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领域跳跃发展
1.走
走是人的基本自然的移动方式。走的发展完善过程,贯穿在整个学前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出正确的步态,稳定的速度,协调一致的手脚动作。学前末期的行走模式和成人非常相似,达到了成熟和自动化的行走模式,能够较自由的适应环境、空间、方向、时间等的变化。详见表3-9学前阶段行走模式发展。
2.跑
与走相比,跑步有一个短暂的腾空过程,跑的动作速度更快,有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形成周期。学前儿童跑的能力发展迅速,经历着平稳速度慢、平稳速度快、平稳速度快、主动调试强等阶段。以下围绕平稳速度、主动调试三个核心要点进行介绍与分析。
(1)步态与平衡:一、是姿势从高位保护向低位保护发展,二、是躯干从正直水平向水平前倾转变,三、是腾空身体逐渐增强。
(2)速度:5岁时已经具备了疾跑的初步能力,动作精细化在8岁完成。影响这一变化的要素是步频、步幅、协调、腿部力量。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步频,主要是由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构成。二是躯干和四肢协调性,三腿部力量。
(3)是适应调节能力。
3到4岁儿童跑步时稳定性明显提高,但是在碰撞或者地面凹凸不平时还是容易摔倒,主动适应调节能力较差,控制跑动力方向的能力仍很差,直线跑跑跑不直。跑动中改变方向费力而迟缓,5到6岁儿童跑的能力发展迅速,表现出成熟的跑步模式,面对障碍能够采用主动策略改变步态以保持动态平衡,同时控制跑的方向的能力发展很快,能够在跑动中改变方向。增长趋势没有性别差异性,但是每个阶段的男童超过同龄女童,这与男童跑步模式成熟与女童有关系。
3.跳跃:
对于跳跃的动作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跳跃距离,跳跃高度,跳跃速度。这些指标都是动作、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形态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跳跃能力发展的综合指
标。跳跃有助于发展幼儿下肢爆发力、弹跳能力、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耐力等运动素质,跳跃也有助于幼儿发展勇敢的心理品质,跳跃是运动的重要能力。例如网球、排球、篮球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例如跨跳过水塘,跨越过小河等等。儿童先发展往下纵跳,然后发展向上纵跳能力。由于更好地掌握时空运动知觉能力与动作控制能力,儿童先发展立定跳远,然后发展跃过物体能力。例如跳山羊、跳皮筋、跳绳、跳蹦床等等。由于平衡、力量、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儿童先发展双脚跳能力,然后发展单脚跳。一般来说,单脚跳出现的年龄比双脚跳出现的年龄迟半年至一年5到9岁儿童才能够完成单脚跳。详见表3-13学前阶段跳跃的发展。学前儿童跳跃发展迅速,经历着由动作不协调到协调、平衡缓冲能力逐渐增强,有不关心距离到关心距离等特点。
(1)动作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两到三岁是跳跃能力的发展初期,四到五岁是跳跃发展更快,六岁时起跳已有了意识的用力蹬脚和摆臂跳,蹬腿、摆臂比较协调,并能够根据跳跃任务主动调节用力的大小。
(2)平衡缓冲能力逐渐增强。两到三岁是儿童跳跃,双脚落地时不能主动屈膝缓冲和保持平衡,跨跳落地后常有停顿,四到五岁时期跳跃的日常动作日趋合理和丰富,六岁落地时能有意识地屈腿缓冲,落地更平稳,单脚落地时能够不停顿地继续向前跳。
(3)由不关心结果到关心结果。两到三岁儿童对跳跃的距离和高度不甚关心,四到五岁儿童跳跃的距离、高度以及连续跳的时间发展迅速,逐渐关心跳跃结果,6岁儿童对于跳跃的结果(距离、高度、次数)比较关心。
(4)立定跳远和双脚连续跳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不同跳跃能力的性别差异有所不同。在立定跳远方面,每个年龄段的男童超过同龄的女童。在双脚连续跳方面,男童比女童比较接近,大多数标准落后于女童,说明男童立定跳跃模式发展早于女童,女童双脚连续跳发展趋势略早于男童。学前阶段,是跳跃能力持续增长的阶段。增长趋势没有性别差异。
4.攀、钻爬。
爬行是儿童最早的身体移动方式,直立后儿童虽然较少,再用攀、钻、爬等动作作为移动的方式,但是直到六岁仍喜欢攀登,钻爬,通过攀、钻、爬儿童的空间概念,本体觉得到了锻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发展。表3-6,学前阶段,攀、钻爬的发展。三岁幼儿在自然发展中能够掌握正面钻,侧面钻等动作,但多为低头弯腰,钻过,屈膝程度较小。由于空间知觉和体位知觉较差,可害怕碰到障碍物。幼儿过洞后容易出现过早直立动作,导致身体
触及障碍物。知识拓展,避免学前儿童运动受伤活动,请教育者应及时检查物品的摆放、活动安排、儿童身心准备是否完成,活动开始后孩子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保育者应也应该针对儿童的状态、物理环境、活动强度、密度等因素进行检查,这样才能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见表活动前检查要点,还有活动中检查要点。这个表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有益的,能做好孩子的健康安全工作。
3岁男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