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提升教学效果[1-2]。2020年2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教育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充分运用线上资源,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的工作任务[3]
。由此可见,在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满足现实需求的双重背景下,
开展“互联网+教育”线上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已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18年,全球在线学习的学生数量达81%,在线学习市场的增长率为35.6%,在线学习已进入黄金发展期[4-6]。与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汇聚能力,可以丰富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但课程完成率不高、学习者持续学习意愿和满意度较低等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7]。本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数据,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进行相关实证研究,
探索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满意度和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若干促进在线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
一至大三的9385名参与网课学习的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209份,问卷有效率为98.1%。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6.6%,女生占53.4%;城市生源占40.7%,城镇生源占26.2%,农村生源占33.1%。年级分布保持均衡,其中大一年级占34.0%,大二年级占35.4%,大三年级占30.6%。学科和成绩排名分布差异较明显,工学类占39.0%,农林类占27.4%,理学类占16.9%,文科类占13.5%,其他类仅占3.2%;成绩排名在前30%的占31.5%,在30%—50%的占26.2%,在50%—70%的占23.5%,
在70%以后的仅占18.6%。(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含学生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所学专业等7类因子;第二部分为自编的在线学习状态问卷,包含在线学习能力和在线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和11个因子;第三部分为自编的在线学习满意度问卷,包含整体满意度和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互动行为和教学平台4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t 五点计分法,各个因子得分越高,反映了学生在该维度内的表现越显著。问卷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差异性分析
1.不同生源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情况将学生生源分为城市、
城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Z109022008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齿轮’学习支持工程的实践探索”(2019JP06)。作者简介:李明月(1992—),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小峰
(1978—),男,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
成洋(1994—),男,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
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基于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络课程的实证分析李明月,刘小峰,
郭成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咸阳712100)摘
要: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活动。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的
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差异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线学习状态和满意度在不同类型体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差异趋势保持一致;教师教学、课程设置、互动行为和教学平台质量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
水平,但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教学平台质量影响最大,
课堂互动行为影响最小,且学生对于长期采用单一线上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持反对态度。基于研究结论,
从教育教学、条件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给出相应启示,为改善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和满意度,实现高校在线教学深度应用和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线学习状态;在线学习满意度;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46-05
总第504期Vol.504大学(研究与管理)
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 )2021年3月Mar.2021
46
镇和农村3类,对比不同生源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市生源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价最高,平均分为3.53和3.40,其次是城镇生源,平均分为3.36和3.26,农村生源的学生评价最低,平均分为3.25和3.14。如图1(a )
所示,针对在线学习能力,对比不同生源的学生发现其感受趋势保持一致,学生均普遍认为“能按时完成网课布置的线下作业”与自身最为契合,“能掌握网课讲授的所有知识点”与自身最不契合。针对在线学习行为,如图1(b )所示,5项指标得分基本保持一致,标准差最大值仅为0.09,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感受趋势也均保持一致。
2.不同学科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将学生分为工学类、
理学类、农林类、文科类和其他5类,其中其他类特指艺术学和管理学。对比不同学科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他类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价最高,平均分为3.62和3.49,其次是文科类,平均分为3.50和3.38,再次是农林类,平均分为3.42和3.33,理科和工科类学生评价基本重合且最低,平均分在3.34和3.22之间。对比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各项指标的感受,变化趋势与上述生源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3.不同学业成绩排名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学生上一学期学业考试成绩排名情况将学生分为前
30%、30%—50%、50%—70%和70%以后4类,对比不同学业成绩排名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3)。
(b )学习行为
图1
不同生源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差异图
城市城镇农村
(a )学习能力
充分与老师互动
城市城镇农村
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
积极思考问题
充分与同学互动
3.7
3.53.33.12.92.72.5
3.93.73.53.33.12.92.72.5
适应网课学习方式按时上网课并
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网课布
置的线下作业
持续保持良好的
网课学习态度掌握网课讲授的所有知识点
(a )学习能力
按时上网课并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网课布置的线下作业
掌握网课讲授的所有知识点
适应网课学习方式
工科农林其他
理科文科
持续保持良好的网课学习态度
