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制作技艺
作者:吕元 高晓丹
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期
        扎染,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是当今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扎染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古代称“绞缬”或“撮缬”、“撮晕缬”,现代通俗称扎染,与国外对扎染的称谓tie-dye(即捆扎和染的意思)是一致的。古文“缬”,指有花纹的织物;“绞缬”,即用绳线在织物上进行捆扎再染而形成花纹的一种工艺。它一般是在丝绸或棉布上用绳线进行缝、绞、捆、绑、结、扎、板夹、包裹,然后下缸染,再拆去绳线,因其被捆扎的部位不上,未被捆扎的部位上,而形成底白花的纹样。它与蜡染(蜡缬)、夹染(夹缬)并称为中国传统的三大手工印染工艺。三者虽然使用的材料、工具、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通过避免面料上达到“防染”的目的,只是扎染以绳线防染,而扎染变幻迷离的晕化肌理和斑斓的彩视觉在三者中独占螯头,为其他二者所不及,更为其他现代印染工艺所无法比拟。
        发展沿革
        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已有近2000年历史。隋刘存《二仪实录》谓绞缬“秦汉间有之......陈梁间贵贱通服之”。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代大红和栗绞缬绢,是我国出土最早的绞缬制品。文字和实物足以证明“扎染始于秦汉”的结论。唐代扎染达到鼎盛阶段,从宫廷到市井,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穿着扎染制作的服饰和使用扎染日用品成为时尚。在《魏书》、《唐书》、《全唐诗》以及笔记小说《搜神后记》、《清异录》等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从南唐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我们都可以直观地看到当时人物所穿着的华美的扎染服饰。到了宋代,扎染一度衰落,自奉节俭的宋真宗、宋仁宗认为扎染面料多为昂贵的丝绸,近乎奢华,多次下诏在宫廷禁止制作。但扎染始终在民间流行,有的民间艺人将扎染手工世代相传,直至元、明、清各朝,延绵不断。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大地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出现了一股“扎染热”,传统的手工艺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其间,在我国西南地区,扎染以家庭作坊的生产形式得到了发展,如云南的大理,
南通网站制作公司湖南的凤凰,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它丰富了国内旅游品市场,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当地毛毡、丝绸等原材料进行扎染加工的制品更有其民族特。尤其在江苏的南通,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中日关系解冻以后,南通人抓住机遇,大规模地以产业形式发展扎染,扎染和服饰品出口日本,扎染时装继而进入欧美市场,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成为我国扎染出口的重要基地,闻名中外。
        制作工艺
        扎染所使用的材料与工具比较简单,一般只需如下物品:(1)面料:丝绸、棉布、化纤、混纺类均可。(2)扎线:棉线、棉绳、棉带。(3)扎结的辅助工具:如针杆、缝针、剪刀。(4)制版用的半硬性垫板、塑料版、木槌、冲子。(5)染料:不同的面料使用不同的染料,另有天平秤、量杯、玻璃烧杯、搅棒、电炉、染锅。(6)烫台、电熨斗等。
        扎染的手艺流程,一般有如下工序:(1)设计画稿。根据创意勾画线描画搞和工艺画稿。(2)制版。根据工艺画稿在塑料版上用冲子冲出眼孔。(3)印刷。用青花水刷在印刷版上,印在面料上,作为扎结的记号。(4)扎结。根据面料上的记号,分别采用不同的辅助工具和手势用绳线进行捆、扎、绑、扎结。(5)染。根据面料不同采用不同燃料和方
法进行一次或多次染。(6)拆线。拆去扎的绳线。(7)整烫。对形成花纹的面料用电熨斗进行整烫熨平。(8)制作成品。在这些工序中,主要工序一是扎二是染。扎结的方法比较多,从事扎结技艺研究的专业人士总结出100多种方法,由于扎结手势不同,松紧不同,扎结部位宽窄粗细不同,所有工具不同,面料不同,染料不同,染方法不同,因此最终呈现的纹样就千变万化、出神入化、多姿多彩、巧夺天工!
        传承人
        焦宝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42年生于江苏海安
        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1979年创建海安县扎染厂
        1993年组建中日合资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
        焦宝林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扎染艺术的研究、开发、传承和企业的领导工作,其作品吸收古今中外之所长,大胆创新风格独特,实用性与欣赏性兼备,在国内外展览会或博览会上屡屡获奖,不少作品被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