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三部
《烈日灼人》(又译《毒太阳》)
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俄罗斯3T电影制片公司、法国Camera One、Canal+1994年联合出品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类似《开端》的循环电影摄影:维林·卡留塔
主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奥列格·梅尼什科夫
英格保尔佳·达普古娜伊杰
娜佳·米哈尔科娃
简介:
1936年夏天,人们正在享受着“斯大林号”热气球升空六周年纪念的假期,红军师长、战斗英雄科托夫和妻子玛露莎、小女儿娜迪雅也来到乡间别墅度假。突然,一个冒失的农民创进科托夫的蒸气浴室,请他赶紧去阻拦践踏农田的红军坦克。原来,部队正在为纪念活动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科托夫联系到部下及时阻止了坦克的前进,农民们的收成得到了保护。
科托夫一家三口回到了别墅,这套宽敞华贵的洋房是玛露莎父亲、沙俄时期著名音乐家波瑞斯留下的遗产,至今玛露莎的一些亲属还住在这里。在午饭之前,一个长发长须、戴着墨镜的怪人走进别墅。当此人一一摘掉脸上的化装后,人们兴奋地认出他就是波瑞斯昔日的得意门生米迪亚,他离开这个家已经整整十年,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米迪亚借给小姑娘娜迪雅讲故事为由道出了自己的经历:米迪亚出生于一个只准讲法语的贵族家庭,天资聪慧的他自小跟随波瑞斯学习音乐。十月革命中,双亲均遭镇压,他孤身一人地投奔到这位音乐老师的家中。波瑞斯病逝后,米迪亚打算与心爱的玛露莎结婚,过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可这时红军的一道指令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要么前往巴黎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要么留在国内开始无尽的铁窗生涯。米迪亚为了能够早日回到玛露莎身边而选择了前者,没想到一走就是十年。当他现在来到这本应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却发现一切都早已物是人
非。米迪亚还揭开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当年下命令让他离开祖国的人正是现已成为别墅主人、玛露莎丈夫的科托夫!
讲完一切后,米迪亚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实目的,两个小时后他和其他几个秘密警察将以叛国罪名逮捕科托夫。科托夫也戳穿了米迪亚一个不愿提起的秘密:为了回国,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卖了八名白军将军的下落。然后,科托夫镇定地处理着剩下的时间,按原先的安排与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队员的敬礼。两小时后,秘密警察的汽车到达别墅,军装整齐的科托夫被米迪亚等人带走……
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亚在浴缸里用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字幕也透露了科托夫一家的下落:科托夫被捕后不久即遭毙;玛露莎被判处十年监禁,死于狱中;随母亲入狱的娜迪雅现住在黑山共和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科托夫叛国事件直到1956年才得以平反。
1994年,米哈尔科夫一反惯用的轻喜剧风格,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斯大林专政时期为背景的《烈日灼人》。作为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的出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以正反两面强调政治斗争的恐怖,或者树立某种完美的英雄人物以对抗那个错乱的年代,而是通过人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的无法把握的命运突出整个时代的残酷。影片中无论是没落贵族米迪亚,还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经历着由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他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尽管从表面上看勇敢坚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阴险的米迪亚存在天壤之别,其实这两个人物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都是无法与命运对抗的普通人。
对很多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的镇压运动是段不愿提起的往事,因为那意味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烈日灼人》却尖锐而客观地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目的在于提醒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种苦难。为让更多人记住那个为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和道具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各类紧急演习都暗示着国家看似平静中的动荡;始终在原地打转的迷路司机明显是对当时苏联的恰当比喻;而对在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个神秘火球,米哈尔科夫则坚持认为是一种能量的象征。
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诗似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将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娜迪雅的小演员娜佳·米哈尔科娃,她是米哈尔科夫
与夫人索洛维约娃最小的女儿,拍摄《烈日灼人》时她刚刚五岁。她本自然的表演也是此片获取成功的一个关键,由米哈尔科夫与娜佳这对生活中的父女在片中所演绎的科托夫父女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典范。
十二怒汉 12 razgnevannyh muzhchin (2007)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弗拉迪米尔·莫伊辛科Aleksandr Novototsky
主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
维克多·维尔比斯基Viktor Verzhbitsky
Sergei Makovetsky
影片类型:剧情/ 犯罪
国家/地区:俄罗斯
片长:153分钟
上映日期:2007年9月20日(俄罗斯)
奥斯卡提名:最佳外语片
对白语言:俄语/ 车臣语
彩:彩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制作成本:$4,000,000/estimated
此片为1957年好莱坞所拍摄的《12怒汉》的翻拍版,它将时空变幻,将故事的背景至于俄罗斯与车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使一个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合理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故事更深邃、更广泛、更真挚。
12个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车臣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
被害者是前苏联特种部队的一名军官,他曾参与了对车臣的控制。其中一位陪审员力排众议,他要求其他人至少再讨论一下这个案子。但这个要求却激怒了其他陪审员。
在他们看来,当调查员和公诉人已经控诉这个被告“有罪”之时,他的罪行就已经盖棺论定了,毋庸置疑。毕竟,专业人员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睿智和有能力。因此还有什么要讨论的呢?事实上,每个人
都怀着一种吝啬和自我保护的甲胄来对抗那些发生在他们、他们的亲人、他们的朋友身上的不公正待遇。而且我们发现法律不能以一种毫无人情味的形式呈现在俄罗斯。法律触动那些被选为决策人的灵魂。所以就一定有什么需要被讨论:痛苦、受难和同情,而前提条件是如果这个男孩是个俄罗斯人!
