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6期  291
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众的骚乱,流言的流传,集行为,抢购风潮等形式呈现,引起人们心里的恐慌,对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随着社会化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通过媒介营造出虚拟的社会,社会化媒介编制着一张全方位,细密的网络让每个人置身其中,人们在网络营造的拟态环境获取信息,对各种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看法。现实社会中不良事件发生时,很多众会以视而不见的姿态来面对,而在网络中,人们只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网络集合行为与传统集合行为有着显著不同。
网络是网络集合行为产生的重要平台,它让集合行为呈现出了与口头传播不同的新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集合行为还是如此泛滥?媒介渠道的便利为什么还是不能减少集合行为产生的发生?如何减小网络集合行为的危害,并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集合行为中网民的特征(一)大众体表达自我欲望强烈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个人言论,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自由表达出来,还能监督社会现象,能得到很多人的关注,自我满足的成就感就会增强。在使用与满足的的心理作用下,在网络中一旦一件事
成为热点,在匿名的状态下就会吸引大规模的网民聚集,就这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受到强势体意见的影响下,就会产生一致意见。当事件涉及道德问题时,体就会披上“正义”的外衣对当事人进行谴责和谩骂。
(二)网民参与网络事件易形成事件共鸣及审判
以“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为例。2007年,7月17日,一网民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6岁女孩、后妈虐待、6块脊椎骨被打断等等这一连串关键词,一经网络传播,几天内就成了全民皆知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通过帖子中部分片面信息的披露,网民对后妈的所做所为愤恨不已,一时间情激奋,网民争相转载该帖,各大媒体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也纷纷加入了这场新闻报道中,更加剧了这一事件的态势。可是在事件高潮的时候,事态发生反转,又一帖子发出称,此事是人为炒作,小慧并没有遭到后妈的毒打,而是女孩因患病没钱治病想要通过炒作引起公众的关注。然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又一大波网民开始谴责起原先那“道德卫士”,于是,又一次的网络骂战爆发了。网民充当着审判官,在共鸣下随意给事件定性,给当事人施压,在事件真相大白时,网民又被自己设置的道德审判踩在脚下。
(三)网民媒介素养不高
大部分网民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信息,由于缺乏理性的辨别容易受到偏激信息的蛊惑,言论易出现偏激,极易产生网络集聚现象。基于此,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在西方兴起,它以培养人的媒介
素养为核心,让受众了解媒介形式和信息制作的过程,清醒的看待媒介提供的作用,从而自觉控制个人接触媒介的量。而且要批判性的解读媒介信息,学会使用媒介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二、网络集合行为的类型(一)人云亦云的网络谣言
过去的谣言等集合行为都是通过口口相传而传播的;在今天,网络技术的运用使谣言以超强的速度传播开来,对社会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在当年的“柑橘虫”事件,一条有关于橘子在剥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虫的消息逐渐在互联网中蔓延开来,又从一部手机传到另一部手机,直接导致了当年柑橘严重滞销,直到相关部门证实传言不实。网络谣言因有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介的介入,所造成的后果远比传统谣言更加严重。
(二)恶意滥用的
“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而形成的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在焦点事件中,网民就运用的方式搜索有关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布其隐私,进而入侵到其现实生活,使当事人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对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带来的是一场灭顶之灾。
(三)网络舆论暴力
网络舆论暴力通常是由一个帖子引发的,产生暴力性舆论的直接原因,即发帖者制造了一个愤怒性的符号情境。如在“李刚”事件中的各种评论,这些情绪源于对社会不平等所产生的愤怒,源于对当前社会安全感缺失造成的焦虑、源于现实中日积月累的怨恨。长期隐忍的怨恨在网络中到了发泄的出口,网民在网络中摆脱了责任的束缚,形成了势不可挡的破坏性力量。这就产生了网络舆论暴力。
三、网络集合行为对社会的作用
(一)正面作用——网络舆论监督形式形成
自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的应用,各方信息的公开使人们更多的接触社会、国家及国际问题的讨论。公民进行舆论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意识的增强使监督的形式增多。公民在社会事务决策中的地位逐渐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公众通过可接入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直接发表言论,进而形成意见一致的舆论,公民通过一致意见的舆论表达对政府等决策组织的行为产生压力,对涉及人民利益的处理发表评论,以达到监督政府权力的一种社会行为。
(二)负面作用——激化网络舆论暴力,影响当事人现实生活网络舆论暴力指人们利用、微博、、手机拍照、交友网站等互联网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骚扰等行为。不仅在网络上对受害人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受害人的现实生活造成伤害。攻击者侵犯受害人隐私,攻击还会使受害人的声誉受损,进而使受害人受到歧视。
四、网络集合行为的思考
1.作为公众,需要保持淸醒的头脑,明白网络集合行为这股巨大的力量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于人对网络集合行为的意图。作为传播者或接收者的大众应该具有更宽阔的视野,眼光。无论是集合行为还是网络集合行为,都有其两面性。正视社会矛盾,积极采取措施去解决触发网络集合行为的社会矛盾本身及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2.网络意见领袖的成熟将有利于网络集合行为的改善。随着微博、等社会话语场域新平台的普及,在这个虚拟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出现了一批网络意见领袖体。他们通过一篇博文,一条有益的链接将一种意见和主张提出,往往引起网民的评论,转发,从而影响网民的认识。由于这一体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具备了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雏形,并可能成为未来的社会发展的中坚阶层,但是这类网络“新阶层”目前在整体上还需要经历进一步的磨砺,只有通过自我不断更新,才能成熟起来,才能担当其未来的社会责任。深度解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未来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话语场域中将成为重要角,对网络民意的形成和导向起重要作用,网络意见领袖也必然有利于网络集合行为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集合行为
刘盼盼    张菊兰 /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的方便、快捷。但人们使用的同时,各种网络侵权、行为和网络谣言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想法和评价。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等集合行为呈现出更多,更复杂的传播形态。本文以网络时代下的网络集合行为为重点,分析互联网技术下的网络集合行为的新特点和传播类型,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集合行为;网络集合行为;网民
问题探讨・Problem Discussion
292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6期
1.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意义1.1  支撑国家利益拓展的时代要求
