.编辑并发送IP数据报:
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①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②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生存时间:128。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③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④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⑤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
⑥将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的“生存时间”设置为1,重新计算校验和。
⑦主机B、E重新开始捕获数据。
⑧主机A发送第5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⑨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观察实验过程得:在实验过程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经过主机B到达主机E后,报文数据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他们不在一个子网上。主机B能接受到A发送的报文,主机E不能,因为此报文的生存时间太短,致使主机E无法捕获此报文。
4.UDP单播通信
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①主机B、C、D、E、F上启动“实验平台工具栏中的UDP工具”,作为服务器端,监听端口设置为2483,“创建”成功。
②主机C、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开始捕获数据,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UDP协议)。
③主机A上启动“实验平台工具栏中的UDP工具”,作为客户端,以主机C的IP为目的IP地址,以2483为端口,填写数据并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