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
文/汇才猎头首席顾问王博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进入市场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人,作为特殊商品,职业生涯和其它产品也类似,可以同样分为四个周期,20-25岁为导入期,这个年龄,大二或大三开始实习一直到毕业后工作二、三年内。在导入期,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人生的开始,谈不上专业,更谈不上规划。有些人主张大学毕业即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而我认为,职业导入期是职业“懵懂”阶段,不合适进行所谓的职业规划。每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个性等各种特性综合考虑,而职业导入期是发现自己这些特性的过程,只有初步认识了自己,才可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
很多应届生在选择工作时,常常纠结于薪水高低,其实,职业导入期应该将薪水的考虑列为最后一项参考内容,而喜欢、擅长可以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职业导入期,不管你是名校还是海归,都不应该高估自己。有一位同学向我咨询,他进入某央企后发现,被提拔的都是有关系的人,而自己这样“即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得到重用!我说,名校只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你的工作能力是从哪里得到证明的?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教育还不能证明“能力”,即使北大、清华这样的百年名校毕业生也基本如此。
职业成长的第二个周期为成长期,年龄在25-35岁,这10年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完成“充电”的过程。经历了导入期的基本职业训练,成长期的关键词是“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这个时期要完成自己的职
业规划,并努力向既定目标走下去。在职业成长期,有部分优秀人才,30岁左右已经进入了企业中层甚至高层管理岗位,但是,人在这个年龄阶段,激情有余而沉稳不足,部分优秀人才也会产生高估自己的问题。汇才猎头推荐的某上市公司品牌总监人选,在新华社和某大型企业都做到了总监职位,经过汇才猎头的推荐,他顺理成章拿到了OFFER,但是,进入企业不到3天,准备打“退堂鼓”了,我问原因,他说下级和平级部门的人员感觉对他不友善。所以他说,如果企业给他一个更高的职位,比如主管品牌的副总裁,那么,他觉得更方便开展工作。
我给他讲了一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七八年前我曾在北京某大型集团公司担任总裁办主任一职,到这家企业工作不到一年,我被迫离职了,是我工作能力不够优秀吗?我入职2个月在试用期就破格加薪,在为董事会决策参谋方面、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说都受到老板的赏识,那么,是什么人将我挤兑不得不离职呢?你可能想不到,是小车班的8位司机。我担
任总裁办主任期间,发现小车班上一年度的油耗和维修费用达到了80多万,而调查发现驾驶员虚报油票、虚报维修费比比皆是,为此,我对小车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实行出车审批制,并核定每次出车的公里数,以此核定当月油耗;二是指定汽车维修厂,并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果出现修理厂与驾驶员合伙虚报修理费事件,修理厂将支付三倍违约金并无条件解约。小车班的改革,全年的费用降低了50%。虽然小车班的改革保护了企业利益,却损失了小车班司机的个人利益,而这点是我当时没有考虑周全的。为此,半年来针对我的攻击不断出现,这些每天乘坐着小车班司机的高管们,对我的态度越来
越冷漠,直到我不得不被迫离职。
我和他讲,你不是省委派到市委去当书记,作为空降的职业经理人,你上和老板无历史缘源,下和员工无现实利益,甚至你的到来有可能影响到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凭什么你一来,这些人就围着你转,给你陪着笑脸?即使今天给你一个副总裁的位置,下面该给你下绊子照常下绊子,就是给你个总裁,在你入职后3个月内,在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之前,一个普通文员你可能都开除不了,因为没准这个文员就是老板的小三!
职业生涯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可以归结为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习、成长、完成职业积累的过程,走好了这个过程,你才有可能在成熟期在职场上散发出耀人的光芒!
