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是什么意思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引导的工具,如何让导学案发挥其应有作用呢?我们要做到“三看”。
    高中新课程下,我国正全面实施“课改”。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首先面临着挑战就是:课改后我们的备课将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加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准备每节课、设计好导学案。然而导学案并不是简单地抄写和背诵课本知识点,它需要我们教师把握重难点,提炼方法,归纳总结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见解,再根据导学案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促使他们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那么,导学案究竟该怎样制定呢?导学案必须紧扣课标、依据课本,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体现本课的核心思想;注重科学性、系统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创新精神,鼓励个性化阅读和自主学习,最终落脚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那么,这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那当然是我们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学情了!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学情,我们只
有充分了解了他们,才能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导学案。比如,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处于青春期,身体机能较旺盛,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注意力无法集中且容易疲劳,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睡眠,这样他们的专注力和理解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导学案要侧重让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吸收课堂知识,才能事半功倍。另外,教材版本众多,在选择上难免会出现差异,而且各校教材编排不尽相同,对教师在备课时产生了一定的困扰。如果教师按照自己教授的教材为准备导学案,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方向错误。
    但是,我们如果能利用导学案上有限的资源到课文之间的共同点,并加以梳理串联,形成系统框架,那么学生就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整个知识脉络里去,这样既加深了印象,也让他们少走弯路,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再者,高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对他们影响甚大,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了解这种心理状况并给予积极回应,学生才会感受到被尊重,也愿意配合我们。在这种心理辅导的前提下,导学案的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三看”:一是“看课标”。明确指出本节课教学任务,清晰阐述知识要点。二是“看教材”。
>框架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