网课在线课堂免费4.0
3.83.63.43.23.0  2.8
(b )学习行为
图2
不同学科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差异图
充分与老师互动
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
积极思考问题
充分与同学互动
3.83.63.4
3.23.02.8
工科农林其他理科文科
图3
不同学科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差异图
(b )学习行为
充分与老师互动
专心听课
认真做笔记
积极思考问题
充分与同学互动
3.53.43.33.23.13.02.92.8
前30%50%-70%
30%-50%70%以后
(a )学习能力
按时上网课并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网课布
置的线下作业掌握网课讲授的所有知识点
适应网课学习方式
持续保持良好的
网课学习态度
3.8
3.63.43.23.02.8
前30%50%-70%
30%-50%70%以后
47
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业成绩排名对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分影响呈两极分化趋势,即学业成绩前30%的学生评价最高,70%以后的学生评价最低,中等学业成绩学生评价处于趋同化。对比不同学业成绩排名的学生对于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各项指标的感受,
变化趋势与上述生源情况基本保持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预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价值。
4.不同学习时长学生差异化对比
根据学生平均每日在线学习时长将学生分为2小时、
2—4小时、4—6小时和6小时以上4类,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差异(见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与每日学习时长成正相关,当学习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时,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评分最高为3.65和3.60,当学习时间达到2小时以下时,评分最低为2.78和2.68,且下降幅度十分显著。从各项评价指标角度分析,学习能力中偏移“能按时完成网课布置的线下作业”趋势明显弱化,学习行为中5项指标更趋于平衡,这说明同一在线学习时间内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和行为指标差异较小。
(二)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分析
在线学习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为3.63,对自身网课学习状态与效率的总体满意度仅为3.44,明显低于前者,说明学生在线学习成效自身因素影响远高于
外部客观因素影响。具体在课程设置层面,学生对于专业课在线学习的满意度(3.75)略高于公共基础课在线学习的满意度(3.72);在教师教学层面,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准备,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平均得分为3.78;在互动行为层面,满意度最低,针对不同体的互动交流,学生对于师生互动的满意度略高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对于在线教学平台的满意度为3.59,介于4者中间(见表1)。
1.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解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的因素,
本研究以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学生在线学习实施过程的8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于“对教师在线教学准备的满意度”显著性p=0.220>0.05,说明该指标不是影响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的显著指标,因此进行剔除,剔除后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因子中各类教学平台的参数值最大为0.353,说明学生对在线教学平台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最显著的因素,
其次是对教师在线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在线学习同学互动的参数值为0.049,说明该因素对
学生在线教学整体满意度影响最小。
2.学生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利用SPSS24.0软件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进
行独立样本T 检验,对于不同年级、生源、学科、学业成绩排名和学习时长的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显著性结果如表3所示。
表1
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调查情况统计表满意度因子
平均得分平均值
一级维度二级维度
教学平台
各类在线教学平台
3.59
3.590课程设置
开设的公共基础类网课  3.72  3.735
开设的专业课网课  3.75教师教学
教师在线教学方式
3.72  3.777教师在线教学内容  3.79教师在线教学准备
3.82互动行为
在线学习师生互动  3.60  3.570在线学习同学互动  3.54表2
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因子
参数值总和一级维度
二级维度在线学习同学互动
0.049
各类教学平台0.353教学平台0.353教师在线教学方式0.313教师教学
0.377
教师在线教学内容0.064课程设置开设的公共基础类网课0.0820.143
开设的专业课网课0.061互动行为
在线学习师生互动0.0780.127
图4不同学习时长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差异图
(b )学习行为
充分与老师互动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
积极思考问题
充分与同学互动
3.63.22.82.42.0
(a )学习能力按时上网课并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网课布
置的线下作业
掌握网课讲授的所有知识点适应网课学习方式
持续保持良好的网课学习态度
4.03.63.22.82.42.0
2小时4-6小时
2-4小时6小时以上
2小时
4-6小时
2-4小时6小时以上
48
表3不同类别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显著性分析
F 值
p (T )
值方差分析
70.403
0.001**不同学生类别
性别年级0.001**11.706
生源0.001**46.576
学科
0.003**6.870
学业成绩0.025*3.117
学习时长0.001**106.489
注:**代表P<0.01,*代表P<0.05
从表3中可以看出:(1)学业成绩差异(F=3.117,p=0.025)对于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显著,其中成绩良好的学生整体满意度略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2)性别、年级、生源、学科和学习时长差异对于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均非常显著。其中女生的在线学习整体满意度高于男生;
大三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最高,大二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最低;城市生源学生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农村生源学生,城镇生源学生趋于两者之间;文科类学生的满意度明显优于理工类学生,农林类学生趋于两者之间;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与学生学习时长成正态分布,在学习时间达到7小时左右达到峰值。
3.学生在线学习持续意愿情况反馈
本研究针对学生对于在线教学的持续意愿情况设置了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线学习的成效您认为如何”“您更喜欢哪种在线教学方式”和“在日后的课程学习中,您更希望采用哪种教学方式”3个题目,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认为在线学习的成效更好的仅占5.6%,稍差的占比最大为46.8%。针对在线教学方式,
使用“共享屏幕PPT+语言直播”最受学生欢迎,“直接使用各类平台的MOOC ”是受学生喜爱程度最低的方式。针对未来教学形式选择,仅有6.4%的学生接受单一在线授课,50%以上学生希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
三、讨论与建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学生视角对在线学习体验和满意度分析发现,不同体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效存
