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onvergence
媒体融合
传媒∷MEDIA  2021.2(上)
27
全媒体时代网络专题报道的
融合创新
——以人民网两会报道为例
文/姜润曦  杜仕勇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以及社交媒体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新闻网站的网络专题面临着重大挑战。网络专题报道在叙述方式、表现形态等方面不断改革,将静态图片、动态图片、短视频、动漫、H5、3D、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运用其中,使得网络专题报道呈现出新面貌,在媒体报道格局中展现出独特优势。2020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推出了两个融媒体两会专题报道,以“决战·决胜”为主
题,策划了系列融媒体栏目,发挥了网络专题报道的传播优势,并采用了多语种的方式传播,体现出了网络专题在两会报道中的独特作用。
一、精心策划专区专栏,全面呈现报道主题
网络专题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开辟各种专区、专栏,或在大专题之下开设小专题,而不会受到版面、时段的限制,使得专题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此外,网络专题还可以实现连续性报道,使得一个主题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呈现。相比之下,其他报道方式或传播平台很难做到如此全面。因此,网络专题报道凭借这些优势而成为两会创新报道中的首选。
1.网络报道专区凸显重要内容。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可谓意义重大。同时,我国刚
刚经历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个特殊年份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到的战略部署和前瞻性指示,都是举国上下关心的内容。人民网的两会专题报道特别推出了融媒体栏目“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专区,持续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行程,做好全程的报道和记录。通过“习近平的两会时间”栏目,人民网两会专题集纳了“学习金句”“学习导图”及“跟总书记上两会”等多个系列策划,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及精彩瞬间,做出了详细报道和生动的解读。
2.运用小专题体现新闻深度。脱贫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一件“心头事”。对此,在两会开幕之前,人民网于5月10日就策划了《两会时间:习近平的浓浓牵挂》小专题,推出了“总书记和我话扶贫”系列报道,派出记者实地走访,与总书记亲自会见过的全国人大代表展开详细对话,展现基层在脱贫工作中的可喜成绩。该策划由多篇报道构成,新闻人物形象突出,角度独特,对两会议题进行了有效预热,也为两会后继续深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与扶贫的相关新闻议题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3.运用系列报道体现新闻广度。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非常重视的议题。人民网通过“跟总书记上两会”系列报道,源源不断地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防疫讲话。例如,系列报道之一《十个“一”,读
摘要:网络专题是新闻网站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拳头性报道方式。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各种挑战,网络专题报道有必要进行融媒体创新。本文以人民网两会报道为例,分析其在两会报道中的融媒体创新经验,以期为主流媒体重大题材融合报道带来启示。
关键词:全媒体  网络专题  人民网  两会报道
懂习近平的两会时间》,详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的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该报道通过图文形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4次“下团组”,与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尤其是5月22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期间“人民”一词出现28次。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让很多网友看后十分感动。又如,由于疫情原因,今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下团组”的次数减少了,而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湖北代表团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网两会专题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及武汉表示肯定和感谢,经由精心策划的新闻专题报道而广为人知,反响巨大。这种报道方式为用户提供了集中、全面的报道内容,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在“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都很单独实现。
通过在网络专题中开辟专区、专栏或者小专题的方式,人民网全面报道了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活动和讲话。这些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展现了人民领袖的爱民情怀,也让党心与民心形成共振。
二、开辟互动调查栏目,直面网民民生关切
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义,回应网民关切是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网络互动的形式多样,除了点赞、分享、评论等常见的形式之外,调查、活动参与等活动,也是借助互动功能来激发用户参与的重要方式。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两会专题在与网民互动和回应网民关切方面,既延续了传统的优质品牌栏目,也推出了一个新栏目,对两会进行全面聚焦,满足网民对两会的期待。
1.做大做强品牌栏目。人民网的《两会调查》《托书记省长捎句话》是反映网民诉求的重要平台,也是代表委员与网友开展线上互动的重要窗口。作为每年两会召开前夕都会推出的预热性报道栏目,人民网《两会调查》已经延续了19年,成为具有极高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今年两会上,人民网设置
了20个候选热词,并放到网上由网友投票决定排序,借此反映人民众对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焦点。仅20天时间,人民网《两会调查》就吸引了458万人次参与。通过这个特殊平台,网民以投票、留言等方式表达心声,并经由人民网传递给中央,受到了广泛社会的认可。
《领导留言板》是人民网打造的一款党政服务机器人,也是人民网的特栏目,在此次两会专题报道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人民网在已有的栏目功能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两会专题中开展了“2020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该活动连续了10年,也是两会报道的品牌栏目。网友可以在网上留言,表达意见,提出建议,还可以直接定向留言,具有随时随地“一键领导”的功能。
2.结合新需求,推出新栏目。人民网也在今年的两会专题报道中推出了一批新栏目,如《高谈客论》《对话地方领导》《代表委员云调研》《金台圆桌》等访谈栏目。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这些栏目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面对面采访形式,而是云上和线下相结合,通过与代表委员、权威嘉宾之间的对话,回答、解析网友提出的各类民生关切问题,可看性很强,受到网民的青睐。这种同时推出多个新栏目的做法,体现出网络新闻专题在全媒体时代的特殊传播优势。
人民网两会专题所开设的这些栏目,始终把网民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用户至上的思维,既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又积极回应了网民关切,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窗口。同时,两会精神也在互动的
