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简介:鲁建辉(1974—),男,陕西凤翔人,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学。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适宜性及效果研究”(18JGZD04)
2021年第1期(总第1341期)No.1,2021Serial No.1341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EILONGJIANG EDUCATION(Theory &Practice )当前在一些高校的教室里,“后排课堂”“手机课堂”“睡觉课堂”等现象让人忧心。究其原因,其课堂内容不能及时反映“互联网+”等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内容,内容严重重复,人文通识教育内容薄弱,真问题关注不足。因此,大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突破点。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最为流行。它们是以课堂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种现代措施。一、作为教学改革着力点的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简称的音译,它的“新”在于其规模和革命性的发展潜力,实现了过去的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生话语权相协调。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教学模式2007年率先在美国出现,短短几年内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实践,特点是课堂教学内容精简,质量和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在我国(2000年),“跨越式教学”(中国式的“翻转课堂”)进入了小学和中西部的广大农村。混合式教学是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混合式教育思想指引下的教学观念,它是
兼取“传递—接受”和“自主—探究”这二者之所长而形成的一种全新观念,强调“有意义的传递与教师主导下的自主探究相结合”为标志的教与学活动[1]。也有学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是
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
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2]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慕课、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首先,三者原本互相独立,以各自的模式为主体,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操作内容上各有侧重,应用摘要: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各高校已经大范围开展。它们在学习资源共享与优化积累方面无疑是最值得称道的,在训练大学生养成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上也最有价值。然而,它们作为新生事物,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却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么,把它们与传统教学进行比对,厘清各自的优势与缺失,从经济、方法、理念三个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做出其适宜性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高校;混合式教学;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1-0070-03
地方高校慕课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的适宜性探析
鲁建辉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70. All Rights Reserved.
于各教学领域。如慕课强调可达“数十万人”的大规模效应,在线的多重深度互动,学教资料的海量累积与加精置顶。翻转课堂则因有面授环节,所以班级人数与传统课堂无二,它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深度变革。如“教学媒体”要求网络化教学环境(或其网络教学资料的变形),“学生”“教师”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开始由教师自制视频,后来吸收了慕课的大量视频资源。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慕课、翻转课堂、传统课堂及其他教学方式,力图使它们的优点重叠,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三者又相互关联,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可以两两联系,又可以另外两者为辅助,实现共存。最后,从今天的国内教学实践看,混合式教学是主体,慕课、翻转课堂是它的两种次级形式,它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对慕课或翻转课堂有所侧重。并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似度最高、最便于对接,吸取精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二、地方高校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发力处与侧重点
地方高校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优势是:人数绝对值大,师生专注度高,能够吃苦耐劳,改变落后的期望值大,支持教改的意愿强烈,针对性突破的可能性大。劣势是:教科研经费少,网络教学环境较差,图书资料量少,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少,师资薄弱,师生观念相对落后,教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经济困难生比例大,课程迭代慢。本研究的适宜性问题实际就是在有限条件下争取教学改革最大的成功,如何发力与侧重点的选择问题。
首先,落实到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效果的比对与评价上。要正确评价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第一必须搞清楚慕课与翻转课堂的优势与缺失。慕课的优势与对它的质疑有以下四点:一是为求学者(师生)提供了非实时学习的窗口,充分利用碎块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控非常精密。高校学生实际上不存在非实时学习困难。二是提供了针对性学习的窗口,它是该领域“最优秀”研究者的思想结晶,避免求学者“坐井观天”。然而,慕课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最大的盲区在于师生不能对症下药,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三是提供了在线交流的平台,比较强调讨论、交流与互动,涉及“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多重深度互动,有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有资源共享和优化积累的优势。如撰写课程wiki,有明确的指导理论支持。然而,如果师生面对面交流得到恢复,此项便利与优势就难以立足。资源众多会带来选择困难。四是慕课平台、课程数量众多。在平台上独立学习,抽象与虚拟提供迅捷与便利。然而,如果过度提倡此等方法,对高校师生则有“喧宾夺主”的感觉。抽象与虚拟的模式使得课堂上镜头外的大量隐性信息散失,师生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慷慨激昂
的情境难以体会,“亲炙”之感无从谈起。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是为求学者(师生特别是学生)提供了经过初步消化或本土化的学习资源,方便求学者的消化吸收,提升学习质量。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标志。它有两大施行前提:一是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有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二是教学者(师生)具备一定基础、较高学习能力与自觉性。对它的质疑:一是通常会面临管理上、技术上、学术上、心理上的较大困难。二是求学者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更新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尽力于教学,教学质量真的会提高吗?三是课前在线学习时间和课堂面对面教学时间(20分钟
+20分钟+n分钟)是否能够调整或变通?与当前的课堂体制难以协调一致。四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学段能否向高低两端扩展?高校能做,职校、高中、初中和小学能做吗?