35-45岁为职业成熟期,这个时期决定了你的职业高度。很多优秀职业经理人在这个时期走到了管理层,甚至决策层的岗位。我们将企业的管理岗位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为执行层,包括基础员工、主管和中层经理;中层层面为管理层,包括分管业务模块的总监、副总等,在公司战略规划下制订自己管辖业务模块的计划,并在总经理授权下实施管理职能;最高层面为决策层,进入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的CEO、总裁、总经理,也包括CTO、CFO等重要岗位,这些岗位人员共同制订了公司战略规划、公司组织架构,并决定的管理层的去留。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不到1%的人能够有幸进入到决策层,除了个人努力、良好的职业背景之外,还有运气成分。所以,并不是所有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的经理人就一定不够优秀,还有机会原因。
35岁以后的职业规划
但是,需要职业经理人重视的一点,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情商在职场上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业发展的高度。在进入成熟期的职业生涯中,同龄、背景相同、教育程度相同的人,专业能力上相差无几。比如两位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人,前10年的职业背景也基本接近,但第二个10年,张三进入了某500强企业成为HRD,李四在一家中等规模民企HRD,张三的年薪可能是李四的一倍甚至更多,他们的收入差距是专业能力差距造成的吗?一定不是!这
其中有个人努力、规划的成份,也有机会、运气的成份,还有一个重要的差距,就是情商的差距。
情商决定高度,在政府、在国企、在民企都是真理!所以,职业经理人有意识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情商,对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在我国就业环境不好、企业生存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注定了我国职业经理人,也包括老板队伍的年青化。我们经常会看到六、七十岁高龄的日本、韩国企业董事长,而在中国,像聚美优品陈欧这样三十岁左右的年青老板却一大批,特别是近10年VC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企业家,这也许是好事,因为他们更具有活力,但以他们的年龄、阅历和高起点的创业经历,能否打造出丰田、麦当劳这样的全球化企业,目前还是问号。
职业经理人的年青化,决定了超过45岁,就基本进入了职业生涯的衰退期,除少数如CFO、医生、总工等这类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岗位。如果超过了45岁,你还未曾在500强企业做到决策层的职位,市场会告
诉你,你的职业生涯开始走下坡路了。作为资深猎头顾问,很多大龄人选问我:我还不到50岁,身体良好,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孩子已经工作,开始没有了任何家庭负担了,正想大干一场呢?怎么就走下坡路了呢?没办法,需求决定供给,人和其它产品一样,不一定好的产品就一定能够卖个好价。
我个人认为,进入职业衰退期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如果说在职业成熟期应该将薪水和企业品牌放到择业第一位的话,进入衰退期后,应该将稳定放到第一位,不论薪水高低,最好是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的公司和职位。因为市场所能够给45岁以上经理人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轻易跳槽,可能面临非常长时间的无业可就,所以,如果计算累计收益,不如选择一家虽然收入不高,但相对稳定的工作一直做下去。
第二,如果你在职业成熟期已经完成了经济积累,基本不需要为几十万年薪而奔波了,那么,选择人生新的开始,包括旅游、写书、或其它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其实,对于人生而言,不为了钱而做的事才是最有意思的事。
第三,选择创业。在我国创业的风险非常高,所以,创业之前想清楚,是否愿意接受承担风险。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起来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那些在政府、国企拿着稳定工资的人都不想去冒险,而练摊者都是没有出路的人,他们感觉反正已经穷得快吃不上饭了,再穷还能穷到哪去?45岁以后创业有几大好处:一是或多或少有了一点经济积累,小资本创业不需要借贷开始起步;二是或多或少有了一些
人脉,十年、八年的相识,人家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三是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什么事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了,少了许多青春时期的冲动,经验、社会阅历都是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45岁以后创业的人也不是没有短板,这个短板就是思想可能僵化、学习能力可能降低,而这是创业的大忌。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带来了人类的长寿,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的人身体仍然健康、精力仍然充沛。特别是中国人,我认为是全世界少有的优良品种!为什么这么说,回顾一下中国近200年的历史,中国人没过几天好日子,从战争开始,到八国联军入侵、小日本侵略,接着内战,建国后也如此,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功,改革开放以来,日子是过的富裕一些了,但是,地沟油、皮鞋胶囊、三聚氰胺、有霉奶粉、瘦肉精、农药残留等等,可我们多数人都还活得挺健康!所以说,中国人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种!既然是优良品种,那么,就需要保持一颗年青的心态,尤其要想创业,就永远不要和职场、和社会脱节,必须能够和80后对话、和90后沟通,否则,想创业成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职场上可以看到50后、60后的“顽童”们,比如万博宣伟的刘希平,五十多岁了,在公司年会上,他敢于和公司年青人一起跳光屁股舞,没有保持一颗青春心态,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