军队的历史使命的核心就是军队要为维护、拓展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军事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利益的战略支撑。因此, 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利益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力量, 是完成好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任务。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军队战略投送能力已成为国家威慑能力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柱。
1.2 加强新型军事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随着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的蓬勃发展, 加强新型军事能力建设, 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加快整体转型、争夺战略竞争制高点的发展趋势。新型军事能力核心是战略威慑能力, 具体包括部队一体化信息作战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战略机动能力、综合保障能力、战略防护能力、指挥控制能力等等。我军战斗力建设由以往的战场打赢能力向当前的遏制危机、控制战局和打赢战争的能力, 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发展。战略投送保障能力作为保证军队机动的载体, 战时联接前方和后方的纽带, 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我们必须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把战略投送能力建设作为新型军事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认识和发展。
2.战略投送的内涵
战略投送是为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争取战略主动、达成战略目的,统筹使用军、地运输资源,综合运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进行远距离、大批量投送军事人员、装备和物资的活动,是完成战略部署、战略行动和保障任务的重要手段。战略投送能力是指战略投送力量体系在规定的条件和标准下,使用投送资源执行一系列战略投送任务并达到投送目标的本领。其内涵主要包括:投送目的的战略性、投送方式的立体性、投送对象的建制性、投送距离的远程性、投送速度的快速性和投送力量的多元性。
3.战略投送理论核心理念的初步分析
随着国家安全利益的不断拓展, 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已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迫切要求,并成为当前军事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3.1战略投送概念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军事理念的创新
战略投送是一个体现时代特的概念,是传统的战略机动、战略运输在新时期的创新与拓展。投送与输送、运输、机动, 从根本属性上分析, 都是部队人员、物资的空间位移。战略投送的概念彰显国家利益拓展的时代要求, 对于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队建设的转型具有引领作用。向力量投送型转变,把我军建设成为精干高效、便于投送的新型军事力量是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转型中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研究战略投送时, 要适应中国特军事变革加快发展的形势,从军队建设的战略全局着眼,理清国家安全与战略投送的关系,在新军事变革中推进我军作战力量建设的转型。
3.2战略投送保障趋向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融为一体
军事交通运输本身就具有作战保障与后勤保障的双重属性, 投送与运输、输送相比较, 这种双重属性更为突出。我军的《作战力量投送》《兵力投送》等专著和有关论文中, 也都突出强调战略投送是联合作战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与作战的联系更加紧密, 已成为联合作战行动
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投送理论反映和体现了军交运输与联合作战行动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 我们必须摒弃把战略投送简单视为后勤保障或使其游离于联合作战行动之外的错误观念, 树立起一体化的系统思想,以全新的思维运筹战略投送行动。
3.3 战略投送模式朝着立体、综合、快速、远程的方向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务繁重,热点地区距离战略纵深距离遥远。特别是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我军参加维和、救援、联合军演及维护国际贸易通道安全等任务不断增多, 其战略投送也必然朝着立体、综合、快速、远程的方向发展。我军遂行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投送,必须坚持铁、水、公、空综合运用的原则, 按照现代联合作战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先进交通运输的潜力,改革创新传统的输送、运输模式。因此,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充分运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成果,发挥铁路输送的传统优势重点加强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的能力建设,研究战略投送、战役投送和战场运输的有机衔接的对策在热点地区建立预置储备,形成快速投送与预置储备有机协调的机制,以平时的储备缓解战时运输的紧张,以空间赢得时间等等,逐步形成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立体、综合、快速、远程的战略投送能力。
3.4 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必须走中国特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战略投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很多,不但要保障部队和物资装备快速运抵预定战场, 还要保证运抵到位的部队保持良好的战斗能力。因此必须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和保障手段, 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
战的需要。我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三军联勤的保障体制, 推动着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 为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我军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必须走中国特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一是要加强军队自身战略投送力量的实体建设,建立起与军队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战略空运、战略海运和地面大型平板拖车部队,形成战略投送的保障实体。二是要建立快速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民用运力战略投送的保障潜力。
互联网出现雏形参考文献:
[1]张中举. 重装备运输车驾驶员训练探讨[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
[2]刘宝新,胡舒,杜永现.加强我军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研究[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9.
[3] 海军,王硕,程龙.民航大型货机流失影响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思考[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14.
浅析发展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认识
赵文达1    张    猛2 / 1.军事交通学院   2. 65659部队
【摘  要】战略投送是为争取战略主动或营造有利态势综合运用军队和地方的交通运输力量, 将作战部队人员、装备、物资从战略纵深向指定地区实施远距离快速移动的行动, 是应付危机、控制局势、打赢战争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具有联合、立体、远程、快速等特点。
【关键词】发展战略;能力建设
1999.
[2]史诗.媒介与权力视角下的网络集合行为——权力倾向及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5.
[3] 雷隆郁.侵犯隐私权问题初探[D].硕士论文,2009.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新疆社科基金项目: 媒介文化对新疆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研究成果之一 (14BXW097)。
作者简介:
刘盼盼,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硕研究生;张菊兰,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