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前言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根据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调查统计,我国现有血吸虫病人77194例,钉螺面积173462hm2。我市的历史有螺面积45757平方米。当自然环境因素突变,如特大洪水、干旱、地震后,可造成钉螺扩散,感染性钉螺密度升高等人感染机会。为了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暴发流行,加强血吸虫病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广大人民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参照原卫健委《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二、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突发疫情的判定
1、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区),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或感染性钉螺分布。
2、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发现钉螺分布或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四、组织准备
1、应急办负责血吸虫病疫情处置的牵头工作。相关应急小组协助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2、中心应急领导小组加强对应急队成员培训、演练,储备必要、灭螺药品和应急队员个人防护用品。
五、工作原则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部门合作的原则。
六、突发疫情报告
当发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执行职务的中心工作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XX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中心领导和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七、应急处置
(一)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以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诊断一旦核实,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js方法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突发疫情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提供
科学依据。
1、对散发性急性血吸虫病例逐一开展个案调查,了解急性感染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同时对在与患者感染时间前后各2周内,曾经在同一感染地点接触过疫水的其他人员进行追踪调查。
2、暴发疫情调查主要用于体急性感染,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防止再感染。调查内容包括疫点范围内查病、钉螺和感染性螺调查、尾蚴调查、疫水接触调查、病例个案调查及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查。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制定系统的治理方案。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突发疫情的处置
1、病人救治:出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医疗队,深入突发疫情疫点进行救治。对发现的所有血吸虫病病人,应及时予以。
2、人早期预防性:对有疫水接触史的疑似病人,要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的原则,认真做好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在未发生急性感染症状以前进
行早期,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用吡喹酮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后;用蒿甲醚应在接触疫水2周后;用X蒿琥酯应在接触疫水1周后进行。
3、环境处理:在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地区,对疫点及其周围有钉螺的水域和钉螺孳生地,用氯硝柳胺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g/㎡,浸杀剂量为2mg/L;同时在易感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划XX全生活区。有条件时,采用环境改造灭螺的方法彻底改造钉螺孳生地,消灭钉螺。
4、重点人的监测和管理:参加防洪抢险的解放军、武警官兵返回驻地后4-5周,以吡喹酮60mg/kg体重二日疗法,也可先用血清学方法过筛,阳性者予以。对在流行季节进入阳性螺区捕鱼、放牧、水上运输和抗洪抢险等作业人,应进行登记,做好个案记录,特别是对非流行区的外来水上作业人员,要督促其做好个人防护,做好记录,并发放药物,保证其离开后不发生急感。
5、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并积极配合和参与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6、安全用水:要求居民在划定的安全生活区内取水。对饮用水源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饮用前要进行卫生处理。方法为每50㎏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30分钟后方可饮用。
7、粪便管理:对病人、病畜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方法为50㎏粪便加尿素250g拌匀,储存1天以上。
8、个人防护:教育众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疫水者应在下水前涂抹防护剂,穿戴防护用具。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在现场开展防治工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八、疫情每日分析
一旦发生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疫情,牵头科室要作好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作出每日疫情分析及上报工作。
九、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非流行区应急处置工作启动范围内,连续1个月无新发血吸虫病病例,钉螺分布环境已经得到有效处理(通过药物或环境改造灭螺后,使钉螺平均密度控制在0。01只/0。1㎡以下),可终止应急处置工作。暴发疫情控制后,要注意加强疫区的螺情、病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将疫情发生后的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时书面上报省卫健委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附件:1、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人诊断标准
  2、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报告表
  3、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