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部最好看的低成本电影
没有什么不敢想的,只要你热爱电影。
做这个专题的根本目的,是想说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部片子的好坏,实际上与投资规模没啥关系。它更多地与导演的才华,诚意以及勇敢相关,下面这50部电影可以证明。当然,我们并不是排斥大投资,无可否认,它能带来宏大的布景,华丽的摄影,和大牌明星,但如果把重点放在这些上,那电影可能就会变成马戏表演,或者当下那些据说耗资过亿的国产电影。拍成那样有什么意思?
1.确定了诺兰式电影风格的处女作
《追随》1998美国成本:6000美元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Nolan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成本之低,与他后来席卷全球的大制作简直判若云泥,很多人更看重诺兰赖以成名的《Memento》(记忆碎片),鲜有人知道这部诺兰真正意义上的
处女作,发行商也是借着《记忆碎片》的东风,才将《追随》制成DVD正式发布,但其实诺兰高超的叙事技巧从来是有渊源的,《追随》中便可见一斑。
《追随》严格意义上算是诺兰的一部学生作业,制作方式上严格遵从俭省之道,整部影片只使用了一台16mm摄影机和一盏灯,诺兰一人担纲了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等多个角,同时也兼任制片,影片最开始并未大规模公映,只参加了少数电影节的放映。影片中主要角只有3名,两名男主角在大学期间有过戏剧表演经验,女主角则是首次触电,其余的龙套角台词寥寥,演员基本上都是业余演员,诺兰调动了家庭资源,让叔叔主演了警察一角,诺兰父母的家成了片中女主角的住所,影片因为需要利用演员本职工作之外的时间,每次拍摄的胶片长度不过短短十五分钟左右,最后影片整整拍了一年。
《追随》的叙事逻辑用诺兰的话来说就是,“我决定以这种方式来组织我的故事,将重点放在观众对每一个新的场景不可能有完全的理解上,就像它是第一次被人们看到一样。”诺兰在《追随》中用最节省的材料制造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故事,如果说《记忆碎片》的倒叙叙事精于计算,《追随》则除了计算之外,还多了对电影时间本身的创作自觉,影片首尾时间紧密衔接,故事的时间跨度较大,影片中的场景段落之间多有大量留白,但《追随》
用非线性叙事完美地弥补了影片结构的先天不足:每一个场景都是故事发展的主干线索,人物角分布不均,诺兰将故事组成段落切碎、进行交错平行排列以后,无形中加大了故事的横向厚度,几个段落的互相填补又巧妙地消除了大量留白造成的脱节感。
此外,《追随》的剧情充分利用了主人公所感知的外部世界来交代事件的部分,在倒叙、插叙中堆砌起碎片化的心理时间,同时辅以充盈的心理细节,从某种程度而言,《追随》对时间的处理延续到《记忆碎片》中,成为一种风格标记。
2.用新的时间旅行概念出一道难解的题
《》2004美国成本:7000美元
导演:谢恩·卡鲁斯
带有实验彩的情节结构,富含哲学意味的故事,逻辑复杂的对话,一部没有特效,仅用对话和科学概念就把观众彻底绕晕的科幻电影,数学专业出身的谢恩·卡鲁斯热烈响应了罗德里格兹的“零成本”制片概念,只是这位头脑缜密的工程师,没有选择低级的打打杀杀,或者装神弄鬼,而是用不到7000美元的极限成本,玩弄时空概念,编织了一个让观众必需绞
尽脑汁才能一知半解的时间旅行故事,有评论称:“任何人如果看一遍就说他完全搞清楚了影片在讲什么,那他不是专家就是骗子!”
