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基本参数:
1、齿数Z
闭式齿轮传动一般转速较高,为了提高传动的平稳性,减小冲击振动,以齿数多一些为好,小一些为好,小齿轮的齿数可取为z1=20~40。开式(半开式)齿轮传动,由于轮齿主要为磨损失效,为使齿轮不致过小,故小齿轮不亦选用过多的齿数,一般可取z1=17~20
为使齿轮免于根切,对于α=20o的标准支持圆柱齿轮,应取z1≥17Z2=u·z1
2、压力角α    rb=rcosα=1/2mzcosα
在两齿轮节圆相切点P处,两齿廓曲线的公法线(即齿廓的受力方向)与两节圆的公切线(即P点处的瞬时运动方向)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也称啮合角。对单个齿轮即为齿形角。标准齿轮的压力角一般为20”。在某些场合也有采用α14.5° 15° 22.50°25°等情况。
3、模数m=p/ π
齿轮的分度圆是设计、计算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基准,而齿轮分度圆的周长=πdz p
模数m是决定齿轮尺寸的一个基本参数。齿数相同的齿轮模数大,则其尺寸也大。
4、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h*a C*
两齿轮啮合时,总是一个齿轮的齿顶进入另一个齿轮的齿根,为了防止热膨胀顶死和具有储成润滑油的空间,要求齿根高大于齿顶高。为次引入了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
正常齿:h*a =1 C*=0.25        短齿:h*a =0.8 C*=0.3
一般的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条件是:
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
一、 60°牙型的外螺纹中径计算及公差(国标GB 197/196
 
a. 中径基本尺寸计算:螺纹中径的基本尺寸=螺纹大径-螺距×系数值
公式表示:d/D-P×0.6495
              :外螺纹M8螺纹中径的计算
            8-1.25×0.6495=8-0.8119≈7.188
  b.常用的6h外螺纹中径公差(以螺距为基准)
上限值 ”0”
下限值为P0.8-0.095 P1.00-0.112 P1.25-0.118
P1.5-0.132 P1.75-0.150 P2.0-0.16
P2.5-0.17
上限计算公式即基本尺寸,下限值计算公式d2-hes-Td2即中径基本尺寸-偏差-公差
M86h级中径公差值:上限值7.188 下限值:7.188-0.118=7.07
  C常用的6g级外螺纹中径基本偏差: (以螺距为基准)
P 0.80-0.024 P 1.00-0.026 P1.25-0.028 P1.5-0.032
P1.75-0.034 P2-0.038 P2.5-0.042
上限值计算公式d2-ges即基本尺寸-偏差
下限值计算公式d2-ges-Td2即基本尺寸-偏差-公差
            M86g级中径公差值:
            上限值7.188-0.028=7.16
            下限值:7.188-0.028-0.118=7.042
:
以上的螺纹公差是以粗牙为准,对细牙的螺纹公差相应有些变化,但均只是公差变大,所以按此控制不会越出规范界限,故在上述中未一一标出.
螺纹的光杆坯径尺寸在生产实际中根据设计要求的精度和螺纹加工设备的挤压力的不同而相应比设计螺纹中径尺寸加大0.04—0.08之间,为螺纹光杆坯径值,例我们公司的M8外螺纹6g级的螺纹光杆坯径实在7.08—7.13即在此范围.
考虑到生产过程的需要外螺纹在实际生产的未进行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的中径控制下限应尽量保持在6h级为准
二、 60°内螺纹中径计算及公差(GB 197 /196)
 
  a. 6H级螺纹中径公差(以螺距为基准)
上限值:
P0.8+0.125 P1.00+0.150 P1.25+0.16 P1.5+0.180
P1.25+0.00 P2.0+0.212 P2.5+0.224
下限值为”0”,
上限值计算公式2+TD2即基本尺寸+公差
            :M8-6H内螺纹
        中径为:7.188+0.160=7.348 上限值:7.188为下限值
  b. 内螺纹的中径基本尺寸计算公式与外螺纹相同即D2=D-P×0.6495即内螺纹中径螺纹大径-螺距×系数值
  c. 6G级螺纹中径基本偏差E1(以螺距为基准)
P0.8+0.024 P1.00+0.026 P1.25+0.028 P1.5+0.032
P1.75+0.034 P1.00+0.026 P2.5+0.042
          :M8 6G级内螺纹中径上限值:7.188+0.026+0.16=7.374
          下限值:7.188+0.026=7.214
          上限值公式2+GE1+TD2即中径基本尺寸+偏差+公差
          下限值公式2+GE1即中径尺寸+偏差
三、 外螺纹大径的计算及公差(GB 197/196)
  a. 外螺纹的6h大径上限值即螺纹直径值 M8φ8.00上限值公差为”0”
 
