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38——针刺产生“感觉传导”的可能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感觉传导”现象掀起了中国第三次经络研究高潮,但是经过二十多年全国科学家的各种实验探索,最后以失败而沉寂下去。因为无法解释“感觉传导”的发生机理。
今天,我用我45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来解释“感觉传导”的发生机理。
创新解释,抛砖引玉。
先讲结论再展开论据。
通过一两个或者十个实验研究是不可能证明经络的。
过去经络研究的失败在于过度投入实验室研究,根本没有埋头临床进行实践观察。
银针刺入肌间隙里面并且不断行针(提插捻转),美国学者已经证实提插捻转可以把筋膜拧成“麻花状”,银针刺激的目标组织是筋膜的胶原纤维。
这个美国科学家的银针是刺入“肌间隙”里面的
筋膜都是由胶原纤维组成,粘多糖把无穷无尽的胶原纤维粘接在一起,就像毛线织成毛衣一样。胶原纤维连接成长长的“毛线”可以无限延长,毛线织成毛衣厚薄不一,胶原纤维编织成各种厚薄不一的筋膜,有胶原纤维非常松散的疏松筋膜,有胶原纤维较为紧密的浅筋膜,有胶原纤维十分密集的深筋膜,骨膜是胶原纤维最致密粘接的深筋膜。
肌间隙里的疏松纤维织成的筋膜是一种疏松筋膜,它在肌间隙里面最容易形成感觉传导现象。
胶原纤维相互间交互交叉形成无穷无尽的多面体框架结构,每一个多面体被称为”微液泡“,无穷无尽的微液泡连贯成为疏松结缔组织并布满全身,填充在身体里面所有空隙里面,包括深筋膜与深筋膜之间。
下图是放大65倍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微液泡纤维框架结构,这些胶原纤维围成的三角的四角的五角的各种各样的多面体还网罗大量水分子。
银针的捻转提插所形成的“力”,会扯动肌间隙里面的疏松筋膜的胶原纤维,“力”会逐级逐段地顺着相连的胶原纤维链条传递出去。这是其一。
下图是胶原纤维发生应力的传递过程示意图,粉红箭头方向是应力方向,银针的捻转提插可以通过胶原纤维传递出去。
针灸捻转提插的力会不断衰减,因为被中间的胶原纤维链条不断地阻滞,力的传导距离会不断衰减。
恰好,七十年代发现的经络感传现象(经络敏感人)正好是一种不断衰减的感觉传导,传导过程中必须不停地刺激才能促使感觉传导持续进行,一旦停止刺激,感觉传导就会立即终止。
针灸捻转提插的力不但在筋膜里面的胶原纤维中传递,还在这些胶原纤维组成的筋膜框架所网罗的水分子中间传递,恰恰水分子对力的传导也是衰减的,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水中一样形成涟漪式衰减。这是其二。
为什么还与水分子有关呢?
疏松结缔组织中无穷无尽的胶原纤维微液泡框架框住了无穷无尽的高浓度的糖胺聚糖糖蛋白,一条或多条糖胺聚糖链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其中的糖胺聚糖同样含有丰富的负电荷而吸
引无穷无尽的水分子,形成水化蛋白多糖凝胶,占比达72%。这是身体内水分子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身体内看不到 流动的水分子,都以这种状态“躲”起来了。
无穷无尽的胶原纤维框架框住了无穷无尽的水分子,胶原纤维框架被针灸的捻转提插不断扯动,胶原纤维框架感受的力也会搅动其间的水分子,力在水分子中呈衰减式传播。
肌间隙内胶原纤维框架与框架内的水分子,在针刺的捻转提插过程中,将捻转提插的“力”顺着纵向排列的肌间隙传递出去,其间的感受器感受到这种力的传递,形成感觉传导现象。
肌间隙里面恰好分布着各种感受器,可以感受到感觉传导过程。
感受感觉传导的感受器在肌间隙里是存在的,但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会比较丰富且感受器敏感性较高。身体里面的感受器因人不同而不同,甚至有的人的感受器会嵌入骨头中。
针刺的捻转提插一般都会在针体周围产生得气感,有的人肌间隙里的感受器比较丰富就会在肌间隙里面向远端扩展,形成感觉传导;极个别人感受器特别丰富同时特别敏感,就会产生更远距离的感觉传导。
上图 ,银针刺入肌间隙里面,然后提插捻转不断刺激肌间隙和两侧的深筋膜(A面 、B面 为深筋膜),针刺的捻转提插不断刺激着两侧的深筋膜和肌间隙内的疏松筋膜,刺激深筋膜引起得气感,刺激肌间隙引起可能的感觉传导。
经络敏感人研究中 ,循经感传的感觉与针刺得气的感觉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可能是循经感传刺激的肌间隙里的不够密集的感受器,和深筋膜上密集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受术者的感觉是有区别的 。
经络敏感人研究中,真正的经络敏感人还是非常少的,但黑天鹅现象不能被否定,必须给予研究与解释,理论上也可以成立 。
皮下组织与肌间隙里面都是同样的疏松纤维或者疏松筋膜,为什么会在肌间隙里传导,而皮下组织不会产生感觉传导呢?
