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音乐:抗战时期的
军事音乐创作㊀何稼书(JoshuaH Howard)
内容提要㊀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里众歌曲的流行,强调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城市的起源,及其在把歌声带到前线的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㊂聂耳等人开创的新的进行曲风格传播甚广,得益于在歌词中加强意识形态内容的创作手法,也得益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㊂1930年代中期,这一运动在刘良模的领导下与左翼文艺运动合流,后者致力于推广大众艺术,并创造一种 国防音乐 ㊂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为歌咏运动提供组织上的支持,资助战区服务团和流动演剧队,为音乐家在后方宣传其艺术作品提供了渠道㊂到了30年代末,由于国共统一战线出现裂痕,参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音乐家纷纷投奔共产党的根据地㊂他们为新四军和八路军创作的歌曲,与共产党本身的宣传机构相得益彰,使其作品传遍了共产党军队的上上下下㊂
关键词㊀众歌曲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㊀新四军㊀聂耳㊀统一战线㊀冼星海
同志们,敌人疯狂的侵略使我们失去自己的家园,失去了一切,我们能够忍受吗?我们一样都是有感情㊁有理性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儿女㊂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全体动员起来,把音乐变成武器,去武装千万个同胞,动员千万个同胞,为驱逐日本强盗而英勇抗战㊂①
①贺绿汀:‘抗战中的音乐家“,‘战歌“第2卷第2期,1939年,第20页㊂
民国时期的法律、社会与军事
1936年初,随着日本侵华范围的扩大,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节节退让㊂周扬和其他一些左翼文艺运动的成员主动解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 ),响应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号召,成立文学艺术界的统一战线,以缓和阶级斗争,支持国防文学和国防戏剧的发展㊂①以作曲家吕骥和周巍峙为代表的左翼音乐家纷纷响应,他们在‘生活知识“有关国防音乐的特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了 国防音乐 的口号㊂他们从功用角度定义国防音乐,认为国防音乐是一种能够号召全国音乐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挽救民族危亡的音乐㊂吕骥一改其一贯尖刻的笔锋,以调和的立场强调了国防音乐 和一般音乐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国防音乐和一般音乐不同的只是它负有和一般音乐不同的使命,它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这一斗争中完成它唤醒民众㊁组织民众的神圣任务  而国防音乐要完成它伟大的任务也必须获得一般音乐的合作和辅助 ㊂②与此同时,吕骥也坚定地认为,动员全国人民抗敌最有效的音乐形式就是歌咏, 无疑地,国防音乐要广播到每个农村和每个城市中去㊂不论是老㊁少㊁女,不论是文盲,或是识字的,都要在国防音乐的影响之下,只有通过音乐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成功一条线,才能保证抗敌的胜利,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㊂③由于资源匮乏,声乐比器乐更为简单易行㊂再者,由于歌曲以语言和文字为基础,其精神和思想信息更易直接传达㊂音乐,尤其是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力量,不仅能够加深听众的记忆,而且能增强歌词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㊂正如作曲家冼星海所说: 救亡歌咏是后方重要工作之一,和文字宣传㊁演戏宣传一样重要,一样能唤起民众抗敌的情绪㊂救亡歌曲的效果或许比文字和戏剧更重要也未可知,因为
②③左翼作家联盟解散部分归因于鲁迅对 国防文学 口号的抨击,认为 国防文学 口号强调民族矛盾而忽略阶级矛盾㊂相关分析请见Tsi-AnHsia,TheGateofDarkness:StudiesontheLeftistLiteraryMovementinChina(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68).1935年8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殖民地国家建立反法西斯人民
统一战线,就中国而言,就是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㊂详见JaneDegrased ,TheCommunistInternational1919-1943DocumentsVolumeIII(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p 348.
霍士奇(吕骥):‘论国防音乐“,‘生活知识“第1卷第12期,1936年,第615页㊂
霍士奇(吕骥):‘论国防音乐“,‘生活知识“第1卷第12期,1936年,第614页㊂
这种歌声能使我们全部的官能被感动,而且可以强烈地激发每个听众最高的情感㊂ ①1930年代中期,各党派的音乐家都一致认同,歌曲既能
传情亦可达意,而且通过歌曲能够团结抗日建设国家㊂曾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更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执教㊁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 学院派 代表人物黄自,就曾将音乐与民族主义的传播联系在一起: 一个国家自有一个国家的特性,这种特性反映到音乐上来,可以表示这国家内在的精神  要团结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尤非借重音乐的力量不可㊂因为我们要团结整个民族,促其奋发向上,卓然自立,以教育㊁政治㊁文学㊁哲理各项着手,总觉得普及不易,感人难深㊂如能利用乐歌来教,自然可以情智兼包,雅俗共赏,口唱心念,永不遗忘㊂一个国家定要把它的政治理想同民族特性显示在国歌里面,就是这种用意㊂ ②最后,歌咏的倡导者认为,歌咏的参与性能够帮助提升民族精神和道德水平,并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而这正是国防音乐倡导者所致力追求的㊂正如王云阶在1940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国防音乐“的儿童宣传册中指出: 大家在同样的节奏下,以同样的音调,高唱着同样的歌曲,各人心头都起着共鸣,歌咏很自然的把他们团结起来了! ③