但是他是一个车臣男孩,一个与俄罗斯武装冲突了几百年的民族。这使得整个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事件,而更多的是关于那些陪审员在心理上对那些给男孩做不利证明的人们的认知。这些逐渐地改变着他们的裁定……
然而仍然困惑人们的问题依然是,对于这个男孩、这些陪审员和所有生活在俄罗斯的人们来说,什么才是自由呢?
影片细赏
人性高于法律----《12怒汉》
米哈尔科夫为了将新版的《12怒汉》与吕美特版本的经典版本,不惜将一个需要严谨逻辑的法庭片改编成为一部依靠人性力量超越法律的情感戏。因此,除了一些简单的“关节炎老人的行走速度的粗糙实验”以及并不严谨的“女性嫉妒心理的逻辑推理”之外,电影为我们附送了七个卓有情趣和人性光辉的小故事,而从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俄罗斯,甚至是全世界,或者是人性本质的普遍问题。
因此米哈尔科夫版本的《12怒汉》并不是以法律为根本出发点(而法律的公正恰恰是老版本的核心),而是以探讨“什么是法律的根本”为出发点。或
者可以简单看作是道德基点和法律基点的二元悖论。故事本身涉及俄罗斯的隐痛:车臣问题。但从米哈尔科夫所展现的态度来看,他否定从种族主义来判断这件事情,俄罗斯人/高加索人,东正教/伊斯兰教,并不应该成为进行杀戮的原因。
因此我们听到了第一个反对者关于“人性关怀”的小例子,他所依照的准则在于人们不能够轻易的判定一个人的未来和本质,在困境中人们需要的是关怀和认同。
第二个反对者,那个犹太人为我们奉献了一个“父亲的故事”来解释“世事的无常”,“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人生,而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他选择原谅了自己父亲抛弃母亲的事实,“母亲也不是天使”。
那个认定车臣男孩是凶手的男人在陈词滥调的讨论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对当前莫斯科/俄罗斯现状的不满,他以愤世嫉俗的人生信条将社会看作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并怀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结。他最终的倒戈投降多少有被粉饰为“人性光辉最终胜利”的说教意味,但米哈尔科夫巧妙的将他倒戈的原因归咎于家庭暴力的原因。因此尽管他仍然相信男孩杀了自己的父亲,但还是从某种“同情与悲悯”的角度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那个笨头笨脑的胖子讲述了自己的叔叔打劫兄弟广场的事情,试图要告诉我们“人要宽容,不要把别人逼到绝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他倒戈的时候,并不清楚男孩到底有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而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人生原则来看待这个案件。
接着,那个墓地经理人第一谈话讲述了俄罗斯/前苏联的历史问题:古拉格集中营。并坦言对于俄罗斯民族,人性与民族性要高于法律,否则有可能重蹈覆辙。他的第二次谈话讲述了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还是“人性”最终让“穷人的去世的亲人得到了有阳光的墓地”。
那个演员对于“人们虚伪而无聊的大笑”所进行的演说,谈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他看来,用来表现喜悦的笑容成为了人们掩饰恐惧的途径,而最美丽的微笑则凝固在“临死前的奶奶的脸上”。
在讨论结尾,当诸多陪审团倒戈之后,主持人提出了人性最本质的问题“自由而困苦的生活,或着简单但囚禁的生活,那个更重要”,这不仅仅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