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技师工作站搭建教科研平台服务专业建设
作者:顾曙光
来源:《职业·下旬》2019年第03
        通过创建技师工作站,可以搭建以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为中心的平台,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问题,技师工作站的建设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就依托青岛市技师学院技师工作站搭建教科研平台服务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青岛网站制作公司一、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阐述了深化产教融合的任务、要求和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可靠保障机制和科学运行方式,合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作用,为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基础和技术依托。现将青岛市技师学院通过技师工作站促进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学院通过企业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的具体方向和技能发展趋势,利用工作室平台开
发针对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训课程,由招生就业处搭建信息沟通和人才交流培养平台,联合企业技能专家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利用技能工作站进行人才认定标准和培训标准制定,对高端的个性化人才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通过工作室专业技能认定的企业技术人员出具专业认定证书,提升平台对高端人才的服务能力,打造平台资质认定的品牌效应,形成区域内专业技术认定的权威性。后期可考虑与相关猎头公司合作进行人才的培训和推广。
        第二,利用技师工作站为企业和院校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企业与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建设等各方面展开专业合作,做到资源、人才和管理共享、共建,形成校企间的互利共赢。
        同时,针对中小企业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人才匮乏、管理不善及生产效率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建立专业化技能服务团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学院招生就业处的外联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利用网络的互联互通进行人才资源共享、科研基地共享、高端人才共享,形成产业的积聚效应,帮助关联企业打造产业链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第三,利用技师工作站的人才、设备和技术集聚优势,搭建校企科研成果开发及转化平
台,在人才培养、新手工艺技艺传承、技术技能成果转移转化、产教深度融合创新等方面,积极地开展探索、实践、应用和创新。积极参与相关企业产线升级改造、重点产品试制、工艺技术处理和新产品开发技术难点公关等工作,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第四,全面对接地方人才服务政策,充分利用青岛市出台的《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的意见》等文件,提出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首席技师、产业技能领军人才、金蓝领骨干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学院充分利用技能工作站进行人才培养,着力构建需求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确立技能工作站的示范引领地位,着力培养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名牌专业和示范基地,整体提升全市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帮助青岛市进行技能人才服务保障计划,从服务和技术支持两个方面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面对接青岛市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进行专业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
        二、开发合作办学新模式
        目前高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
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制造业生产企业对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对此,青岛市技师学院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深化大学生技师班的教学改革,组织专门的教学团队搭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教材和学材,真正依托合作办学促专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准生产制造环节,组建大学生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准运用、维护检修环节,组建高端智能运用专业;对准设计研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环节的新技术,组建高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覆盖了智能制造装备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培养的学生会产品设计、能维护高端设备、懂售后维护,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就业岗位的迁移度与灵活性,形成专业特性明显的办学特,打造青岛市技师学院的高端人才培养品牌效应。
        二是积极对接政策,争取政府立项支持,建设以高端制造和智能化改造为主体的创新技术研究中心,整合行业、企业专家和协会技术人员等人才资源,合作共建,形成装备制造业
区域性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为社会装备制造业开展技术服务,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打通校企合作的人才共享渠道,积极参与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帮助企业进行高端技能人才进行专业技能诊断及提升,制定专门化、针对性的精准培训,提升企业高端人才的服务能力,推进专业人才的晋升通道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促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深化
        面对企业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青岛市技师学院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紧密对接产业链,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表现出职业素养共享、职业核心课程分立、专业拓展课程互选的逻辑结构。课程紧跟科技发展,融入更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内容,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
        第一,按照学院实际的师生比例,青岛市技师学院搭建教学团队,依托大师工作室进行专业教学改革。通过试点性探索解决目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如:设备陈旧、工位不足、师资缺乏和学生素质水平较低等多种问题),通过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实现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过
程,提升技能工作站的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专业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第二,積极对接地方大项目的发展规划,根据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新兴专业的培育和孵化,为后期的专业建设探索有益途径。青岛市技师学院根据企业用人反馈的信息,结合青岛市水务集团对水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方向的人才需求,借助技师工作站,利用平台优势通过试点招生。同时引进专业技能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开发专业培养方案和一体化课程规范,面向企业需求组织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以实践工作环境搭建学习流程,充分发挥工作站人才集聚的作用,形成特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青岛市技师学院针对新兴产业及时布局专业建设,利用校企合作搭建高端技术平台,结合学院实际及时进行世界技能大赛高端项目的对接,研究大赛发展趋势,对新兴的比赛项目进行培育开发。学院技师工作站利用与通航航空生产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对接世赛航空维修赛项相关标准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研究通航飞机的飞行起降要求和飞机维修保障的技术特点,按照企业专业人员的工作标准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依托大赛对技能人才高标准、高要求和高集成的特点进行大赛项目的教学成果转化,促进大赛培训的模块化和标
准化,使行业企业标准、大赛技能标准不断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提升专业建设的创新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四、建立教师与企业的交流平台
        1.教师的技能水平是技能立校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高低体现了技能人才成长的文化、制度机制和政策导向。根据教师个人需求和学院的专业发展趋势,借助大师工作室进行预见性的建设提升,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和研修,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完善和健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而带动和推进技能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最终形成岗位练技术、人人有动力的技能成长的特文化。
        同时青岛市技师学院结合地域及社会发展需求认真探索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规律,探索技能形成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律。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技能标准、制度机制、行为规则、习惯养成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内化成果,全面培养教师参与技能竞赛的精神。
        2.紧贴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发挥技师工作站平台的技术服务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青岛市地方特的人才队伍,通过专业的交流活动开拓教师的职业视野和专业创新技能水平的提升。
        五、现有条件下技师工作站的建设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对重点专业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快培训基地的软硬建设力度,并通过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能力,提升工作室服务水平。
        第二,加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通过邀请高水平的企业专家参与技师工作站的共建,利用他们的资源和技术吸引有需求的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并建立相关制度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搭建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对提升技师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质量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积极吸引企业资金和加强人才建设,通过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对工作站的科研、人才培训和企业服务等收入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工作站的品牌效应和服务水平,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发展,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回报社会的目的。
        总之,学院应积极利用技师工作站自身平台和人才集聚优势,稳妥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强化师资能力建设,增强技师工作站的区域影响和服务当地企业的水平,进而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作者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