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李 晨,刘 深,杜志军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3D打印技术发展促使了在医疗领域尤其是骨科领域应用上进展。本文对3D打印技术在国内骨科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结合医学影像信息化工作流程和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对未来流程优化方面的发展趋势和见解。
关键词:3D打印;三维重建;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骨科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特定的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由于其可以快速、高效的满足高难度、复杂、个性化的设计和制造需要,因此3D打印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不断发展。
目前,3D打印在医疗行业已经在新药研发、临床诊断与方面开始进行初步的尝试。在骨科学领域,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骨科学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骨科学诊疗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逐步从经验化、大体化、轮廓化向标准化、精准化、个性化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3D打印技术作为数字化技术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各种骨科手术个体化、精准化的有效手段。
1 3D打印技术在国内骨科的应用现状
在传统的骨科诊疗工作模式下,医师在手术前会根据患者的CT、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检查资料来了解手术部位的结构。面对CT、磁共振影像这些的二维平面数据,要求医师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想象才能把二维平面的数据立体化,以便于医师在手术过程中更加容易到病灶的部位。
而借助于影像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依据患者的医学检查影像(CT、磁共振检查等)进行医学影像的三维数字建模,并通过3D 打印技术来实现如下应用。
(1)个体化模型。可以通过3D打印建模的器官模型做手术预案或模拟手术预演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提高复杂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目前,3D打印技术在应用中,能根据CT三维重建技术,构建1:1大小的3D模型,医生、患者及家属均能通过模型直观的进行视觉、触觉的体验,为疾病诊断、手术操作前演练、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术中辅助操作及术后恢复等提供应用场景。
(2)个体化手术导板。可以通过3D打印来制作手术导板,将手术的规划集中到导板上,使用时只需将导板接触于术前规划的部位,即可引导术者按照术前规划顺利进行术中定位、定点、线、面及其方向和深度,从而精确引导钉道方向和深度,确定截面、距离和相互成角关系等,使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3)精准化医患沟通。医生通过建模来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患的问题部位,直观呈现疾病的原因及方案。例如在疾病诊断中,3D打印模型能够对复杂骨折分型、关节损伤、骨肿瘤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鉴别,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同时,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能够进行预测,有利于手术疗效的改善。在上述操作中,医生能够根据3D模型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部位、原因等,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更清楚的了解,对方案也能更好的接受。
(4)个体化内植入物。对于器官骨骼差异性很大的病患,个性化植入物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如半月板、髋关节;康复使用的假肢结合断面,采用3D打印可以实现无缝吻合,让患者有肢体重生的感觉。
2 3D打印在骨科领域面临的挑战
目前,医疗行业的3D打印过程非常繁琐,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2.1 3D打印自身技术层面的挑战
(1)3D打印质量与打印要求存在差异。目前不同级别、不同厂家、不同材料制作的3D打印机的打印精度差别较大,尤其是商品化的桌面级3D打印机,其打印精确度较差,打印出一般模型尚可,但尚不能满足手术导板的打印要求,而工业级的3D打印机虽然精度高,但成本过于高昂,如果不能大面积应用,对医院而言在其设备的生命周期内回收成本是比较困难的。
(2)打印材料存在很大限制。目前受限于3D打印的工艺,导致打印成型的产品的结构强度普遍无法达到使用标准,仍需要热处理等后置处理方法来增加材料的强度,极大的限制了3D打印技术的使用范围。同时,骨科以手术为主,3D打印的手术导板等还需要满足灭菌消毒的要求,这对3D打印所使用的材料也是很大的挑战。
2.2 融入临床流程层面的挑战
(1)打印流程繁琐,各流程没有形成无缝衔接。目前的骨科3D打印需要通过专门的软件对CT、磁共振等成像设备产生的二维医学影像进行三维数字建模,并将其转化为三维数字模型,再进一步将建模文件转换成3D打印机可以识别的格式,传输给3D打印设备进行打印。
(2)三维重建和3D打印过于依赖第三方机构。上述数据转换过程不仅过于复杂,导致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还会经常面临打印失败的情况,一般需要专业的3D打印服务机构来帮助完成。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参与度低、体验差。
(3)缺少大规模应用得场景使其成本居高不下。3D打印目前需要多方协作来完整,期间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也导致3D 打印的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的3D打印没有收费标准,不能进入医保,需要患者自费,虽然意义重大,但还需考虑申请收费标准、提供成熟便捷的应用环境,以利于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基于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的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将利于3D 应用得普及
面对医疗3D打印自身技术局限,流程复杂、耗时过长、缺少大面积应用实践的环境等问题,研究开发基于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的人体骨骼模型三维重建和向3D打印机直接输出的相关功能实现和临床实际应用,探索符合人体骨科模型仿真打印要求的3D 打印机选型、应用、维护和管理经验,使其能够满足向患者清晰明了的展示手术部位及手术方案,将有利于3D打印应用在骨科领域的普及。较为可行的技术路线如下。
3.1 实施方案
(1)依托医院已经建成的全院级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研制开发三维重建模块,实现基于医学影像的人体组织模型的三维重建。
(2)利用医院内部信息网络,实现通过PACS直接驱动3D打印机的直接输出。
(3)探索符合人体组织模型仿真打印要求的3D打印机选型、应用、维护和管理经验,使其能够满足临床业务开展的要求。
3.2 主要关键技术
(1)人体骨科模型的三维重建技术。(2)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直接输入支持3D打印机识别的stl文件格式。
3.3 技术路线
3.4 技术实现
(下转第 22 页)
3.3 漏缆设计的建议
标准[5]规定漏缆宜挂设在距轨面1.8m-2.8m的高度,根据表2的结果隧道内最多挂设4条漏缆。假设隧道内覆盖表2中的全部频段,那么系统总容量与漏缆数量关系如图1所示。当漏缆数量达到两条时,系统总容量最大;随着漏缆数量增加,漏缆间距越小,信道相关性越高,导致系统总容量不增返降。因此,工程设计中建议采用双漏缆方案。
在双漏缆条件下,系统总容量与漏缆间距关系如图2所示。随着漏缆间距增加,系统总容量上升;在0.2m-0.4m区间容量上升明显,0.4m之后区域平缓。因此,工程设计中建议双漏缆水平间距至少大于0.4m。
实际工程中,隧道内公网可能会选择性地采用表2中的频段,
因此漏缆的设计还需要根据具体工程分析。
图1 系统容量与漏缆数量关系图                                    图2 系统容量与漏缆间距关系图
4 结语
在实际运用中,网速不仅受制于系统容量,还是受到信号强度、
干扰等其他因素影响,本文只针对隧道内公网的MIMO系统容量进行
了分析,对漏缆的设计提出以下建议:隧道内采用双漏缆的方案;
漏缆的水平间距至少需要大于0.4m。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等.移动通信(第四版)[M].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2006.