    b. 外螺纹的6h级大径下限值公差(以螺距为基准)
P0.8-0.15 P1.00-0.18 P1.25-0.212 P1.5-0.236 P1.75-0.265
P2.0-0.28 P2.5-0.335
大径下限计算公式:d-Td 即螺纹大径基本尺寸-公差
      :M8外螺纹6h大径尺寸:上限为φ8,下限为φ8-0.212=φ7.788
  c. 外螺纹6g级大径的计算与公差
6g级外螺纹的基准偏差(以螺距为基准)
P0.8-0.024 P1.00-0.026 P1.25-0.028 P1.5-0.032 P1.25-0.024 P1.75 –0.034
P2.0-0.038 P2.5-0.042
上限计算公式 d-ges 即螺纹大径基本尺寸-基准偏差
下限计算公式 d-gesTd 即螺纹大径基本尺寸-基准偏差-公差
          : M8 外螺纹6g级大径 上限值φ8-0.028=φ7.972
            下限值φ8-0.028-0.212=φ7.76
:
螺纹的大径是由螺纹光杆坯径及搓丝板/滚丝轮的牙型磨损程度来决定的,而且其数值在同样毛坯及螺纹加工工具的基础上与螺纹中径成反比出现即中径小则大径大,反之中径大则大径小.
对需进行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加工的零件,考虑到加工过程的关系实际生产时应将螺纹大
径控制在6h级的下限值加0.04mm以上,M8的外螺纹在搓()丝的大径应保证在φ7.83以上和7.95以下为宜.
四、 内螺纹小径的计算与公差
  a. 内螺纹小径的基本尺寸计算(D1)
径基本尺寸=内螺纹基本尺寸-螺距×系数
        :内螺纹M8的小径基本尺寸 8-1.25×1.0825=6.646875≈6.647
  b. 内螺纹6H级的小径公差(以螺距为基准)及小径值计算
P0.8 +0. 2 P1.0 +0. 236 P1.25 +0.265 P1.5 +0.3 P1.75 +0.335
P2.0 +0.375 P2.5 +0.48
内螺纹6H级的下限偏差公式D1+HE1即内螺纹小径基本尺寸+偏差
:6H级的下偏值为“0”
内螺纹6H级的上限值计算公式=D1+HE1+TD1即内螺纹小径基本尺寸+偏差+公差
        :6HM8内螺纹小径的上限值 6.647+0=6.647
        6HM8内螺纹小径的下限值 6.647+0+0.265=6.912
  c. 内螺纹6G级的小径基本偏差(以螺距为基准)及小径值计算
P0.8 +0.024 P1.0 +0.026 P1.25 +0.028 P1.5 +0.032 P1.75 +0.034
P2.0 +0.038 P2.5 +0.042
内螺纹6G级的小径下限值公式=D1+GE1即内螺纹基本尺寸+偏差
    : 6GM8内螺纹小径的下限值 6.647+0.028=6.675
  6GM8内螺纹小径的上限值公式D1+GE1+TD1即内螺纹基本尺寸+偏差+公差
    : 6GM8内螺纹小径的上限值是6.647+0.028+0.265=6.94
:
内螺纹的牙高直接关系到内螺纹的承载力矩的大小,故在毛坯生产中应尽量在其6H级上限值以内
s parameter在内螺纹的加工过程中,内螺纹小径越小会给加工具——丝锥的使用效益有所影响.从使用的角度讲是小径越小越好,但综合考虑时一般采用小径的在中限至上限值之间,如果是铸铁或铝件时应采用小径的下限值至中限值之间
内螺纹6G级的小径在毛坯生产中可按6H级执行,其精度等级主要考虑螺纹中径的镀层,故只在螺纹加工时考虑丝锥的中径尺寸而不必考虑光孔的小径。
五、 分度头单分度法计算
单分度法计算公式:n=40/Z
n:为分度头应转过的转数
Z:工件的等分数
40:分度头定数
      :铣削六方的计算
    代入公式: n=40/6
计算:
化简分数:出最小约数2进行约分,即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20/3.分数的同时缩小其等分不变.
计算分数:此时要看分子与分母的数值而确定;如分子此分母大时进行计算.
20÷3=6(2/3)n,也即分度头应转过6(2/3).此时的分数已变成带分数;带分数的整数部份6为分度头应转过6整圈.带分数的分数2/3则只能是转一圈的2/3,此时又须重新计算
分度板的选用计算:不足一圈的计算须借助分度头的分度板来实现.计算时第一步将分数2/3进行同时扩大.:如果同时扩大14倍时的分数为28/42;如同时扩大10倍时,分数为20/30;如同时扩大13倍时的分数为26/39……扩大分门倍数的多少要根据分度板的孔数来选择.
此时应注意:
选择分度板的孔数一定能被分母3整除.如前面举例中的42孔是314,30孔是310,39313……
分数的扩大必须是分子分母同时扩大其等分不变,如举例中的
28/42=2/3×14=(2×14)/(3×14);20/30=2/3×1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