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比其他新兴媒体平台,人民网两会专题体现了网络专题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单一的网络平台无法媲美的。
三、新技术开辟新战场,全方位立体化报道
在融媒体战略布局中,新技术的运用可谓是前沿阵地。近年来,每当两会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任务出现,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应用都彰显了巨大的竞争力。这是因为新技术报道往往容易受到用户的关注,甚至可以激发用户再次传播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在其两会专题报道中充分运用了各种新技术,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融媒体产品。
1.重点使用5G和云技术。视频报道已经成为当前网民最为热衷的内容形式之一,5G技术为视频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因此,今年的人民网两会专题的融媒体创新也主要是围绕5G展开的,同时把云技术融入视频报道中,推出了云客厅、云访谈等多种融媒体创新方式。例如,人民网两会专题策划推出的《两会“云”客厅》栏目,通过虚拟演播厅的搭建,突破线下采访的制约,打造出以主持人、嘉宾、课代表和观众四个角构成的两会云客厅。参与者可以在不同地域实现零延迟的连麦交流,还可以自主选择收看终端。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网络专题的局限性,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5G访谈体验,形成了良好的两会报道信息服务。
2.运用3D技术,实现两会报道的交互化、立体化和可视化。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人民网高度
重视专题封面设计,尝试运用了WebGL(一种3d绘图协议)建立起3D场景,由此来展现两会主题和会徽,实现了关键词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在三维场景中点(下转30页)
28  传媒∷MEDIA  2021.2(上)
3.传播渠道型技术融合。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非常重要,但传播渠道的打通需要以技术融合为支撑。自2017年扩容升级之后,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初步建成了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远程指挥的六大功能。在技术支撑下,新华社打破了传统的部门边界,并形成了部门之间协同联动的机制,使旗下各个平台之间都得到了有效融合。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新华社依托强大的技术能力,打造出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为代表的系列新兴媒体平台。在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旗下的新媒体矩阵纷纷上阵,各大新兴平台各司其职,从平台功能和平台属性出发,选取符合平台定位的两会新闻内容进行发布,使得传播渠道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提升了两会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5G时代两会报道的技术融合理念
对媒体发展而言,技术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相加,而是要在融合过程中实现一定的目的,这就需要正确的技术融合理念。两会报道的融媒体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出媒体运营中至关重要的用户意识。
1.提升用户参与感。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用户参与,一个平台或一则新闻报道,如果没有用户参与,就会失去很多意义。为此,众多媒体在融媒体战略中都积极开辟互动参与板块,甚至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提升用户参与效果。如何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是各大媒体在报道两会时一直探索的课题。今年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充分运用技术融合手段,丰富了用户参与方式,有效提升了用户参与感。例如,全息技术既增强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互动,也让用户可以在获取两会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互动体验。不仅如此,新华网还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辟了两会大数据栏目,推出了一批两会热词,并配有两会调查,用户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直接参与数据新闻的生产。这些用户参与、实时互动都得益于技术融合手段的应用。
2.给予用户新鲜感。在一个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谁能够把技术运用好,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就可能获取用户的关注,提高报道的吸引力。这也是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运用技术融合打造新产品、给予用户新鲜感,是技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融合理念。
新闻网站设计在这方面,新华社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尝试。尽管5G 技术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但在今年两会报道中,5G技术运用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应用。在此背景
击互动,从而在观看网络专题报道中拥有了立体化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传统网络专题的技术创新,超越了网络专题作为传统内容集纳的单一形式。
3.有效丰富两会内容的表现形式。人民网两会专题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采用不同技术。例如,围绕《民法典》,人民网推出一系列策划,通过图解、动画、短视频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两会夜归人》栏目则走出演播厅,记者与代表一同坐上人民网的“人民专车”,通过虚拟现实360度的记录方式,让用户在听代表聊两会的过程中,还可以透过车窗身临其境地观看沿路夜景,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也为网络专题的融媒体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人民网两会专题重视使用新技术、新应用,通过新创意和多角度,为不能在场的用户提供现场感十足的两会体验。这些融媒体产品有效传播了两会声音,提升了观看两会新闻的用户体验,是全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创新的典型。
四、结语
网络专题曾经一度是新闻网站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采用的重要报道手段。在全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网络专题面临着来自传播平台、表达形式、网络用户等多方面的冲击。人民网不仅坚持在每年两会时期推出两会专题,而且一直在尝试适应全媒体环境,积极创新融媒体传播方式,把融媒体产品思维带入网络专题报道中,借用专题设计、栏目设计以及新技术运用等方式,探索出了网络专题报道两会的成功模式。这种探索对于其他新闻网站报道两会或其他重大主题报道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姜润曦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杜仕勇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吴晓宁,杨帆.集成时代网络专题文体的多媒体流变[J].传媒观察,2019(02).
[2]王君玲,徐璐.善用传播新技术 做好网络新宣传——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评论、网络专题作品述评[J].中国记者,2018(12).
【编辑:陈文沁】
(上接28页)
30  传媒∷MEDIA  202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