[2]吴浠桥,梁莹,张凯.高速铁路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探讨[J].铁道
通信信号,2019(06):45-49.
[3]3GPP TS 36.101 V14.2.1.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
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User Equipment (UE) radio tra-
nsmission and reception(Release 14).2017-01.
[4]3GPP TR 25.996 V11.0.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
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patial channel mo-
del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imulations (Release 11).2012.09.
[5]公众移动通信隧道覆盖工程技术规范[S].GB/T 51244-2017.
(上接第 20 页)
对医院的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进行功能改造,增加
三维重建模块,并在通用三维重建功能基础上,增加组织提取、渲
染和数字建模功能,使其能够输出能够被3D打印机识别的“.stl”
文件,减少对第三方工程建模软件的依赖。
应用流程如下:
(1)医学影像获取。通过CT、核磁等影像设备,得到存储患
者二维医学图像的DICOM文件,存储在PACS服务器上。考虑到三维
重建和建模的需要,需要获取患者的薄层检查影像,经过实践检验,
小于1mm的CT薄层图像重建效果最好。目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选
择0.5mm的轴位CT图像进行三维数字建模。
(2)三维建模。通过PACS图像浏览器直接调用三维重建模块,
进行CT轴位图像的三维重建,并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密度不同(CT
值)的特点进行组织分割和特定组织的提取,进行三维数字模型的
建模,添加必要的中空、支撑结构,将三维数字模型存储为可以被
3D打印机识别的STL(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格式。
(3)3D打印。将STL文件传输给3D打印设备,驱动3D打印
机进行逐层打印,生成3D打印模型成品。
通过对3D打印技术的分析可知,在骨科应用中主要涉及两个方
向,一个是快速制造、一个是快速成型。快速制造是实现流水线式
的制造,在手术器械、人工假体及骨移植等操作中实现快速制造的
目的;快速成型则是在制作导板、模型及匹配的骨替代物中实现快
速制作的目的。随着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的推
广,人们对3D打印技术也必将越来越熟悉,3D打印的价格也会逐
渐下降。在骨科领域内,3D打印技术在具有生命活性的人造骨骼打
印中,依赖于生物材料、组织培养、干细胞等多学科技术,将替代
缺损、坏死的骨组织部分,直接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骨组织,
该项技术也必将很快实现。
4 基于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的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效益分析
4.1 简化操作,降低学习成本
3D打印技术涉及的软件比较多,且对于重建虚拟图像的技术要
求较高,需要临床医生要会用CAD、Mimics等工程类软件,临床医
生往往掌握不多。采用基于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的三维重建和3D
打印应用,大大的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学习成本,简化了操作和流程。
4.2 提高效率,加强了临床医生的参与感
采用基于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的三维重建和3D打印应用,可
以在院内完成医学影像检查到3D打印输出完整的流程,缩短了各方
协作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提高了从医学影像到3D打印模
型的输出效率,也加强了临床医生的参与感。
4.3 降低成本、提高患者使用的意愿
采用基于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的三维重建和3D打印应用,减
少了对第三方数字建模人员和3D打印服务商的依赖,获取3D打印模
型的成本得到降低,对目前还没有纳入医保的3D打印模型,主要依
赖患者自费使用,费用的降低将提高患者使用3D打印模型的意愿。
5 结语
由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直接进行医学影像的三维重
3d打印未来发展方向建和数字建模,生成可供3D打印机识别的三维数字模型文件格式,
由3D打印机进行三维数字模型的打印。打印出1:1的3D模型,用
于临床手术模拟和示教,具有很大的实用性。项目旨在解决过去医学
影像扫描、三维数字建模和3D打印时空分散、流程繁琐、成本居高
不小等问题,省掉了中间专业三维数字建模的环节和到第三方3D打
印机构进行模型打印的环节,可以减少临床人员对三维建模等计算
机专业人才的依赖,加快医学影像到3D模型输出的时间,有利于
3D打印模拟手术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随着3D打印技术整体技
术上的进步,3D打印技术必将在骨科领域积极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捷,诸葛婴,王靖,等.三维医学图象处理与分析系统[J].CT理论与
应用研究,1999(02):39-43.
[2]周晓枢,袁伟,夏茂盛,等.3D打印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在骨科教学
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5):35-37.
[3]杜恒,周晓玲,尹思,等.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PBL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15(4):701-704.
[4]岳梅.3D打印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
育,2020(02):56-58.
[5]吴骏豪,王洪,叶哲伟,等.3D打印技术在新时代骨科临床教学中的
应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0(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