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概论总结整理
第一章
1.信息化教育的含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为: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五化三性:
1)五化自学制作网页网站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2)三性开放性。他能超越时空,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非线性。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条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连接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他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
交互性。他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4.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是信息化教育萌芽起步阶段,也可以说是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过渡阶段。
20世纪后期以后,是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阶段。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时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标志。
5.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最里层,最直接层次,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
第二层次,中间层,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工艺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等。
第三层次,底层,是哲学和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三种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和现代教
学设计理论。
6.戴尔的经验之塔: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演戏的经验语言的经验室外旅行的经验观察示范的经验参观展览的经验电视电影的经验静态图画录音无线电视觉符号词语符号。
7.了解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8.了解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章  现代教学媒体理论
1.教学媒体的含义: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一般媒体能成为教学媒体的条件:
1)媒体用于存储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以称为教学媒体。
2)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和所引起的教育变革:
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教育技术革命,现在是第四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年轻人的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
第二次革命史采用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发明印刷术和普遍使用教科书
第四次就是近些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飞跃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使电子传播媒体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3.教学媒体几种常见的的分类方法:
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a.传统教学媒体 b.现代教学媒体
2)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a.印刷型媒体    b.非印刷型媒体
3)按感官分类:a.听觉型媒体 b.视觉型媒体 c.视听型媒体 d.相互作用型媒体
4)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a.光学投影教学媒体 b.电声教学媒体 c.电视教学媒d.计算机教学媒体
5)按技术特点分类
      a.数字媒体:计算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数字投影仪、DVD
      b.非数字媒体:胶片投影机、磁带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本质含义:
1)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
2)从信息的本质上,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3)在信息论中,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几种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5.符号的本质意义:符号是人类传通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通关系的
双方而独立存在。(1)符号代表事物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
  符号的类型:
1)符号的两类法:a.语言符号: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b.非语言符号:动作型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
2)符号的三类法:数序符号、形状符号、模拟符号
现代教学媒体用哪些符号去呈现教学信息:数字符号、形状符号、模拟符号
第四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1.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教学设计的层次:
1)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
2)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
3)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基于协作的、基于研究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为学习者提供开良好的信息化条件,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2.两种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1)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依据课程教学设计中得到的课程目标体系,经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而完成。
2)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般适用于任务驱动或解决式的学习
3.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样式分析:
1)在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单元学习任务,据此确定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模式采用了网格式结构,各步骤可以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也可以跳过某些步骤重新排序
3)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化简为三大部分:问题的提出(教学分析)、问题的解决(策略设计)和学习评价
4)学习评价处于模式的中心,它随时进行的。同样,反馈——修正也是随时进行的
5)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完全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着重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
5.了解webquest的设计
6.因特尔教学的样式设计
第五章
1.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分类框架:
1)从资源和媒体的角度进行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分类
从硬件环境是提供大量资源还是资源传递通道的角度看,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可分为教育资源型和授递型两种形式,每类又分为设计的和利用的两种形态。另外,还有一类称为集成化教育硬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以上各类硬件的特点。
2)从地理范围上进行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分类
根据教育应用的地理范围划分,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可分为教室层次、校园网层次、教育城域网层次和Internet层次4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发生在其中。
2.典型的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基本情况
1)综合媒体教室
录音——幻灯组合型
录像——电视——投影组合型
标准多媒体型
计算机——投影组合型
2)语言实验室
3)计算机教室
4)电子阅览室
5)学习资源中心
第六章 软件资源开发
1.了解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类型并掌握其设计与制作及评价方法
特点: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学信息载体的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性。
类型:根据内容与作用,可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为自主学习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模拟操作型,资料工具型,训练练习型,课堂演示型和教学游戏型等。
设计:1.选题 2.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 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 4.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稿本编写 5.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页面制作稿本创作
制作:1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准备 2. 多媒体教学软件编辑与合成  3.多媒体教学软件调试与打包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价方法:是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使用性等要素的评价。
2.了解网络课件的特点与类型。
特点:1.可扩展性  2.交互性  3.易浏览性 4.可移植性
类型:1.课堂演讲型 2.自主学习型 3.协作学习型 4.模拟再现型 5.测试评价型 6.趣味游戏型  7.综合型
3.了解教育网站的特点及类型;掌握网站的开发,管理,维护及评价方法
特点1教育网站除了具有一般网站的特点如多媒体呈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外,还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性和科学性,表现出服务于教育的特点。1.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散点  2.教育网站是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  3.教育网站是教学交互活动创设情境 4. 教育网站为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创造条件
类型:1.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网站  2.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网站 3.学校的教育网站  4.企业的教育网站  5.社会专业机构的教育网站  6.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个人的教育网站
开发流程:1.网站规划  2.网站设计(网站主题选择,网站结构,网页设计) 3.网页制作 4.网站检测调试  5.网站发布 6.网站的管理与维护 7. 教育网站的评价
管理与维护:一是网站内容的管理与维护,二是网站运行的管理与维护,三是管理服务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网页内容的更新和扩展;网站布局的改进与完善;网络软件的升级和优化;网络硬件的维护和更新等。另外还包括服务器日志管理,服务器性能管理,服务器负载的管理和调整,防火墙以及服务器的安全管理等方面。
第七章
1.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意义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