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3, 438–45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6.00438
438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熊  猛1  叶一舵2
(1长江大学教育学院, 荆州 434023) (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 350117)
摘  要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RD)是指个体或体通过与参照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 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体RD 与认知–情感RD 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 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体RD 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 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 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际态度、集行为等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心理健康; 个体行为; 际态度; 集行为 分类号
B849:C91
一座房子可大可小, 只要它周围的房子和它
一样小, 那么这座房子是可以满足居住者的所有社会需求的。但是, 一旦这座小房子周围耸立起一座宫殿, 那么这座小房子就立刻变成了茅草屋模样。这时, 这座小房子表明其居住者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
——马克思《薪酬、劳动力与资本》(1847/1935)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在宏观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改善方面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 人们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增加, 心态并不平衡。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对剥夺感问题突出(郭星华, 2001)。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历史阶段, 收入差距的扩大致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主观的“相对剥夺感”, 这种迅速膨胀的相对剥夺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付允, 2010)。
收稿日期:2015-05-25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ZH1 00)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4C082)资助。 通讯作者:叶一舵, E-mail: yeyiduo@163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 Suchman, DeVinney, Star 和Williams (1949)在半个世纪以前首次提出“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以来, 相对剥夺感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经济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Pettigrew et al., 2008; Walker & Smith, 2002), 因为它是当前各国频发的体性事件和集行为产生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2012)。上述马克思的形象描述以及我国古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现代社会中“端起碗来吃肉, 放下筷子骂娘”所表达的, 就是相对剥夺感这一普遍社会心理(张书维, 周洁, 王二平, 2009)。因此, 开展相对剥夺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有利于探明体性事件和集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有利于提高弱势体的心理和谐水平, 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本文拟对国内外有关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2  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辨析
2.1  相对剥夺感的概念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RD)是美国
第3期熊猛等: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439
社会学家斯托弗(Stoffer)于1949年在《美国士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由社会学家墨顿(Merton, 1957)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加以系统阐释。经典的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RDT)认为, 个体主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其地位和处境, 弱势体成员经常体验到基本权利被剥夺的感觉, 这种被剥夺感不仅使他们丧失掉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机会, 还会对其心理发展带来损害(Mummendey, Kessler, Klink, & Mielke, 1999)。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的学者, 从不同的视角界定相对剥夺概念。社会学家Runciman (1966)根据相对剥夺感的形成过程最先对它进行操作性定义, 他认为只有满足以下4个条件, 个体才会产生X被相对剥夺的感觉:1)个体自身没有X; 2)发现周围其他人拥有X; 3)期望拥有X; 4)这种期望是合理可行的。因此, 如果其他人拥有我们想要但是自身却没有的事物时, 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上述X可以是任何的事物, 包括体能、吸引力、智力、个人物品或收入等(郭俊东, 2009)。
社会心理学更多地从微观社会个体和体的角度来理解相对剥夺感, 关注个体和体在面对客观剥夺时的主观感受或行为表现(张书维等, 2012)。Walker和Smith (2002)将相对剥夺感定义为:与参照体(reference group)相比, 个体对自身不利地位的主观感知。这种不利的感知并不是来源于绝对条件劣势, 而是来源于与参照体对比的结果。参照体可以是个体, 也可以是体。因此, 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且常常是与类似体进行比较。
