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入假定
杜生贝和莫迪利安尼(尤其是杜生贝),则是最早系统地表述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相对收入假定的西方经济学家。杜生贝(J.S.Duesen berry)出版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相对收入假定。同年,莫迪利安尼(F.ModigIiani)在所著《储蓄——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载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主编《收入与财富研究丛书》第11卷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是对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的首先最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相对收入假定中的相对收入有两个含义:第一,消费者本人的收入和消费要同周围的人的收入和消费相比,第二,消费者本人的现期收入和消费要同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相比。
一、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
杜生贝认为:
第一,凯恩斯假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彼此独立的,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受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杜生贝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的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这叫做消费的“示范作用”。
消费的“示范作用”以完全承认消费方式的社会性为基础。一个人消费支出对周围的人的消费方式有诱发作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越频繁,他的消费支出对别人的影响越大,与此同时,他对别人的消费方式诱发力的抵抗能力也越弱。
第二,凯恩斯假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只受本人目前实际收入的影响。杜生贝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比如说,某人已经形成了某种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水平的保持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以至于他的收入水平下降,但他却记得并想保持过去达到的那种较高的消费水平。这称作消费支出的不可逆性。
根据这种假定,消费或储蓄是现期收入与以前最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的函数。只要现期收入与按物价指数调整过的以往达到的最高收入之比是一个常数,那么,现期储蓄与现期收入之比也就是一个常数。
第三,根据以上所述,杜生贝认为,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他的收入的变化。即使他的收入比以前减少了,他在较短时期内仍然要维持过去“高峰”时期已经形成的那种消费水平而宁肯减少储蓄来达到这一目的。
消费支出的变化落后于收入变化的情况,被称为消费的“棘轮作用”。由于这种“制轮作用”,经济的衰退程度有可能减缓。
第四,假定隔了一段时间,消费者减少了的收入又回升了,并恢复到过去的水平,这时他很可能首先恢复储蓄。这是因为,他的消费和储蓄之间的比率是根据过去那种收入水平而决定的,既然收入水平已恢复原状,那么他也就没有必要再用减少储蓄来增加消费了(只是在收入下降时,他才有必要那样做)。因此,在经济恢复之初,储蓄可能增加,而消费并不会增加。
如果他的收入不仅恢复到过去的水平,而且还超过了过去的水平,于是他再依据收入的增长程度而增加自己的储蓄或消费。这再一次表现一个人的长期储蓄倾向或长期消费倾向是独立于绝对收入水平的。
二、“关系集团”分析方法
继杜生贝之后,1952年,勃朗(T.M.Brown)在《经济计量学》杂志(七月号)上发表了《习惯的坚持和消费行为的落后》一文,进一步阐述了杜生贝的相对收入假定中关于消费reference group
支出落后于收入变化的论点,并对消费水平概念作了解释。勃朗同意杜生贝提出的过去收入“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影响目前消费水平的假定。他认为:任何实际消费水平代表过去一切消费经验的积累,消费者的收入变化之后,作为过去消费的结果而坚持的消费习惯仍被坚持下来,它在一定时间内缓和了收入变化对目前消费的影响。因此,“消费支出落后于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习惯的坚持”。
后来,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人们消费支出的社会性质时采用了“关系集团”(reference  group)概念。所谓“关系集团”,是指消费者个人在心理上把自己与之联系起来的那个团体。相对收入假定中提出的两种相对收入含义都同“关系集团”有关。比如说,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属于某一个“生活圈子”,他要买什么商品,总是受自己这个“生活圈子”里的人的消费的影响,别人买了什么样的商品,他也就跟着去买,或者,自己总是这些人作参谋,出主意,去选购商品,甚至在医生看病或看戏时,也要受这个“生活圈子”里的人的影响。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主要是受到“关系集团”的影响。至于一个人之所以坚持消费习惯,固然有一个偏好的问题,但这也与消费者力图保持的“关系集团”之间的心理上的联系有关。
1962年,罗斯(A.I.Rose)在他所主编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的作用》一书中,对于“关系集团”的作用作了这样的解释:消费者在实现其消费行为时总是受到该集团的“评价和规范”的支配,个人为使自己的行为与这一集团的“评价和规范”保持协调,需要通过消费支出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由于人们之间交往的渠道不同,各自从属的“关系集团”不同,而且各个“关系集团”的“评价和规范”也不一致,于是社会上就出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来判断或识别他从属于什么样的“关系集团”或者愿意同什么样的“关系集团”在心理上保持一致,从而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意图。同样的道理,根据“关系集团”分析法可以了解到,收入水平相等的非白人家庭与白人家庭相比,非白人家庭的储蓄倾向可能较高,白人家庭的储蓄倾向可能较低。这是因为,非白人往往与非白人比邻而居,白人则与白人比邻而居,这样,非白人家庭的邻居们不那么奢侈,所以非白人家庭花钱也不那么大手大脚,而白人家庭的邻居们比较奢侈,所以白人家庭花钱时也会大手大脚,这就使两类家庭的消费支出不一样。在农村家庭的绝对收入水平等于城市家庭的绝对收入水平时,农村家庭的储蓄倾向也有可能高于城市家庭的储蓄倾向,居住在不同城市的同样绝对收入水平的家庭,由于社交活动不一样,消费倾向也会发生较大的差异。
杜生贝关于“示范作用”(一个人的消费要受到周围的人的消费的影响)和“棘轮作用”(人们要保持收入“高峰”时期形成的消费水平,从前对经济衰退起着“制轮”般的阻滞作用)的论点,以及与此有关的“关系集团”分析法,被认为是战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和消费关系的学说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