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OSI参考模型的特性及数据传输过程
OSI参考模型确立了网格互连合作的新除,并不断演进以适应网络技术的新发展。通过
学习OSI参考模型7层协议功能后,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OSI参考模型的特性:
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
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
osi参考模型的作用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
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
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OSI参考模型中,用户A向用户B发送数据时,首先用户A把需要传输的信息(data)告诉用户A系统的应用层,并发布命令,然后由应用层加上应用的报头信息送到表示层,表示层再加上表示层的控制信息送往会话层,会话层再加上会话层的控制信息送往传输层。依此类推,数据报文到达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加上控制信息和尾层信息,形成数据帧,最后送往物理层,物理层不考虚信息的实际含义,以比特(bit)流(01代码)传送到物理信道(传输介质),到达用户B系统的物理层。
B系统中,将物理层所接收的比特流数据送往数据链路层,以此向上层传送,并在传送过程中拆除控制信息以及尾信息,直到传送到应用层,告诉用户B,如图2-3所示。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对方应用层直接发送来的信息,但实际上相应层之间的通信是虚通信,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一个产品通过生产线进行包装,每经过一个人或者程序将包装一层;将包装好的产品运输到目标地;在目标地想得到该产品,必须进行反包装(也就是拆除包装),将每经过一个人或者程序将拆除一层包装;最终得到产品。
2-3数据传输过程
图2-4中的虚线表示虚拟传递,实线表实际传递。要将P数据从用户应用进程PA传向用户应用进程PB。
在发送进程PA中,首先要将P数据送到七层协议,加上七层协议(分别自低向高用数字表示分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PCI7,形成七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7;再将七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7传到六层,形成六层的服务数据单元SDU6,加上六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2-4虚拟数据传递
PDU6传到五层,形成五层的服务数据单元SDU5,加上五层协议要求的控制信息PCI5,形成五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5。依次类推,到达数据链路层后,PCI2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形成帧;将帧传到物理层,不再加控制信息,转换成比特流进行实际传送。
各层的协议控制信息PCIi,因协议和传送内容不同,分别有不同的内容和格式要求。比特流到达PB节点后,传送到其数据链路层,在帧中剥去PCI2开成PDU3,成三层形成SD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