国内郭星华(2001)也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了系统阐述, 认为相对剥夺感指人们通过与参照体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体剥夺的内心感受。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主要源于参照体的选择, 而与自身利益的实际增减并无直接联系。当自身利益实际减少时, 固然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但当自身利益实际上增加时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因此,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参照体的选择, 亦取决于自身利益的增加速率与参照体利益的增加速率之比。
以上学者对相对剥夺感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参照体上, 即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人们通过与参照体的横向比较而产生的。而Gurr (1970)在《人民为什么反叛》一书中认为相对剥夺感是行动者对价值期待与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 他从纵向维度对相对剥夺感进行界定。他认为, 价值(value)是人们期待的事件、对象和条件; 价值期待(value expectation)是人们认为他们应当(或渴望)获得的一般价值地位; 价值能力(value capability)是人们认为他们能够获得或保有的一般价值地位。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获得的生活条件和机会低于或远远低于他们所期望得到的生活条件和机会时, 相对剥夺感就产生了(李俊, 2004)。
通过以上系统梳理,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 相对剥夺感的核心心理过程是社会比较(Zhang, Wang, & Chen, 2011; Appelgryn & Bornman, 1996; Stiles, Liu, & Kaplan, 2000), 既包括个体或所属体与参照体进行的横向比较, 也包括价值期待与价值能力或当前状况与过去、未来状况之间的纵向比较。此外, 大量学者认为相对剥夺感不仅包含社会比较这一认知成分, 还包含由此导致的不公平感、愤怒和不满等情感
成分, 并且认为情感成分也是相对剥夺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Crosby, 1976; Walker & Pettigrew, 1984; Smith, Pettigrew, Pippin, & Bialosiewicz, 2012)。据此, 我们尝试对相对剥夺感进行操作性定义: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体或体通过与参照体横向或纵向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这里的参照体可以是横向的某一个体或体, 也可以是个体或体过去、未来或渴望的状况。
2.2相对剥夺感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鉴于目前学界存在较多与相对剥夺感相近或相反的概念, 容易产生混淆或误用, 因此有必要将其与相关概念做一番辨析。
首先, 要区分相对剥夺与绝对剥夺。绝对剥夺(absolute deprivation)也称客观剥夺, 是指由于缺少食品、水、住所等, 一些个体或体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客观状态(李强, 2004); 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也称主观剥夺, 是指个体或体通过与参照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相对剥夺不同于绝对剥夺, 它的产生主要源于参照体的选择, 而与自身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无直接联系。处于绝
440 心理科学进展第24卷
对剥夺的个体大多属于社会贫困阶层或弱势体; 而处于相对剥夺的个体不仅包括那些社会弱势体, 也包括部分社会优势体, 他们通过与社会地位更高的体进行比较, 或者自身对利益的期望值过高, 当利益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时, 相对剥夺感就产生了。研究还表明, 个体在面对内体或外体成员的绝对剥夺或相对剥夺时, 其行为反应会有所不同, 如Tiraboschi和Maass (1998)通过情境实验研究发现, 不管是内体成员还是外体成员遭受高的绝对剥夺时, 个体都会采取维护社会公正的抗议行为, 而只有内体成员遭受高的相对剥夺时, 个体才会采取相应的抗议行为。
其次, 要区分相对剥夺与社会比较。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指的是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 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过程(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2004), 主要侧重于认知比较过程。而相对剥夺感不仅包含与参照体进行社会比较的认知成分, 还包含由此导致的愤怒、不满等情感成分。也就是说, 相对剥夺感的内涵比社会比较要广, 而外延比社会比较要窄。关于社会比较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 如前所述, 相对剥夺感的核心心理过程是社会比较(Zhang et al., 2011; Appelgryn & Bornman, 1996; Stiles et al., 2000), 向下比较容易产生相对满意或满足感, 而向上比较则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 一种是向上奋斗的进取心, 另一种是相对剥夺感或失落感(郭星华, 2001)。
第三, 要区分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相对剥夺指与参照体相比, 个体或体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的一种主观感知; 相对满意(relative gratification)是其反面, 即与参照体相比, 个体或体对自身所处的
有利地位的一种主观感知(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2010)。研究表明, 相对剥夺和相对满意对后果变量的影响效应既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国外研究发现, 相对剥夺和相对满意都与对移民的偏见显著正相关, 说明相对剥夺–相对满意连续体与偏见之间是一种双线性关系, 即“V”型曲线关系, 而非单一的线性关系(Dambrun, Taylor, McDonald, Crush, & Méot, 2006)。而国内研究显示, 相对剥夺的个体比相对满意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集行为(张书维等, 2010)。