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源学生在线学习状态最好,反映出在线学业硬件设备等外部客观因素对于在线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忽略;大三年级和文科、农林类学生在线学习状态优于其他,同时学生学习时长与在线学习状态成正态分布,一定程度上为今后高校开展针对性在线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线学习状态明显优于学业困难学生,反映出传统校园中的“学困生”与在线教学中的“学困生”基本为同一类体,进一步明确了在线学习中“学困生”
的肖像描述。另外,大学生对于此次开展的长时间在线学习的整体满意度较低,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整体优于其他。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学习维度上,教师教学、课程设置、互动行为和教学平台质量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但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学平台质量影响最高,课堂互动行为影响最低。经过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体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但与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差异保持一致,这说明学生在线学习成效各观测变量与在线学习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
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水平是确保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最后,对学生在线学习持续意愿情况反馈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疫情期间学校采取的在线教学方式表示理解,但对于长期采用单一在线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持反对态度,期望可以尽早回归传统课堂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网络在线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在线课程资源,
优化在线课程设计除教师自制的教学资源外,将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既有利于保证在线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减轻教师录课负担,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等方面。另外,不同学生体对于在线学习状态和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避免学生对长时间的在线学习产生倦怠疲惫等消极情绪,
教师可采用设计思维的教学理念,基于教学目标、学生体特征及教学内容
图5
学生在线学习持续意愿情况反馈
很差稍差相差不大
稍好更好
直接使用各平台在线MOOC 学习共享屏幕PPT+语音(或视频)
录播共享屏幕PPT+语音直播
线上线下结合授课
网络授课线下授课
54.6%
49
的前端分析,在教学平台的选择、授课时长的设定、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方面顺应学生的习惯和爱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采用翻转课堂、抢答互动、随堂提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在线课堂上,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满意度;课后要建立跟踪和反馈机制,常态化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计方案,避免“教师教”和“学生学”两层皮和重“形”轻“质”的问题出现。
(二)优化在线平台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线上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发展为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推进在线教学常态化,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长效机制提供了可能。将传统课堂教学作为在线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和资源丰富等优势,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进行在线教学改革创新,一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在线教学平台,提升其可操作性,丰富其督促、互动、存储和课程评估功能,进一步完善考试系统,增强检验学习效果形式的多样性和检验学习效果内容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支持服务。二是合理增设内容形象丰富、难度适中的在线课程,采用“共享屏幕PPT+语言直播”的在线教学方式,增加一定的“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互动,在论坛区设置课程交流与答疑模块,以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感。三是控制在线课堂学习时长,保证每个课程视频时长为20—30分钟,每日混合教学总时长在6—8小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困难生”关注指导,充分展现人文关怀
学习成绩优异和城镇生源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和满意度的优势,对高校向学业困难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高校要继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总原则,通过观测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指标,提前做好学生学业预警,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档案,加强“生—家—校”三方联动,提
高“学困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另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以外,同时还要关注这类学生所使用的硬件设备、网络状况、学生对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等问题。为保障确保教学效果相对平衡,高
校应更加关注、关心和关爱这类学生,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网络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克服在线教学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授课有其不足之处,但仍有其优势所在。高校应本着提高学习者对网络在线课程满意度为切入点,提高平台课程质量,丰富课程种类、完善教学形式和增强课程平台的功能性,不断开拓创新,使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高效结合,既发挥线上授课的优势、又发挥线下授课的主体作用,既抓住当代学生的眼球、又能够提高教师上课的满足感,促进高校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 moe.
gov/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
归”建设中国特、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18-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2-04).http://v/srcsite/A08/s7056/
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4]赵炬明.论新中心:概念与历史——
—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5.
[5]Sun P.C.,Tsai R.J.,Finger G.,et al.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Education,2008,50(04):1183-1202.
[6]Bidwell,A.Gallup:Online Education Could be at a‘tipping point’Trust in the Quality of Online Education Grew More
than20Percent in two Years[J].News and World Report,2014.
[7]刘营军,许柯.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8(02):58-63+95.
(荐稿人:符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