与影片粗糙的制作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初始者》的时间旅行概念让人耳目一新。长久以来,除了回到过去或者前往未来,和那个时空里的人相遇,而后改变生活和历史,时间旅行题材似乎难以再拍出什么新玩意。在这种套路里,时间旅行者总是主动改变了未来或者过去的那个人,《初始者》的创新在于,回到过去的那个自己产生了新的想法,自行其是,失去了控制,于是时间旅行者不得不回到更早以前,去处理那个自行其是的自我,就这样循环往复,自我在时空中不断递归,事情的发展越来越难以控制。
这个故事大概讲述,主人公Abe和Aaron,同在一个四人小组工作,工作之余他们在仓库里做自己的副业研发。不过后来Abe和Aaron两人开始借口支开另外两人,独立完成研发,这是因为他们在这台机器身上发现了有趣的事情:它不仅可以减轻物体的重量,而且,它可以使时间延缓。原来在无意之中,他们竟然造了一台时间机器。
两人最初用时间机器炒股,他们利用现在的股市行情,回到过去购买股票。但后来他们产生了冒险的想法,想回到过去对过去的自己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变得越来越复
杂难解,其实影片的时间线是顺序的,只不过分清谁是Aaron1、2或者Abe3、4……变得越来越困难,不久就如坠云雾里。因为俩人都试图改变历史,各自回到过去后,由于观点意志的不同,两人经历也不尽相同。由于对于如何使用机器意见逐渐出现分歧,也导致了两人互相猜忌,互相欺骗,直至友谊破裂。时间旅行中产生了一大堆的“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初始者?最后,Abe并没有跟Aaron一起走,他留了下来,继续尝试阻止最初始的Abe和Aaron,也就是片名寓意的“Prime-er——初始者”。
3.“零成本”电影教科书
《杀手悲歌》1992美国成本:7000美元时间循环的电影有哪些
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刚离开德克萨斯大学,23岁的电影青年罗德里格兹一文不名,他那时的电影履历仅有数部大学期间拍摄的短片,短片反响都很不错,他完全可以去好莱坞谋一份差事,再图长远发展,但对这个迫不及待想要把满脑子的电影构想付诸实践的叛逆分子来说,“在好莱坞被别人的方案牵着鼻子走”的路径太过循规蹈矩,哪怕只是一部在西班牙语家庭录像带市场发行的低成本作品,也比先做个副导演来的更爽快。
想要开始这部长片处女作的制作,首先他需要快速地挣到一笔钱,同时不能占用写剧本的时间,很快地,他就到一份同时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活儿——为德克萨斯一家药物实验室做临床药活体试验,一个月后,3000多美金到手,一名“同事”成为他的主演,同时一部名为《杀手悲歌》的电影剧本也在此过程中诞生,故事讲述一名心狠手辣的罪犯越狱后,来到小镇仇家报仇,仇家的手下只知道那个罪犯将武器藏在吉他盒子里随身携带,却从来都没有见过他本人。一名流浪的吉他手路过小镇,想在此谋生,他与小镇酒馆的女主人暗生情愫,但一次意外发生的掉包让他卷入了一场追杀中……加上朋友的资助,一共7000美金,罗德里格兹觉得,这些钱足够他把这个落魄吉他手的故事拍出来了。
简单的筹备后,影片在墨西哥边境小镇阿库尼亚开拍,开场的监狱戏是在阿库尼亚郊区的一所监狱拍摄完成,当然,片中出现的监狱看守实际上也就是那家监狱的守卫。因为根本没钱请演员,除了朋友友情出演,其他所有演员都是罗德里格兹在小镇上现抓现用;大多都是水,实在混不过去的镜头镇警察局借了真,而负责监管借出支的警察,干脆拉来扮演片中警察;不用三脚架,罗德里格兹全片手持摄影,大量的移动镜头靠手推医院来的破轮椅完成;两盏200瓦的夹式便携台灯,既省了租灯的费用,也不用请什么灯光师傅;为了省去汽油钱,影片全部在两个街区内拍摄完成,于是,我们看到男主角刚刚逃
出的旅馆总是又出现在他的身后;甚至为了省钱,罗德里格兹连场记都没用,打板这事,让演员喊一声也就解决了。
14天拍完,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后,其带有传奇性的“零成本”噱头,以及影片本身富有的幽默感和机智的制作技巧,让其迅速走红。罗德里格兹从一开始就没敢奢望这部“习作”进院线,更没想到圣丹斯后,哥伦比亚公司如获至宝,买下版权,花费数十万美元“清理”影片糟糕的录音和画质,并作了全美发行,影片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使其成为美国90年代“零成本”制作风潮里的一块试金石。
