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的“中”字与中原文化
人文历史论文
 
 
论文导读::本文选取河南方言的“中”字作为切入点。探讨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本文的下节就将讨论“中”字隐含的中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中”,河南方言,中原文化
 
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通行于某一地域的方言理所当然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说法,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而表达人们心理工具的语言也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为交际过程所制约并带有心理烙印的一种符号系统,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解释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本文较为赞同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观点: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方言与本地区的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本文拟就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二)前人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的关注,如陈昌远(1994)、曹志耘(1999)、李如龙(1994)(2005)、贺显斌(2002)、薛瑞泽(2006),且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方言与地方历史、方言与地理环境、方言与地方习俗、方言与文化心态等方面。
陈昌远(1994)指出先贤们很早就重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管子·水地篇》中就有关于齐
、楚、越、秦、晋、燕、宋各国风俗的差别与水质有关的描述,但是由于带有浓重的主观彩和偏见,不是很恰当。后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各地区经济特点的描述,其客观性就稍强一些。
李如龙(2005)指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内外交往等情况的不同,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区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异人文历史论文,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方言文化类型对于考察地域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依据,大量带有文化彩的方言词语和谚语、歌谣是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取之不尽的素材。
薛瑞泽(2006)也看到了文化所存在的地域差异,认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体的行为系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体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体系,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
另外,李如龙在《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一文中主张方言和地域文化都应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区。方言的文化类型就是对方言的文化属性的归类,方言的文化属性是从文化的视角看方言的外部特征,或社会性格,不同方言的不同文化特点可以归纳出不同
的类型,文中还总结了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考察方言文化属性。
综上,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已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积极肯定,但是,以某一地区的方言作为实证来揭示此方言与本地区文化联系的研究仍然显得不足。因此,本文选取河南方言的“中”字作为切入点,探讨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以期为后来者提供资料与参考。
二 “中”字的本义及其在河南方言中的用法
(一)“中”字的书写形态及其本义
甲骨文和金文的“中”字有多种书写形态,濮茂左编的《甲骨文常用字汇》收11种形体,尚不完全(王君,2010)。以下是“中”字在甲骨卜辞中的不同写法[②]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关于“中”的本义,我们推断,“中”最初为名词,字形所画为旌旗之形,意为“中间、中央”,其他义项“正、衷、忠、中正平和”等均由此义引申而成,因为人们的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是先认识具体实物,再对之进行抽象的。唐兰在《殷墟文字记》中谈到:“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古时用以集众,……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③]
梁玉水(2002)认为“中”是达到“和”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具有工具理性意义,具备实践品格。这一观点独树一帜,用新的理论术语赋予了“中”这一古老汉字以新的内涵。
综上,“中”字自古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文历史论文,由最初的“中央、中间”之义发展引申,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含义的汉字。并且,“中”字在河南方言中被广泛运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口语词汇。
(二)“中”的用法
“中”在普通话中的运用十分普遍,而在河南方言中的运用更加灵活。“中”的用法也在普通话和河南方言中存在着差异,下面从词性、功能(分布)等方面做对其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1.“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用法
依照读音,“中”分为阴平“中”和去声“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④]对阴平“中”的释义共10条。前7个义项是名词:①跟四周、上下或两端的距离相等的部位。如:居~ ②里面。如:众~ ③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表示
动作处于持续状态。如:正在洽谈~ ④性质、等级在两端之间。如:~等 ⑤指内心。如:秀外慧~ ⑥指中国。如:古今~外 ⑦介绍买卖或调解纠纷的中间人。如:我来作~。另外,阴平“中”还有形容词的用法:⑧不偏不倚。如:~庸 ⑩方言用法。某些地区指可以、行。如:这主意不~。最后,阴平“中”还可充当动词:⑨适合。如:~看不~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去声“中”的释义共2条,且都是动词用法:①对准;正好符合。如:击~目标 ②受到。如:身上~了一。
