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家畜被狼捕食的事件展开调查,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狼对家畜的捕食是家畜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是家畜死亡的次要原因。人口的剧增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家畜数量增加,使得草原承受力超载;过度放牧使得草场退化;野外有蹄类动物的匮乏是导致家畜被狼捕食的直接原因。建议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加强对家畜的看护,科学合理的发展本地畜牧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狼;家畜
japonensis内蒙古草原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997.3万公顷,近年来,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干旱、牧区人口增加,草原人为活动破坏和过度放牧利用,草原退化严重。草地畜牧业作为呼伦贝尔市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是承工启农的中轴产业,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本研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对家畜被狼捕食的事件展开调查,并进行评估分析。目的是为本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本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1研究地点和方法
1.1研究地点
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盟西部,北邻俄罗斯联邦,南与蒙古国相接,处于中、蒙、俄三国边境交界处。北纬47°45′50″~49°20′20″,东经116°50′10″~118°10′10″,保护区总面积74万公顷。总体属于湖滨冲击平原,属中温带大陆型气候,干燥,少雨多风。植被类型主要有草甸草原、干草原、沙生植被、盐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植被等。附近主要兽类有狼(Canis lupu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沙狐(Vulpes corsac)、草兔(Lepus capensis)、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等;鸟类主要有黑鹳(Ciconia nigra)、白头鹤(Grusmonaca Temminck)、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大鸨(Otis tarda Linnaeus)等。曾一度作为狼重要食物的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旱獭(Marmota bobak)已几乎绝迹。只有在呼伦沟管护区还残存有少量半散放的黄羊种,数量为11±3只,羊(绵羊和山羊)、牛、马等家畜成为狼的主要食物,狼捕食家畜时有发生,给当地居民经济造成影响。
1.2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牧民的方式取证,并收集牲畜饲养状况数据,包括家畜组成结构、数量和被狼捕食家畜的结构、数量等。
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1.5处理,图表由Excel2003绘制,狼对家畜捕食的偏好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2结果
2.1牲畜饲养状况调查
呼伦沟、成吉思汗栓马桩、嘎达拉白辛管护站牧民2006年牲畜饲养状况见表1。
2.2牲畜遭狼捕食情况调查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在嘎拉达白辛管护区调查的37户牧民中,共发生了41次成功捕食事件,被狼捕食牧畜108头(只),经济损失53 100元左右,占全年总收入比例为15.62%,24户牧民户均损失2 212.50±442.50元;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呼伦沟管护区共随机
调查37户中,狼共成功捕食家畜52次、317头(只),共造成经济损失133 475元,其中2005年间为44 400元,2006年间89 075元,分别占保护区被访牧民全年总收入比例为3.97%和8.14%,37户牧民户均损失2 161.0±1 228.5元;成吉思汗栓马桩管护区调查的36户牧民中没有发生捕食事件。从被捕食的数量上看,狼捕食最多的是绵羊,其次为山羊、羔羊、最次为牛、马、驴等。狼对家畜的捕食是对畜牧业经济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他食肉动物貉、赤狐、沙狐等对家畜够不成威胁,自然死亡的牲畜只占到1%~3%,不起主导作用。
对狼对家畜捕食的偏好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见表2)可以看出,狼每年的捕杀量差别不明显(P>0.05),每月捕杀的牲畜数存在明显的差别(P<0.05),捕食的家畜种类明显偏好于羊(P<0.01),牛马无显著差别(P>0.05)。
3讨论
3.1原因分析
生态环境恶化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其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干旱和雪灾,仅1965年的干旱就造成内蒙全区300万头(只)牲畜死亡;1977年
的暴雪就造成锡林郭勒盟死亡牲畜215.4万头(只),死亡率达24.5%;2000年、2001年的雪灾造成的牲畜的死亡率更是高达50%。人类活动,如对草地的过度干扰,包括对地表水、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量猛增;不合理地开垦草地和砍伐森林,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对草地的严重超载过牧;还有滥挖药材、淘金等活动。另一种干扰行为是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草地承受压力太大,促使草地日渐退化和沙化。人类活动对草地过度干扰,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全区目前已有40%以上的天然草地发生退化,植被变矮、盖度变小、优良牧草被适口性差或有毒牧草代替,产草量普遍下降40%~60%;造成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呼伦贝尔草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及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经营活动的影响,造成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十年人口密度和活动的增加,占有野生动物栖息地,使得它们的数量下降以及领域和生境的缩小或丧失。如嘎拉达白辛核心区管护站辖区18万公顷范围内,人口数量变化由1986年只有2户居民增至2005年的49户,人口年增长速度过快。家畜的数量增长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新右旗牲畜总数从1986年的503 200头(只)增至2004年的2 054 108头(只),牲畜量增长了4倍。有人研究,人口增长提高1%将会引起草原过度放牧的可能性增加0.88%;
畜牧业经济发展目标对草原过度放牧存在正的影响,畜牧业产值增长1%将会引起草原过度放牧的可能性增加0.85%;工农业发展目标对草原过度放牧存在负的影响,工农业产值增长1%将会引起草原过度放牧的可能性降低0.79%;草地面积的大小或草原生产能力的高低对草原过度放牧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单位面积产草能力提高1%将会引起草原过度放牧的可能性降低0.37%。在草场面积不变甚至在缩小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无疑对保护区内的草原造成了一种强大压力。由于过度放牧,局部地区生物量减产。草畜双承包后,牧民在草场上建立网围栏,草场的网格化,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结构造成紊乱,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能力减弱。另外,网围栏隔断了草原大型哺乳动物的迁徙、觅食、逃生路线,给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生存带来了很大挑战。
3.2解决方法
以草畜平衡为目标,自下而上制定草原保护利用规划,合理利用草原。提高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实行退牧还草、以草定畜、禁开草原,逐渐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强宏观调控,保证良性运转,完善草场的动态监控体系,加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扩大饲料来源,减轻天然草场压力,按照不同类型草场载畜能力,合理制定载畜量指标。
凡是超载过牧的地区,都应采取切实措施,在数年内达标。可以采用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完全舍饲(4~6月)、草地放牧(7~11月)、放牧+补饲(12~3月)。大力推行划区轮牧和草场轮割制。对坡度大于40的丘陵草原在牧草萌发期采取严格的禁牧措施,其他季节实行划区轮牧。对已经出现退化的草原,应及早采取禁牧围封、围建围栏、生物围栏、治蝗灭鼠等,防止出现重度退化。逐步加大建设力度,从根本上降低“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切实达到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