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形成
随着罗马(Roman)军队于公元5世纪时(401-410年)最终撤出不列颠(1),不列颠岛南部随后进入了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列颠岛上南部地区帝国的余辉逐渐消亡殆尽,而耶酥(Jesus)最终替代了恺撒(2),一时间雄并立,扰扰嚷嚷几百年后,在1066年圣诞节的伦敦西敏寺(3),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4)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5),英格兰进入了中世纪。那么,人们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7个国家究竟有没有详细的了解呢?
一、时代发展脉络:
1、史前时期:
人们对于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的了解很少(6),但这些居民在斯通亨格(7)和阿弗伯利(Avebury)所遗留下来的巨石阵都证明史前期的岛上居民拥有一种相当程度发达的文明(8),他们当时正处于青铜时代文化期。
2、凯尔特人时期:
随后,在公元前5世纪早叶时,首批凯尔特人(9)将欧洲大陆上的铁器时代文化带到了岛上。
(10)
3、罗马征服时期:
公元前54年,恺撒(1)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岛上的凯尔特人进行了几次征服战争,一般的看法是恺撒的目的是阻止岛上的凯尔特人对其刚征服的高卢(Gaul)地区的侵扰。
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通译克劳迪)再次对不列颠用兵,并在今天的伦敦以及科尔切斯特(12)设立了军事基地,到了公元85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上的领土已经延伸到克莱得河以南。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的初期,凯尔特人发动了一系列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迪卡起义(13),不过由于罗马人的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
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下令在不列颠岛的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的军事防线——哈德良长城,其目的在于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14)南下侵略。罗马统治时期,城镇在不列颠岛上发展起来,而为了确保军事行动能顺利开展而建设的道路网则把城镇接连起来,这些道路是英格兰地区陆路交通的基础设施。
罗马人还建立了科尔切斯特、林肯(Lincoln)以及格洛切斯特(Gloucester)(15)这些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这个时期,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上帝国的其他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葡萄酒、橄
榄油、陶器以及家具成为进口货物的大宗,而不列颠的铅、锡、铁、小麦和羊毛则通行整个大陆,但这种贸易随着罗马帝国末期的经济衰退以及罗马军团于公元5世纪初撤离不列颠而没落。
4、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随着罗马军队的撤出,蛮族人对罗马化不列颠的侵扰越来越频繁,公元410年时,自顾不暇的罗马帝国拒绝援助罗马化不列颠(16),罗马官员也接着离开了不列颠,于是在5世纪下半叶日耳曼部落纷纷涌进了不列颠——它们分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1)以及朱特人(18)。
这些日耳曼部落打败了当地的凯尔特人,战败的凯尔特人逃到了现在的威尔士以及英格兰西南部的康沃尔(Cornwall)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还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现在法国的布列塔尼(Bretagne)地区定居。
作为战胜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组成了7个小国,它们分别是:
撒克逊人的苏塞克斯(Sussex,“南撒克逊”)、
埃塞克斯(Essex,“东撒克逊”)、
韦塞克斯(Wessex,“西撒克逊”);
盎格鲁人的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东盎格鲁”)、
诺森布里亚(19)、
默西亚(Mercia)
朱特人的肯特(20)。
从8世纪晚叶开始,维京人(21)对不列颠岛进行了侵略,他们象蝗虫一样将英格兰沿海地区破坏殆尽,并于865年对英格兰展开全面入侵,但最终他们被韦塞克斯王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击败,被迫在英格兰东部定居下来。
这块地区因为实行丹麦人的法律而被称为丹麦法区,丹麦人的首领将土地分给士兵。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继承人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征服了丹麦法区,统一了英格兰。不过在10世纪晚期丹麦人再次对英格兰地区展开侵略,卡努特大帝(Knut theGreat)于1016年最终征服了整个英格兰,并一直统治到1042年。随后,韦塞克斯王朝的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恢复了中断了的撒克逊王系,随着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哈斯廷斯战役中获胜,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终终结。
二、盎格鲁——撒克逊民主的由来。
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农奴高,但都依附于国王。
随着以后的几个世纪的战争和农业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压力下沦为农奴,或是依附贵族阶级的领主和乡绅。贵族阶级的领主和乡绅则是特权阶级,他们通过效忠国王,从国王那里获得领地,并对自己拥有的领地行使较大程度的自治权。