综上,“中”在普通话中的词性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且多与其他语素或短语组合构成新的短语,单用的情况不多。
2.“中”在河南方言中的用法
这里主要介绍河南方言“中”字单用或重叠的情况。
首先,在河南方言中,“中”用于名词时,其用法有普通话相同的一面,但是具有方位意义的“中”字,在河南方言中被“里头”等其他词语所代替,而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的“中”,则被“le”所取代。[⑤]
例(1)他们在树林里头玩捉迷藏。
例(2)演讲比赛正搁那儿进行le。
其次,“中”字还可用于疑问句,且多以“~不~”的重叠式出现,用于询问、征求听话者意见或表示怀疑等。此时,“中不中”相当于普通话中“行不行、可以不可以、好不好”等说法,例(3)玩儿了一天了,你去写会儿作业中不中?
例(4)你看我这身打扮中不中?
例(5)恁高儿个小人儿骑恁大个洋车(自行车),中不中啊?
最后,“中”还可单独使用,用于答语,表示说话者对问话者的肯定回答或对自身能力能办成事情的自信态度。“中”的这类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等语句。
例(6)——俺家的电车坏了,明天串亲戚借恁家le车中不中?
——中!咋不中le!
例(7)——这事就拜托你啦!
——中!放心吧!
综上,“中”在河南方言中的用法比普通话中宽泛得多,已成为河南人日常生活中最具有特和影响的用字之一,在全国范围内,“中”成了河南人的一种标志性言语。本文的下节就将讨论“中”字隐含的中原文化的内涵。
三 “中原“与“中原文化”
(一)“中原”的概念界定
“中原”一词的具体涵义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看法不一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许顺湛(1983)、陈昌远(1994)、薛瑞泽(2006)、王保国(2008)、张红恩(2008)等学者都持有不同观点。
许顺湛(1983)指出中原是广义性的中原,泛指中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大部分地区或部分地区。而赵保佑在《中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中指出古人所说的“中原”一般指广义的中原人文历史论文,狭义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古代谓九州中之“豫州”,位于古代中国的中部平原。
薛瑞泽在《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一文中描述了“中原”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原”一词原指原野,无特殊意义,如《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作者用来描述原野中野兽的数量之多。在春秋时期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后来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约到六朝时期,逐渐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到了晋朝尤其是东晋,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
杨翰卿(2004)提出了崭新的三个角度:一是“地域中原”,二是“文化中原”,三是“文化特征上的中原”,即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一定性质或特征。其中,“地域中原”又有三说:狭义指今天的河南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更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而“文化中原”不仅指整个中原的文化,而且指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原文化。这一观点将与“中原”相关的主要概念一并提出,并归结为一个词语的三层意义,颇见新意。
王保国(2008)提出两点值得注意的事实:一是“中原”的内涵一直在变,三代以前,可能没有“中原”这一概念,夏商时代局限于豫中,汉唐扩展至整个黄河中下游。二是出于政治中心区域的中原文化长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所倡导的文化模范,在中国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总而言之,学界关于中原的区域定义有泛有专,莫衷一是,本文拟采用“中原”专指河南全省一说展开论述。
(二)“中原文化”以及“中原中心论”
1.关于“文化”的概念
各位学者在“文化”的定义问题上见仁见智,本文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仅选取张岱年先生颇有见地的一种说法:“文化”即是对原始的野蛮状况的改变。“文”是对“野”而言,“化”是对“原始状态”而言,文化的内容是人类的意识活动及其物质化的表现。
2.关于“中原文化”的概念及其内容、特点
这一问题,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如:陈昌远(1994)、朱仲玉(1995)、王彦武(2001)、杨翰卿(2004)、赵淑玲、丁登山(2005)、(刘玉娥,2006)、徐光春(2007)、王保国(2008)、武铁传(2009)等人文历史论文,这些学者多为豫中学者。
 
陈昌远(1994)指出中原文化研究,应该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并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分类:根据文化形态分为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前者主要指考古学文化,后者主要指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工艺学、医学、民俗学等。
朱仲玉(1995)为中原文化划分了发展阶段,他把夏、商、周三代看做中原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原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原文化的第二个繁荣时期,隋唐是中原文化的第三个繁荣时期。这种分期研究、分段描写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原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史实资料。
赵淑玲、丁登山(2005)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中原文化”这一概念做出精炼的概括:“中原文化,指中原地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主要指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心理积淀、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体制等。”[⑥]赵、丁两位学者的定义真实准确地概括了中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严谨,因此本文选取此定义作为论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