罗德里格兹从《杀手悲歌》的拍摄、剪辑到出售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后来在此基础上写了一本书,名为《不要摄制组的叛逆分子》,几乎成了所有美国电影学校的必读书目,而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别信好莱坞那套,也别呆在电影学校里学那些没用的,行动起来,去拍自己的电影。
4.“荼毒青少年的思想”的俄国最卖座电影
《兄弟》1997俄罗斯成本:约1万美元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在当代的俄罗斯影坛,风格桀骜大胆的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堪称奇葩,他执导的《兄弟》、《畸零与情》等片让主流媒体难以接受,克里姆林宫最喜欢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对,就是拍《毒太阳》的那个大胆家伙)就曾攻击称《兄弟》的主人公“充满破坏欲”,“荼毒青少年的思想”。但就是这样一部能够令米哈尔科夫大师都感到过分黑暗的影片,仅在一个月内即完成拍摄,约1万美元的成本却成为了当年俄罗斯最卖座的作品,并令巴拉巴诺夫扬名欧洲。
主人公达尼拉是个来自车臣的退役军人,退伍后来到已经改名为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身处急剧变化的转型时代里,眼前的一切变得动荡纷乱,达尼拉在都市中四处碰壁痛苦无比,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此时,他的哥哥,一个黑帮头子兼雇佣杀手,收留了达尼拉,哥哥让达尼拉去替他完成几项杀人任务。身手不凡而又冷酷无情的他似乎真的具有做一名顶尖杀手的潜质,第一次他铲除了高加索人,第二次干掉了哥哥贩卖的竞争对手,之后又把哥哥的黑社会分子全部打死,然后他拿着黑社会的10万美金离开了圣彼得堡。
如同评论,影片在金黄的暖调中,不断展现达尼拉极具人性的一面,如他为流落街头的德国老人抱打不平,此外他与一位普通女工的萍水相逢的爱意,也更多的含有“患难见真情”的意味。影片还以较多的篇幅表现出达尼拉对音乐的痴迷,一个随身听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了他心仪的流行女歌手的音乐,常常跑到音像店去催问她的音乐,甚至为了不错过她的演唱会,还将行刺计划推置脑后。而在街头邂逅的一个热爱音乐的女孩,也因此成为他走向另一种生活的指引。电影中,这一切无非是想证明达尼拉不是一个天生杀人狂,他之所以走上杀手之路,完全是个人在急剧变化的转型时代的无计可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影片成为了1997年俄罗斯电影的领头羊,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犯罪暴力片,《兄弟》在选取演员、情节设计、节奏把握、甚至音乐选取上都精益求精。片中一改杀手模式化的冷酷形象,达尼拉爱憎分明,他身上兼备残酷与温情,虽然他是一个杀手,但他的正义感和浪漫主义气质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影片一上映就受到了青年观众的追捧,获1997年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芝加哥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男主演达尼拉的主演者塞尔吉·伯洛夫也在迅速打开海外市场知名度的同时开始尝试导演制作小成本影片,导演处女作《黑道小狂花》等于是向《兄弟》致敬。而三年后,导演巴拉巴诺夫又推出了《兄弟》的续集
《兄弟2》,杀戮战场从俄罗斯转战至欧洲和美国,剧情更加紧张,也更大,杀人更猛,充满俄罗斯血性。
5.最酷的话痨科幻片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2007美国成本:1.47万美元
导演:理查德·施科曼
尤其喜欢充满“坐看云起时”般从容隽永的片尾曲《永远》:我见过河流形成,看过山谷消失,见证无尽的景观曲终人散。我见过星星相撞,听过大海咆哮,我知道失去唯一的朋友意味着什么,没有永远。我总是听到这样的说辞,好花美丽不常开,好景迷人不常在,你也知道这是事实,没有永远。我见过人类将世界变成他们的囊中之物,并改变它,塑造它,根据他们自己的角度。感受过地球的震动,看到了人类的立场,和他们别无选择时的抗争,没有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