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创意2020/01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各国政府纷纷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非遗”保护与宣传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迅速普及,APP 应用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其应用场景覆盖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不断在创新,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主流媒介形式之一,并占据重要地位[1],人们通过智能手机的方寸之间即可传递信息、获取资讯,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非遗内容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APP 现状
通过在安卓应用市场和苹果APP Store 搜索“非遗”“文化遗产”及相关专题推荐应用,进行筛选,根据内容分为宽泛性“非遗”内容与主题性“非遗”内容两大类,根据表现形式分为侧重阅读类与侧重互动类两种。现今市场上以主题性强的“非遗”类APP 为主,宽泛性的互动类“非遗”APP 数量稀少(如图1)。
通过对四类“非遗”APP优劣势对比分析(如图2)可以看出,第一象限精品阅读类以故宫博物院出品的系列优秀APP为代表,例如《胤禛美人图》与《韩熙载夜宴图》以院藏珍品为主题,通过简洁的操作界面、恰当的背景音乐、流畅的交互体验深入介绍画中的背景、人、物、事,全面调动用户兴趣与积极性,让用户在探索过程中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第二象限精品互动类APP 以功能游戏为主,例如NEXT Studio 出品的《尼山萨满》,以满族民间文学《尼山萨满传》为故事背景,以游戏为载体,通过剪纸的美术风格、神秘的萨满音乐、丰富的图鉴系统,展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题性“非遗”内容APP 数量多、品质优、效果好,但由于内容多以技艺类和现有文化遗产为主,对“非遗”整体的传播有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2018中国互联网用户非遗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显示,用户对“非遗”的整体认知还停留在基本概念和国家工艺[2],这与目前“非遗”
内容选择有一定的联系,相比之下,一个完整的“非遗”信息集成平台更有助于用户学习、了解“非遗”整体。
信息集成类“非遗”APP 涉及整个“非遗”大类,多以“非遗”的分类为导航,内容分为项目、传承人、作品等,例如““非遗”大百科”依托“非遗”大数据平台提供专业权威的词条检索服务,通过APP 展现现有的数字化非遗图、文、视频等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查阅、浏览;“陕西省线上非遗馆”在资讯的
基础上增加了购买“非遗”相关商品的入口。除此之外,部分APP 地域性特征显著,如“陕西省线上非遗馆”“非遗四川”“苏州非遗”等皆以省、市为中心,开展“非遗”消息、活动的推送。通过调研发现,该类“非遗”APP 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内容系统性差、更新慢
现有信息集成类“非遗”APP 多以“非遗”分类为导航
基于游戏化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APP 设计策略研究
文/宋欣欣
网页app摘  要:智能手机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APP 应用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窗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迅速普及,其应用场景覆盖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不断在创新,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主流媒介形式之一,并占据重要地位。关键词:游戏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APP;设计策略
图 1 “非遗”类APP
分析
图 2 “非遗”类APP 四象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