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到底什么意思?
⿊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到底什么意思?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出⾃⿊格尔《法哲学原理》其完整句是“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
⾸先要明⽩,⿊格尔这句话中的“现实”不等于“现存”也不等于“实存”。
理解这⾥的“现实”要从三⽅⾯⼊⼿:
⼀、“现实”包含着必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对,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实”包含着⾃我否定,即包含着⼀个扬弃的过程,它并⾮是永恒不变的。
三、只有当现实丧失了其必然性,那么在这个时候它才会变成现存,即我们所理解的能被我们感知到的物质实体,⽽现存⼀定会⾛向灭亡。
⿊格尔所说的现实是特殊与普遍、现象与本质的统⼀,它不是我们所能直接把握的现存或者实存。
我们可以认为那些包含着现象与本质,并处在不停变化、扬弃过程中的“现实”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它们
框架是什么意思
并不是现存着的能被现存着的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质实体。所以在理解这句话的过程中要避免陷⼊“存在着的所有都有其合理性”这样⼀个误区。
另外,我看到有回答重在强调这句话中的“理”字,即认为存在的就是符合“天地之理”。其实我不⼤赞同这种将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中“天地万物之本皆在于理”的“理”与⿊格尔所说的合理的“理”联系在⼀起。
实际上⿊格尔这句话的背景是强调其法哲学⼆重性格调:保守性与激进性。在保守性⽅⾯,颂扬普鲁⼠国家制度;在激进性⽅⾯,追求君主⽴宪制。⿊格尔本⾝有着对统⼀国家向往的民族⼼理,并且他本⼈认为国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所以我们也许从这个⾓度出发,去理解“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代着保留国家的统⼀与完整,强调了国家存在的必然性,(即颂扬普鲁⼠国家制度)但同时应进⾏政治体制的改⾰(追求君主⽴宪制)这也是⼀个⾃我扬弃的过程,即应⾃我否定,不断发展,否则当国家的必然性丧失后,现实变为现存,国家必将不复存在。⼆者结合,即是⿊格尔保守性与激进性的两⽅⾯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代表着⿊格尔本⾝的政治诉求,即保留普鲁⼠国家的统⼀与完整,追求政治制度上的改⾰。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虽然原⽂是现实⽽不是存在,但⼤家可能也没觉得这两个词有多⼤的区别,误会并不是出在这⾥。真正的误会是,你看着⿊格尔写的是「现实」「理性」或者「存在」,其实他⽤这些词和⼀般⼈理解的意思完全不是⼀回事。对于不了解这些术语的读者来说,你们看到的应该是「圈圈是叉叉」或者「凡是叉叉的东西都是合乎圈圈的」……换句话说,我认为理解这句话的第⼀步是承认⾃⼰不知道这句话在说什么,⽽不是凭⾃⼰对⽇常语⾔的理解想当然地理解它。
那么⿊格尔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格尔在他⾃⼰的著作⾥定义了什么叫「现实的」(wirklich),具体的定义我也不清楚 [1],但有⼀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个「现实的」并不等于⽇常所说的现实存在的、现存的、与「虚构的」相对的那个意思。要对这个概念有所理解,除了啃原⽂之外,相对容易的⽅法是简单介绍⼀下哲学史背景。我选择要介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和⿊格尔哲学的⼤框架。
[1] 解释⼀下为什么我不清楚还要来答这个题,因为我第⼀次答这个题的时候其他答案太离谱,所以我最开始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只说了我的「圈圈」「叉叉」⽐喻,起初只想强调⼤家不要再字⾯理解了。后来因为有朋友在评论⾥追问我才勉强写了解释。再后来⼜重新修订过。尽管我没读过⿊格尔的原⽂,但现在我写出来的这个解释应该还是⽐较靠谱的。
对于柏拉图来说,他认为(⼈们⽇常所说的那个)现实世界⾥的东西并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不是
这把椅⼦、那把椅⼦,最真实的是「椅⼦的理念」,是那个最完美的椅⼦。换句话说,个体(殊相)是虚假的,共相才是真实的。(殊相和共相可以理解为特殊和⼀般的关系。)也就是说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了现实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最真实
和共相可以理解为特殊和⼀般的关系。)也就是说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了现实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最真实最完美的,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分有和模仿,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甚⾄是拙劣的。
柏拉图做了这个区分之后,后世的西⽅哲学家⾄少有⼀半都抬⾼理念世界,贬低现实世界。他们认为理念世界才是那个完美的、属于哲学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次要的,甚⾄是不值⼀提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把平常⼈们所说的现实世界称为「现实的」「实在的」,我们所谓现实的只是变化⽆常的「现象」和「意见」,理念世界才是「实在的」、是「真」的。
对于⿊格尔来说,他倒是关⼼(⽇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按照抽象的理念世界的运动逻辑来完成的。⿊格尔就像上帝⼀样观看、解释整个世界的发展,他提出的「绝对精神」(Absolute
Idea/Mind/Spirit/Geist),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我们每个⼈的「理性」理解为⼀个更原始的、更独⽴的、不属于某个⼈⽽是属于整个世界,或者说是处于「上帝」那种地位的东西。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
变化发展演化⽣成的。「绝对精神」就相当于世界的源泉、世界的规律、世界的本来⾯貌。说到这⾥,你应该就知道他说的「合乎理性」和你最开始理解的那个「合乎理性」差得很远了。
⾄于⿊格尔所说的「现实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它指的是符合⿊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那个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运动的逻辑)。「现实的」就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也就是「合乎理性」的东西(在⿊格尔的哲学中理性和辩证逻辑是⼀致的)。但⽇常意义上现实的、现存的事物不⼀定是「按照辩证逻辑具有必然性的」,甚⾄有可能是按照辩证逻辑必然被淘汰的事物,所以⿊格尔这句话本⾝并不是在为现存事物辩护,甚⾄其中还有改变旧事物、有⾰命的逻辑在⾥⾯。
但是⿊格尔本⼈的哲学总体上还是保守的,这⼜与他关⼼类似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世界⽽不是⽇常意义上的现实世界有很⼤的关系。后来的青年⿊格尔派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都看到了⿊格尔辩证法⾥的⾰命的、破旧⽴新的逻辑,马恩的看法是⿊格尔本⼈虽然有⼀个⾰命的辩证法但却得出了⾮常保守的结论。到这句话来说,这句话并不是⼀个保守的结论,但是这句话即使在母语环境也被很多⼈理解成为现实辩护的意思,因为他们没有从⿊格尔定义的「现实」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