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争
  首先是国际恐怖主义问题。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最后还有愈演愈烈的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扩散、肆无忌惮的海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入,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事调整与变革。其次是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入,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武器的垄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二、从非传统安全来看,中国也同样面临重大威胁
  当前,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最主要来自新疆“东突”和西藏 “藏独”民族分裂势力、宗教狂热势力及其势力。恐怖主义给中国新疆和西藏带来的威胁无疑将成为国家安全软肋及未来国家安全之心头大患。西藏和新疆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在西方政治势力看来,这就是它们有效制约中国的战略手段,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利用涉藏问题诘难中国就是证明。涉疆问题也是如此,“9·11”之后,西方尤其是美国虽然出于反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
反恐与人权区分开来,但在涉疆问题上还是坚持双重标准。长期以来,“东突”和“藏独”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耗费了中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必然会对中国的内政外交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三、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2010年以来,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入中国南海问题,对中国的领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制中国的“C”型军事包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
  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重创了其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当然这里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
也有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大降低,而以政治和社会稳定、渐进改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注重实体经济等为特点的中国模式则经历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当然,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还应继续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及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和外国市场的准入。[1]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均超过中国经济总量的60% 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国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倘若中美关系恶化,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也将严重受挫,甚至难以实现。因此,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总体比较顺利,在许多问题上中国秉持了务实灵活、温和求实的原则,这确实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但是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两国今后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经济、文
化领域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但无论出现怎样的矛盾,中美关系都不会全面恶化,两国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歧。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入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目前,主要战略力量围绕国际格局调整转换中的权利重新分配展开激烈博弈,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较量空前激烈。尽管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有着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但这一体制仍对世界和地区安全及世界经国际形势最新消息
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对中国来说,要认识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然性,并善于抓住机遇,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变革,确保变革过程的稳健和结果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
  由于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经济权力的再分配不像政治权力再分配那样敏感,因此,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层面入手,通过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更好地维护和体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要推动国际政治体系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特别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扩大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决策机制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持积极态度还有助于防止中国被视作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