第四, 要区分个体相对剥夺与体相对剥夺。Runciman(1966)首次区分了个体相对剥夺(individual relative deprivation, IRD)和体相对剥夺(group relative deprivation, GRD)。前者所作的是人际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指的是通过与周围其他人(如内体其他成员或相关外体成员)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Guimond & Dubé-Simard, 1983); 后者所作的是际比较(intergroup comparisons), 指的是将内体与其他外体比较而感知到内体处于不利地位(Smith & Ortiz, 2002)。大量研究表明, 个体相对剥夺和体相对剥夺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一般来说, 个体相对剥夺对个体水平的结果变量预测作用更强, 如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Smith et al., 2012; Abrams & Grant, 2012; Osborne, Smith, & Huo, 2012; Tougas, Lagacé, Laplante, & Bellehumeur, 2008); 而体相对剥夺对体水平的结果变量预测作用更强, 如支持社会变革和集行为(Smith et al., 2012; Abrams & Grant, 2012; Olson, Roese, Meen, & Robertson, 1995; Smith & Walker, 2008)。
最后, 要区分横向相对剥夺与纵向相对剥夺。横向相对剥夺(horizontal relative deprivation)与纵向相对
剥夺(longitudinal relative deprivation)的区别在于所选取的参照体不同。引起横向相对剥夺感的主要来源是个人或体与横向参照体的比较; 而引起纵向相对剥夺感的主要来源是个人或体与纵向参照体的比较, 即与个人或体在过去、未来或渴望的某种状况的比较(王宁, 2007)。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关注通过人际或际社会比较而产生的横向相对剥夺感, 而政治学领域则较多关注将当前的状况与过去、未来或渴望的状况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纵向相对剥夺感(de la Sablonnière, Taylor, Perozzo, & Sadykova, 2009; de la Sablonnière, Tougas, & Lortie-Lussier, 2009; Gurr, 1970)。研究表明,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民众的横向剥夺感和纵向剥夺感有所不同。如我国研究者付允(2010)基于横向剥夺感和纵向剥夺感的概念构建了社会体多维相对剥夺感模型, 并将该模型用于由我国31个地缘社会体组成的三大体(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省份的横向剥夺感相对较小, 中西部省份的横向剥夺感相对较大; 相反, 中西部省份的纵向剥夺感相对较小, 而东部省份的纵向剥夺感相对较大; 并且总体剥夺感在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递增的趋势(付允, 2010)。
第3期熊猛等: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441
3相对剥夺感的结构与测量
有关相对剥夺感(RD)的内容结构, 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RD的结构模型, 即个体–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
结构模型、个体–体RD 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研究者们根据以上结构模型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应用研究。
3.1个体–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
结构模型
在相对剥夺感的结构与测量领域,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相对剥夺感存在个体与体以及认知与情感之分, 据此建立了个体–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关系结构模型(Walker & Pettigrew, 1984; Olson & Hafer, 1996; Zagefka, Binder, Brown, & Hancock, 2013; Smith et al., 2012)。首先, 相对剥夺感可以分为个体RD (基于人际比较)与体RD (基于际比较)两个二阶维度(Runciman, 1966; Vanneman & Pettigrew, 1972; Schmitt, Maes, & Widaman, 2010)。其次, 个体RD 和体RD又分别包含认知成分(如感知到弱势地位或处境不利)和情感成分(如愤怒、不满)两个一阶维度(Zagefka & Brown, 2005; Osborne et al., 2012; Zagefka et al., 2013)。
Koomen和Fränkel (1992)在研究荷兰少数民族体苏里南人的相对剥夺感时采用了认知–情感RD与个体–体RD的二维结构模型, 所不同的是他们把认知–情感RD作为二阶因子, 而把个体–体RD作为一阶因子, 最终形成了认知–个体RD、认知–体RD、情感–个体RD和情感–体RD四个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主要测量被试在生活、住房、教育、歧视知觉和收入五个方面的剥夺体验, 共形成20个题项。认知
–个体RD的题项如“与荷兰的其他苏里南人相比, 您的住房状况如何?”, 认知–体RD的题项如“与荷兰的白人相比, 您认为苏里南人的住房状况如何?”, 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 从1代表“非常好”到5代表“非常差”。情感–个体RD、情感–体RD的题项分别紧接着认知–个体RD、认知–体RD的题项追问, 如“对于这种差异, 您的感受如何?您感到满意还是不满意?”, 仍然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 从1代表“非常满意”到5代表“非常不满意”。将被试在生活、住房、教育、歧视知觉和收入五个方面的得分相加得到每个分量表的得分, 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相对剥夺感越强烈。通过对81名成年苏里南人的研究表明, 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84、0.83和0.79, 个体RD与个体满意度显著负相关, 体RD与体攻击性显著正相关, 说明量表的信效度较好。
comparisonsOsborne和Sibley (2013)在考察新西兰成年人的相对剥夺感时也区分了个体–体RD和认知–情感RD。他们采用两个项目评定个体RD, 如“与其他新西兰人相比, 我对自己的收入感到不满” (情感RD)、“我的收入要低于其他新西兰人” (认知RD), 两个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43 (p < 0.001)。同样采用两个项目评定体RD, 如“与新西兰的其他相关体相比, 我对自己所在的种族体的收入感到不满” (情感RD)、“我自己所在的种族体的收入要低于新西兰其他的相关体” (认知RD), 两个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46 (p < 0.001)。遗憾的是, 该研究并没有报告各个因子的信效度, 也没有报告总量表的信效度, 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3.2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相对剥夺感的充分测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在问卷调查中必须明确指出让被试比较的参照体; (2)必须测量愤怒、不满等情绪体验(Smith et al., 2012)。据此认为相对剥夺感的内容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比较的过程:通过比较感知到自己的期望无法满足)和情感成分(比较的结果:由此导致的不公平感、愤怒和不满意感) (Pettigrew, 2002; Walker & Pettigrew, 1984; Bougie, Usborne, de la Sablonnière, & Taylor, 2011; Grant, 2008)。