吕骥和周扬都意识到,方言的多样性㊁受教育程度低㊁文盲众多这些社会现实,会破坏思想的统一性,因而,国防音乐需要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形式㊂他们拒绝以黎锦晖为代表的享乐主义的流行音乐,斥之为能使人麻木的 靡靡之音 ,也拒绝西方式的音乐会音乐,因为此类音乐 绝对不是目前的中国大众所能了解的 ㊂周扬强调,国防音乐应该采用简化的旋律㊁口语化的歌词,选取与人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主义题材㊂ 只有大众能明了歌词的意义,才能形成大众一致救亡的意义㊂ 周扬还倡
①②③‘救亡歌咏在洛阳“,该书编辑委员会编‘冼星海全集“第1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第22页㊂
王续添:‘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现代史“2009年第2期,第134页㊂
王云阶:‘国防音乐“,时代书局,1940,第97页㊂
民国时期的法律、社会与军事
导,作曲家应该舍弃 曲高和寡 的作曲追求,避免为了展示其作曲造诣而谱出晦涩艰僻的旋律,而是 要努力和大众接近,了解大众的语言㊁习惯和接受的程度,积极地制出大众所需要的歌曲来! ①通俗化的音乐为无产阶级艺术家拉近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距离提供了渠道和媒介㊂通过为 人民 创作有关 人民 的音乐,在歌声中指引 人民 ,这些身居城市的音乐家坚信,他们能够最终超越自己的阶级背景㊂理论上,国防音乐将会淡化阶级分化,而这正是阻碍共同艺术形式产生的主要障碍,无论这种艺术形式是文学㊁戏剧还是音乐㊂②
尽管标榜的是国防音乐,但是这些歌曲并非全部是军乐㊂虽然吕骥建议歌曲的创作题材应该与军事有关,例如歌曲应当 暴露敌人在侵略战争中的残酷和罪恶 ㊂③音乐家们将抗日战争看作一场全面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战斗人员还是非战斗人员都应全面动员㊂他们强调英勇斗争的人民众,在广义
上应该包括士兵㊁妇女㊁儿童㊁工人㊁商人㊁学生,与各阶级联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一致㊂考虑到共产党的文化政策应与苏联的人民阵线政策相一致,‘生活知识“有关国防音乐的特刊中就发表了苏联作曲家V Fehre的文章‘苏联的国防音乐“,文中将国防音乐定义为 专为军队或关于军队的军事音乐 ㊂文章还介绍了列夫㊃克尼佩尔(LevKniper)的军队题材的交响乐,卡巴烈夫斯基(DmitriKabalevsky)
为多夫任科(Davzhenko)1935年拍摄的电影 Aerograd 所创作的电影插曲,也介绍了军歌创作家达慧丹柯(Davidenko)和亚力山大洛夫(Alexandrov)㊂文章最后总结说,在苏联军队中有过亲身体验的作曲家与国防音乐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将预示着国防音乐美好的未来㊂④这种战斗
①②
③④ 周 巍峙:‘国防音乐必须大众化“,‘生活知识“第1卷第12期,1936年,第618页㊂
有关抗日战争如何给作家提供社会参与机会的问题,请参见CharlesA Laughlin, TheBattlefieldofCulturalProduction:ChineseLiteraryMobilizationduringtheWarYears, Journal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vol 2,no 1(1998),pp 91
-92.
霍士奇:‘论国防音乐“,‘生活知识“第1卷第12期,1936年,第616页㊂
V Fehre:‘苏联的国防音乐“,般木译,‘生活知识“第1卷第12期,1936年,第620页㊂
号令深入许多中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的内心,他们从城市出发,纷纷走进战区,深入前线㊂
在吕骥倡导国防音乐的几个月后,他就很快表现出了失望和沮丧㊂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参与创作抗日救亡歌曲的优秀曲作家,如黄自和黎锦晖也逐渐归于沉寂㊂①吕骥承认 中国音乐运动 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但是,他同时也指出,许多歌曲的歌词 常不免概念化,公式化,不能根植于生活中 ㊂其他的一些歌曲,例如任光的‘迷途的羔羊“又过于情绪化,不合时宜,因为新音乐应该 培养唱者和听众之奋斗的情绪 ㊂②两年后,吕骥虽然认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如潮水般蔓延开来,但是他却感叹道,这种运动缺少核心组织,而且对音乐家中间一直存在的宗派主义表示担忧: 为了争取全民族的解放,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国共两党早已建立了统一战线,团结了起来,我们音乐界究竟有什么不可消除私见?我们应当以争取抗战胜利,争取民族解放为前提,捐除过去任何个人间的私嫌,亲密地团结起来,担负起新的大时代所给予我们的任务㊂ ③或许,音乐家中的这种差别正反映了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歧和摩擦,到1930年代末, 国防音乐 此类口号和标语已经很少使用,进而被 救亡歌曲  抗日歌曲  爱国歌曲 和 新型音乐 所取代㊂无论使用何种口号标语,国防音乐的倡导者所设定的目标最
终得以实现㊂毫不夸张地说,抗战时期创作出数以千计的歌曲,而这却被批评家所诟病,他们认为应该更关注歌曲的质量而非数量,也就是说,太多的歌曲只能说是政治口号和标语㊂④尽管如此,这些歌曲以各行各业的人民众为创作素材,实现了歌曲 大众化 的目标,并且创造出一种为歌者和
①②③④吕骥:‘音乐的国防动员“,原载于‘国防总动员特期“第4卷第9期,1936年,收录于‘吕骥文选“第1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第17页㊂
吕骥:‘伟大而贫弱的歌声:一九三六年的音乐运动的结算“,原载于‘光明“第2卷第2期,1936年,收录于‘吕骥文选“第1卷,第27页㊂
leftist吕骥:‘抗战后的音乐运动“,原文载于纪念聂耳黄自特刊,1938年7月出版于延安,收录于‘吕骥文选“第1卷,第37页㊂
阚培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歌曲集,包括1800名词曲作者的3621首歌曲,因为许多歌曲在战争中遗失,所以这仍是其中一部分㊂见阚培桐编‘救亡之声:中国战争歌曲汇编“,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