其次,由于混合式教学既不是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Blended-Learning为标志的“混合式”教育思想。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轮驱动,而是师生的双轮驱动。既要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分述如下。
从经济角度来说,在当前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中,有一种“降低教学成本”的认识误区。理由是:其一,引进“大师”的慕课比引进“大师”成本低得多。其二,管理慕课与本校师生比管理“外援”要容易,成本低。
其三,师资培训本身要花钱,引入混合式教学,培训本校师资,一举两得,降低了成本。然而,这种“降低教学成本”的认识是浅层次的。实际上,要想将混合式教学办好,管理、技术、学术、心理上的困难是巨大的,必须做好师生的能力准备才能成功开展,其成本花费远远大于传统教学。就混合式教学本身来说,它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慕课等在线教学,又有翻转课堂等面授环节。此教学法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两者以及它们的简单加和。对地方高校广大师生来说,一种陌生且复杂的教学方式的施行,减少浪费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要点是:选择建立师德高尚、精明强干的课程团队,按学科分类,选择少量代表课程进行试点,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动态跟踪。
从教学方法本身来说,人们对混合式教学有一种简单的“优+优=更优”的认识误区。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3]。混合式教学既吸收了在线学习的优势,又具有传统教学的优势,教师当面引导、启发、传授。从辩证法来讲,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优长与缺陷,某事物最大的优长往往也就是它的最大缺陷所在。例如慕课学院Coursera
71
高中慕课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1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宣称“在网上学习全世界最好的课程”,但是它的受众却没有定位为在校大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优势在于“从顶级大学免费学习技能”。然而,在经济社会,人们常说“免费的就是最贵的”。“顶级大学”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是“顶级的”,跟着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学习不一定适合自己,“技能”并不是大学生“唯一重要的”。翻转环节也是为了解决师生不能面授、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时,采取的弥补措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既然要具备慕课、翻转课堂乃至传统教学的优势,那么就必须正视三者糅合后产生的复杂状态,也必须做出三倍甚至更多倍的努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理念就是将各门课程、各种教学方法、各样技术支撑、各项管理服务贯穿起来的逻辑“红线”。其一,教学理念中“师”或“生”孰为中心。古人“以教师为中心”最大的一个现实客观条件是,那时师资普遍不足,学生求学若渴。今人则相反,工业化进程使社会趋于无限复杂,掌握专门技艺以应对社会需求成为燃眉之需。人们处于知识加工处理能力急剧增加的年代,已经不苦于没有东西可学,而是困于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因此,今人“以学生为中心”则力图抓住学习容易迷失、积极性不足、深度不够这一关键问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社会生产力升级的必然结果。同时,“师”的社会化、系统化、数据库化、抽象化,在德性的成长上,几乎是中性的。《资治通鉴》载:“经师易遇,人师难遭。”[4]今天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就显得很难。因此,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网络教学都不可能取代面对面的课堂体验和真实的人际互动;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和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先进技术和网络都无法替代的。所以,今天的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既不要视慕课、翻转
课堂、混合式教学为洪水猛兽,也不必简单认为它们完美无缺。其二,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它的结果来说,就是围绕教学理念有所取舍,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宏观上,两千年来“传统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因此,特别重视‘道’的教育,形成了‘重道轻器’的不良传统”;战争以来,国人深感“技不如人”,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至于“当前的教育矫枉过正,走到了‘轻道重器’的另一个极端”[5]。微观上,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恢复、上升、高涨过程,在整体上保持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教学质量与教学数量相对严重滑坡的问题,特别在一些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其中的缘由,就是对教学理念定位不清。如今,国内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六大类。不同类型的大学,教学理念既要有“大学”的共性,也要有各自的个性。就共性来说,“立德树人”是当今最鲜明时尚的要求,即“道器并重,道为根本”。综观当前对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实际仍是集中在“授业、解惑”两个层面。尽管后两者有面对面的过程与环节,但是师生间“传道立德”所用的时空绝对值实际上在缩减而不是扩增,教学的“传道立德”职能实际在减弱。其三,教学理念是当代社会生产需求的反映。从社会生产的现实来说,中国经过四十年的追赶,在诸多领域承担了“世界工厂”的职责。然而,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仍处于中低端,简言之,就是“大而不强”。探究世界上的高端制造强国,要实现“重器”的制造必须有该领域的“大德大道”的强有力支撑。再具体一点,对制造者来说,业要精至极致,道、德也要同步提升,否则就难以达至巅峰。“中国制造”目前进入瓶颈阶段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传统书院教育土崩瓦解后,中国一心模仿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培养“工业化专才”,却没有解决精神归宿问题的宗教信仰等自救机制。三、结语通过以
上分析得出,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有益外延和补充。秉持“技术提升教育的教学观”,能对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定位达到适宜。混合式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优化积累无疑是最值得称道的。训练大学生在高校里养成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然而,在任何教学改革中要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改革不会因为对阻力估计过高或过低而陷于停滞。就三者自身而言,目前最大的危与机在于,它们既是新生事物,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又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可能忽焉而亡。它们都以强调“学”为自身特点和着力之处,这也表明了今天的人们对“教”没有那么担心,而是唯恐求学者在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中迷失与怠惰。然而,当学习者在知识诉求得到阶段性满足后,对德性成长的渴望就会日趋浓烈,那时,人们会再次去寻觅“人师”的亲炙。参考文献:[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2]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3]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770.[5]黎志敏.明“道”修“业”: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编辑∕李梦迪7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