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 “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知识梳理]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教学除法。本册教材相关内容编排体系如下: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用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以及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之后的小数、分数除法就不再独立成章,而是与加、减、乘合在一起了。
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以及初步的求商方法。我们知道在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大量的是有余数的。因此,在除法试商时,要大量用到有余数的除法。把这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乃至小数除法的试商和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发现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第三段,第5~7页的练习一。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启发他们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具体解读】
我们在教学这单元知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
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第三,要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再说说具体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3.借助直观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主要有三条:一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二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已有知识;三是对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要求7个桃,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就是求7里面最多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7÷3的竖式,分别思考:竖式中的7表示一共要分7个桃,那么竖式中的6呢?6是怎样算出来的?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1又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认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4.在学生初步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水平。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试验和调整。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教学“试一试”时,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思考17÷5的结果;另一方面更要启发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思考:因为5与3乘最接近17且小于17,所以计算17÷5时应商3。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由此,再通过相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强化这一思路。
5.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第5~7页练习一的第4、11、12、13、14题是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平均分),不管是否分完,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后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和题意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确定答案。如,搭一个棱长是2的正方体,需要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那么27个同
样大的小正方体最多可以搭多少个?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困难分析】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对概念及算法的理解,而是计算,是如何能准确而快捷地到商。第6页第5题中呈现的3种错误,在学生最初的练习中都有可能出现,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还是要结合具体分东西的情况,让他理解: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还能继续分下去,商太小了,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再继续分正好分完,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如果部分积比被除数大,说明不够分,商太大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还要注意进行经常性的试商练习,这单元共5节课,我们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还应坚持每节课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训练试商,要基本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精彩片段】
在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时,我们要着重让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操作材料中进行归纳。可以进行以下的活动设计:
1. 拿出8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横式和竖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2. 拿出9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并要求比较上述两题的计算过程。
3. 启发思考:10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动手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4. 讨论:想一想,11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12根小棒呢?
讨论后要求不操作,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
5. 比较黑板上的几道竖式,提问:如果除数仍然是4,余数可能会是几?想一想,余数会是4或是比4大的数吗?为什么?
明确:如果除数是4,余数要比4小。
6. 启发类推: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如果除数是6、7或8呢?
引导归纳:你能用一句话说明除法计算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小结:计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进制转换方法的口诀对规律的发现是一个逐步演绎归纳的过程,绝不是教师的简单直接的告诉。
第二单元  认数
【知识体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初步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在运用计数器、小棒时知道要满十进一。三年级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比百以内数少得多,让他们联系具体素材先学习千以内的数,到三年级再学习万以内的数,有利于学生的认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