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世界5
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自闭症康复教育机构师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曾晓筠 杨惠芳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摘 要】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中的新兴课题。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有需求的自闭症儿童增多,使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计划难以实施,师资严重不足成为当前教育困境中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自闭症教育师资困境的现状,分别从自闭症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相关体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自闭症;教师;困境;建议
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2007年1月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已把自闭症的康复纳入到精神病康复。从2009年开始,我国首次将特殊儿童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校、普通学校、幼儿园尝试吸收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从开始在31个试点城市建立省级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到今年拟新增50家扶持机构,“十一五“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规划中一直致力于推广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及康复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随着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学方式亦相应改变。自闭症教育人才的不足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自闭症康复机构师资困境的现状分析
(一)在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的总体目标,使每个特殊儿童都能接受相适应的教育。据丁勇教授介绍,按照该计划要求,特教老师全国的总需求量是5万人,每年需要1万人。学龄前残疾儿童387万,需要7万教师,目前基本空白。根据初步统计,嘉兴市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在2014年底已达到1400人,而阳光乐园作为嘉兴市唯一一家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当前只有31位老师,在院的学生中特殊儿童为38名,普通幼儿82名,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采取预报名的方式等待学位。全国各地在职的自闭症儿童教师只有部分人员是特殊教育、康复或心理等针对性较高的专业,或在就职前通过系统性培训,但大多数教师是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缺乏专业系统的认知。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自闭症教育康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不规范,缺乏正规统一的培训和认证,加上在职人员数量远少于社会相应的需求量,扩大自闭症教育师资成为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二)工作待遇影响人才就业
在现有自闭症儿童教育工作中,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是各教育康复机构人才招聘的首选。尽管在职教师数量不足,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却遇上就业瓶颈——薪资待遇偏低、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使特殊教育人才流失率很高。
、工资薪酬偏低
薪资是影响特殊教育者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嘉兴,应届新入职特殊教师第一年4万元,两年及两年以上5万元,三年及三年以上6-8万元。同时享有15%的津贴,一些重视特殊教育的地方政府,将本地区特教津贴标准提高到了25%或30%甚至更高,但总体来说,因初始标准过低,全国范围内特教津贴的执行仍然是一片乱象。而在民办康复中心任职的特殊教育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收入与付出极不协调,加上自闭症教育服务工作没有形成职业发展梯度,这并不利于特殊教育者的长期任职。
2、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职称是对教师工作最权威的认可,对教师工资、晋升和退休有最直接的影响。然而对在校工作的特殊教育师,目前职称评定的标准仅简单按照普通教师条件设置,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参评比例亦不合理,导致特殊教育工作者很难从职业发展上获得认同感。在民办康复中心工作的教师情况更不乐观,虽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要求康复机构配备康复教师,但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却没有完善。各部门对康复教师身份的认知无法达成一致,导致特殊教师资格无法承认。教师在康复中心只是普通员工,只有少数员工能获得事业编制。
(三)开设专业课程的学校少,专业冷门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只有33所本科院校陆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且由于各方原因,招生人数亦受到限制。而面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求,教育康复专业作为针对性更强的新兴学科,课程内容包含教育学、康复学和心理学等,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该专业人员能为自闭症儿童开展纠正、行为评估等活动,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具体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截止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是唯一一所招收“教育康复学”本科生的高校,且该门课程在2013年才由教育部决定设置。专门以自闭症儿童为服务对象的教育专业极少,高校课程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在读的教育康复专业学生短期内无法填补自闭症儿童教育市场的巨大缺口,同时由于缺乏先例和引导,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意义和未来职业发展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解决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师资困境的对策建议(一)改善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制定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以及日常教学生活中面临的
21
劳动保障世界
6
挑战较多,付出的时间精力亦更多。在设立自闭症儿童教师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时,相关部门应着重考
虑该工作的特殊性,对长期任职的自闭症教育人员给予奖励,向社会宣传相关教育人员的工作情况,选出具备耐心、爱心与技能的教育模范人员,建立自闭症教师的精神向导,并在保障特殊教育工作者基本福利的前提下,对优秀人员进行相应的物质鼓励。落实自闭症教育工作者的事业编制和社会福利保障,在考虑评选和职称时,针对特殊教育者的工作制定评选标准。同时,丰富教育工作者的业余生活,定期组织文娱活动,构建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并加强教师与社会各方体的互动交流。
(二)培养专业人才,健全职业认证制度
对在职的自闭症教育康复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评估,根据其实际情况开展分期培训,开设学术讲座、工作交流、统计研究等,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康复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各高校可以在康复、心理、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下,开设针对自闭症的分支,鼓励学生参与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工作,提前了解自闭症体,累计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健全自闭症教育康复人员的职业认证制度,对在职人员采取先培训后考核的方式,追加承认该体的特殊教育者身份;对于在校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和实践经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认证考核。开拓自闭症教育人员资格认证的渠道,采取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各地自闭症教育康复机构的配合下进行相关职业技能考核,扩大认证的范围,增加认证的方式和效率。
(三)进行分阶段教育与康复,缓解教育需求压力
对自闭症儿童应采取分阶段、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阶段对教育者的要求有所侧重,从而细化并分摊自闭症体的教育需求,适当缓解特殊学校与康复机构的教育压力。另外,对自闭症体来说,分层次的学习具有更公平的社会期待。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自闭症患者在小学阶段以前的教学
任务应着重于日常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到初中阶段可以尝试根据儿童的个人情况,按照技能和学术的方向进行分别培养。而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康复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估,以此作出顺利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或者继续进行本阶段学习的判断。
(四)志愿活动与学习技能结合,引导相关人才参与和就业
各公益组织在召集社会志愿者以及宣传自闭症知识时,宣传对象应有所侧重,优先向教育专业、医学专业、心理专业、社会专业等人才进行知识宣讲和招揽。宣传的范围可以深入当地各中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当地各级医院和心理机构以及各社区工作人员。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本身具有类似的知识背景和经历,能更容易掌握为自闭症体服务的技巧,成为志愿者团体的中坚力量。为这批人才提供更多接触自闭症家庭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由他们做宣传能更有权威和专业性,能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宣传范围,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公益组织应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参与自闭症相关公益活动的经历纳入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范围,建立相关认证优惠政策,使志愿活动与技能学习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
自闭症志愿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社会体了解和接触自闭症体,又能体现职业技能认证中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我国自闭症教育的师资数量和水平关系到相关教学任务的开展。由于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自闭症教育市场上的需求缺口,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既要解决当前自闭症教育师资的瓶颈问题,留住在职高素质人才,又要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开拓潜在的教育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邓猛,黄伟.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与思考[J ].残疾人研究,2014,(2):37-42.[2]李永.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科教导刊,2012,(34):84-85.
(上接第24页)书信以及网络上的长期联系,了解当地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急众之所急”。暑期社会实践是集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考虑利用节假日时间与当地众建立稳定联系,使“三下乡”成为“常下乡”和“多下乡”,保障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常下乡”就是要利用周末、假期等有效时间,将暑期社会实践扩展、外延。“多下乡”就是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不断丰富,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科技”“卫生”这三方面,而是要涵盖法律、支教等农村亟需的内容。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为实施双主体育人打造平台。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大学生走进农村体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当前如何全面强化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培养,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是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深水区的重要课题。坚持秉持面向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的基本办学理念,围绕企业需求开放办学,走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结合改
革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学有所用,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
四、结语
高校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路径的探析,理论上实现了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达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冉林.新时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3.[2]秦宁.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3,12.[3]陈旭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瓶颈与对策[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李生萍(1981—),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现在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