皮下组织里面含有丰富的脂肪,加上皮下组织里的胶原纤维不会形成纵贯性的链状结构,所以难以形成纵贯性的感觉传导现象。
而肌间隙里的胶原纤维会随着肌肉的纵向排列而呈纵贯性链状排列,加上没有脂肪阻碍,所
以发生顺着肌间隙纵向感觉传导的可能性就存在。
因为针刺捻转提插所刺激的胶原纤维是一团或者一族或者一定数量的胶原纤维,那么感觉传导不应该是古人所说的”线“状,而应该是有一定宽度的”条状“或”带状”。
果然,在经络敏感人观察中,发现受术者的感觉传导呈条状或者带状,甚至有几厘米宽,受术者特别肯定不是线状的,这种条带状间接否定了古人经络学说的线状描述。
肌间隙里面的胶原纤维链条中,当银针从胶原纤维链条的中间刺入时,刺激的捻转提插对胶原纤维链条的扯动会向链条的两侧传递,所以可以形成向心和离心两个方向的感觉传导,形成感觉传导的双向传导现象。这个现象也是经络研究中无法解释的难题之一。
有的人如果肌间隙里面的感受器非常密集加上感受器敏感性特别强,在保持刺激的情况下,感觉传导就会顺着肌间隙不断蔓延至更远的距离,顺着胶原纤维链条跨过神经节段的控制区域,这可用以解释经络敏感人研究中难以解释的感觉传导跨神经节段现象。
在肌间隙伸展的路径上给予一定重量的压力,或者在肌间隙路径上存在紊乱的疤痕,这些压力和疤痕会阻碍“力”在胶原纤维链条中的传播,可以阻碍感觉传导的继续传递,这可用以解
释经络敏感人研究中出现的感觉传导“压力阻滞”与“疤痕阻滞”现象。
38所感觉传导在关节处往往也会产生感觉传导的耽搁,称为”关节耽搁现象“,这是因为关节的伸展面都是硬实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而疏松结缔组织非常少,感觉传导需要经过疏松结缔组织中疏松筋膜传递,关节的伸展面会阻碍感觉传导过程。
关节的曲侧面则主要由松软的肌肉与肌腱为主,疏松结缔组织丰富,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关节耽搁现象。
针刺的深度不同,刺激不同深度的胶原纤维链条,就会形成不同深度胶原纤维链条的感觉传导,这是经络敏感人研究中观察到的好似有”无数条感觉传导线”的现象,也是古人观察经络在不同季节经络会有深浅变化现象的原因。
经络敏感人研究大都用的电刺激观察,水分子是良导体,肌间隙较脂肪多的皮下组织的阻力更小,所以,肌间隙更容易形成较低电流刺激下的感觉传导。
为什么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的深筋膜难以形成受刺激后的感觉传导呢?我在按摩过程中双手的刺激力度和刺激面积远远大于针灸,但从来没有发现感觉传导现象,而我在针灸实践中经
常观察到一定距离的感觉传导现象。
可能的原因是,深筋膜的胶原纤维非常密集加上含水量少,难以形成纤维应力与水涟漪的远距离的传递。
四肢的肌肉量多所以肌间隙多,躯干的肌肉大但是肌间隙少,面部没有深筋膜围住的肌间隙 ,所以,经络敏感人研究中发现四肢的感觉传导特别明显,特别是膝肘关节以下的肌肉多肌间隙多导致感觉传导容易形成 ;而躯干肌肉大而乱,肌间隙不规则,形成的感觉传导就比较混乱;面部只有浅筋膜且肌肉浅薄,感觉传导就非常差。
较感觉传导更受重视的是一种”隐形感觉传导“,是祝总镶教授发明的观察经络的一种研究手段,但是他没有给出这种现象的形成机理,祝总镶出版的专业书籍只讲出这种规律,但是没有研究出发生机理 ,甚为遗憾 。
八十年代我仰望的经络研究专家胡翔龙、祝总镶、李定忠、孟昭威、张颖清等科学家都已经老去或逝去,那个时候的我这个经络小子现在多么想和他们讨论和请教啊。我采用筋膜立体结构可以较为满意地解释隐形循经感传,希望祝总镶教授能支持我。
隐形循经感传是在身体沿线上敲打身体,寻一种共鸣点,共鸣点连接起来正好是一条经络线,这种隐形感觉传导线非常稳定,不像显性感觉传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现象用肌间隙可以较为圆满地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