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学分析
摘要:李安作为华语影坛的标志性人物,近年来在世界电影界也有不俗的表现。其作品风格独特、题材多样,并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特和东方美学的精华。2009年至2012年,四年磨一剑,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本文将结合李安的风格,着重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开分析。同时从该影片的成功分析对国内电影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叙事学 启示
一片无垠的大海,一艘救生艇,一个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于201211月一起出现在了电影院的银幕上,它就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英文名《Life of Pi》,以下简称《少年派》)。镜头下同时呈现了诗意的美好现实的残酷,探讨了人性与信仰。观众同时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成了一场心灵的探索。这种意境的营造主要依靠李安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是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主人公派17 岁的时候,其父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举家移民加拿大。然而,出海的当天深夜,他们所乘载的货轮遇到了暴风雨,派的家人全部遇难。
派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了海里。此后,派开始了在海上漂泊 227 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斑马,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
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帕克又杀死了鬣狗。接着,17 岁的派和老虎在海上生存的故事便开始了。他由最初的与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帕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在他们历尽各种挑战和磨难后,终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了,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影片的最后是派在医院面对日本调查员讲述了两个在海上经历的不同版本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派和老虎的故事。而第二个故事却是海上求生记。其登上救生艇的分别是派、派的母亲、水手以及厨师四个人。水手受伤了,伤口感染导致水手身体虚弱,厨师杀害并吃掉了水手。而派则由于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遭到厨师的殴打。母亲因此与厨师发生争执,
最终也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出于愤怒同样杀掉了厨师,并吃掉了他。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最终日本调查员选择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记录在档案中。
二、从叙事学角度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一)充分运用蒙太奇式的叙述方式
《少年派》实现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结合,这与李安充分运用复式叙述方式是分不开的。这里所说的复式叙述方式,就是李安在《少年派》中,并行不悖的讲述了两个故事。李安将两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并列在一起,然后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串联式的贯通讲述。李安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将商业片和文艺片很好的结合起来。如果把这两个故事看作不同的画面,那么李安主要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式剪辑手法。一方面为海难、劫后重生这个好莱坞惯用的商业故事注入了新的艺术血液,另一方面也得以将纯艺术电影呈现在普通的受众面前,最终实现了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完美结合。
(二)巧妙的使用了双重叙述者
《少年派》中有两个显在的叙述者,一个是讲故事的人——成年后的派,一个是寻灵感的作家。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作品中,叙述关系是单重的,也就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两个讲述者的出现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叙述关系。作家类似于第三人称叙述但又不同于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而《少年派》中的作家由于身份的原因可以进入故事,但他必须忠于讲述者的叙述。这个形象的设置有着特别的用意,如果一个故事单纯追求奇幻,它的深度会大打折扣,因为大家知道它的虚幻后不会再产生深层思考。寻灵感的作家形象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他是以故事忠实记录者的身份出现的,间接地对故事的真实性起到佐证的作用,因为故事讲述者的叙述客观上已经经过他的筛选了,他在从侧面见证了故事真实性的同时,也在以一个知情人的身份强化着故事的内涵。
(三)运用了丰富的象征符号
1.“诺亚方舟的神话原型
水在《圣经》中有两种象征意义:毁灭与净化。诺亚方舟在大洪水来之前,承载着全部未来人类与动物的生命,完成人类万物从死亡至重生的轮回。这个轮回的实现,预示着旧的
混乱秩序结束,新的理想秩序到来,完成人类万物从毁灭拯救重生的生命轮回。水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在《少年派》中自始至终均伴随着主角的生存危机与命运境遇。当海难发生后,派与帕克在救生艇的承载下得以幸存,派也回归人道。由此可见,影片运用 《圣经·诺亚方舟篇》的洪水方舟新世界神话原型模式,即毁灭拯救重生来显示沉淀在这部影片的观众的集体意识”——对生存的强烈欲望和对回归人道的剧烈挣扎。
2.“的隐喻
《少年派》的故事主体可以说有两个主角,和老虎理查德·帕克,二者的命名各有玄机。在笔者看来,从一开始,这个称呼的设定就是一次成功的符号行为。男主角在影片中的原名是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但派西尼无限循环题材的电影的发音很像英文中的小便,派小的时候总被周围的同学嘲笑而大为困扰。于是,当他进入一所新的学校时,通过一天的努力,在不同的课堂背出圆周率“π”——这一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小数点后n位,这一举动成功地将自己的称呼变成了。派在背出π数值这件事上展现出的倔强与韧性(在原著中并没有,是李安加入的细节),这也为其最终生还埋下了伏笔。
3.“莲花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