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政府是由部落首领会议演化而成的,国王拥有王国的行政和司法大权,贵族阶级则组成国王的顾问会议,协助国王处理国政。
国王将郡作为王国的基本的地区行政单位,由伯爵治理,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伯爵将职位变为世袭,管理着几个郡。郡以下的行政单位为县,郡和县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县法庭由县长长掌管。
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入侵的丹麦人却是活跃的商人,在9世纪时,城镇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威尔士和英格兰的关系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爱尔兰和罗马派来的传教士的影响下,开始了基督教化的过程。但爱尔兰宗教仪式和大陆宗教仪式上的差别几乎导致不列颠基督教会的分裂,这一巨大的分歧在663年(一说公元664年)的惠特比(Whitby)宗教会议上终于获得了解决。与此同时,修道院成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化中心,那里以精美的手抄本而闻名,除此之外,教会学者——比德(Bede of Jarrow,673-735年,萨克逊\u001C僧侣)、阿尔琴(Alcui n,诺森布里亚人)以及阿尔弗雷德大帝也为保存和发展知识而尽心尽力。
三、英格兰的战国时期(公元800年前后):
英格兰七国志之一——肯特
大约在公元5世纪中叶由入侵英格兰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关于该王国的建立,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休,按照传统说法,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领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登陆,他们是受当地布立吞人的邀请,前来帮助当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
不久以后,亨格斯和他的儿子埃斯克马上调转头,和邀请他们前来的布立吞人首领沃丁根闹翻,朱特人很快就打败了当地人,并在大约相当于今天英国的肯特郡的区域建立起肯特王国。
肯特王国的埃特尔伯特在6世纪末在英格兰称霸,据说他的霸权范围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区域。在公元597年,埃特尔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格里高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圣奥古斯丁,并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了洗礼,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国王。
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肯特王国国力衰退,周期性地为默西亚王国和韦塞克斯王国所征服和瓜分,最终在8世纪后半期沦为默西亚王国奥发大帝统治下的一个省份。奥发大帝死后,肯特人在796年爆发了反抗默西亚的起义,但被残酷镇压下去。公元825年时,肯特
被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埃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认韦塞克斯的君权,随后肯特成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部分。
尽管肯特在8世纪末开始的丹麦人侵略浪潮中,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过肯特仍然是诺曼征服以前英格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区在该区的存在,使得大批财富以宗教的名义汇聚在该区,另一方面肯特和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政治、经济、文化。
英格兰七国志之二——东盎格利亚
东盎格利亚是盎格鲁人在5世纪末叶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它的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英国的诺福克郡和苏福克郡,盎格鲁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和北德地区。这个王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不过该王国大块领土地处沼泽地带之中,使得它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防御位置,这个因素让东盎格利亚王国在6世纪末叶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的一个强国。
东盎格利亚王国的国王里德瓦尔德(他大约死于公元627年)接替肯特的埃特尔伯特成为南英格兰的霸主,里德瓦尔德曾帮助埃德温击败了诺森布里亚王国的国王埃特尔弗里特,并让埃德温登上诺森布里亚王国的王位。但东盎格利亚王国的主导地位却随着默西亚王国的崛起而削弱。
公元650年以后,东盎格利亚王国长期沦为默西亚王国的附庸国。公元825年,东盎格利亚人在韦塞克斯
王埃格伯特的援助下发动了对默西亚王国的起义,尽管他们随后摆脱了默西亚的统治,但又沦为韦塞克斯的附庸国。更坏的事情接踵而来,865年——866年冬季,入侵英格兰的丹麦人在东盎格利亚王国境内过冬,869年,丹麦人重临故地,这一次他们可不再是短暂停留,他们征服了整个东盎格利亚王国,丹麦人摧毁了王国境内的修道院,并谋杀了东盎格利亚人的年轻国王——圣徒埃德蒙德。
9世纪70年代时,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击败了丹麦人,迫使丹麦人在英格兰东部的丹麦法区居住时,东盎格利亚通过韦塞克斯和丹麦人于886年的和约成为丹麦法区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