Zoogah (2010)在研究企业员工感知到的相对剥夺感时采用了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 要求被试与周围处于优势地位的员工相比, 重点关注自己的弱势或劣势之处, 题项如“有国外教育背景的员工工资更高” (认知RD)、“在我所在的部门中, 我对自己的薪酬比拥有国外教育背景的员工低感到不满” (情感RD)。对加纳的27个公司的144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两因素模型(认知RD和情感RD)的有效性, 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分
442 心理科学进展第24卷
别为:χ2 = 20.3, RMSEA = 0.04, CFI = 0.89, TLI = 0.90, 拟合度较好。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91和0.89, 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 从1代表“非常不同意”到5代表“非常同意”。
Zagefka等人(2013)在研究英国大学生(相比德国大学生)的经济相对剥夺感时也采用了认知–情感RD的
双维结构模型。采用两个项目分别测量相对剥夺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要求被试评估英国大学生的总体经济状况, 如“与德国大学生相比, 你认为英国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如何?” (认知成分, 从1 =非常不好到 7 =非常好); “与德国大学生相比, 你对英国大学生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如何?” (情感成分, 从1 =非常不满意到 7 =非常满意)。将两个项目反向计分, 然后相加得到总的相对剥夺感得分, 得分越高, 则相对剥夺水平越高。两个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71 (p < 0.001)。
3.3个体–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
也有研究者在研究相对剥夺感时只区分了个体RD和体RD, 即认为相对剥夺感包含个体水平和体水平两个维度。Cantril (1965)的自我锚定量表(Self-Anchoring Striving Scale)也主要从人际比较和际比较的角度来测量被试的相对剥夺感, 该量表是目前学界用来测量相对剥夺感最常用的工具之一(Appelgryn & Bornman, 1996; van Dyk & Nieuwoudt, 1990; Appelgryn & Nieuwoudt, 1988; Caskell & Smith, 1984)。量表要求被试通过在一个1到10的等级上打分来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 等级越高说明个体的生活状况越好, 反之越差。具体来说需要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来评估。参照的对象依次为内体成员和相关的外体, 据此形成了两个分量表:(1)个体相对剥夺:将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与内体其他成员或相关的外体成员进行比较, 评估两者之间的差异大小; (2)体相对剥夺:将自己所在内体的当前状况与相关的外体进行比较, 评估两者之间的差异大小。为了防止被试的结果出现负分, 将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分加上一个常数10。对于个体和体相对剥夺, 当
被试的得分低于10分时, 表明存在相对剥夺感; 当被试的得分高于或等于10分时, 表明不存在相对剥夺感。尽管Cantril (1965)的自我锚定量表使用较为广泛, 但其缺陷也较为明显, 即只测量了通过比较而感知到的差异(认知成分), 而没有进一步测量由此导致的情绪或情感反应(情感成分) (Walker & Pettigrew, 1984)。
3.4  RD的三维结构模型
还有研究者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个体或体对于自身相对状况所持的态度, 而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趋向三个成分所共同组成的一种心理倾向(侯玉波, 2002), 据此认为相对剥夺感也包含3个维度:(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知觉到不公平对待; (2)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感到愤怒和不满; (3)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由此导致的各种行为反应, 包括人际冲突、(消极)工作表现、盗窃行为等(Cropanzano & Randall, 1995)。RD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维结构模型虽然获得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罗桂芬, 1990; 肖雪莲, 2006)以及国外部分学者(Cropanzano & Randall, 1995)的支持, 但是目前这一结构模型只是限于理论探讨和思辨阶段, 尚未见到以此为基础所编制的具体测量工具。
此外, Wickham, Shevlin和Bentall (2013)为了研究童年期的社会剥夺感与成年期的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开发了一个对童年期(16周岁以下)感知相对剥夺(perceived relative deprivation, PRD)进行回溯性测量的工具, 即童年期感知不平等量表(Perceived Inequality in Childhood Scale, PICS), 实证研究发现该
量表也包含3个维度。采用网络在线的方式对683名英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采用奇–偶分类的方法将数据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得到一个两因素的测量模型:感知相对剥夺(12题)和家庭社会资本(4题)。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结果支持了三因素结构模型的有效性:个人相对剥夺(与周围人在财富、住房、汽车、假期、礼物以及衣服等方面进行比较而感知到的相对剥夺, 6题)、社会相对剥夺(与更广泛的社会比较而感知到的相对剥夺, 6题)和家庭社会资本(与学校同伴或邻居伙伴在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发展特长的机会、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以及父母参与教育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4题), 三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要优于两因素模型和单因素模型, χ2(95) = 183.77, p < 0.01, SRMR = 0.06, RMSEA = 0.05, CFI = 0.96, TLI = 0.96。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 从1代表“非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