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人的形体容貌
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河姆渡文化的创造者是些什么人呢?他们的形体容貌又是什么样,和现代人有没有区别?他们的后代在哪里?现在宁绍平原的人民是不是河姆渡先民的后裔?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遗址出土的人骨架的鉴定,揭示他们的形体容貌,从而到我们所需的答案。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都在当时居住区内进行,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在村落中,发现了埋在第一至第三文化层之间的27座零星墓葬。1978年3月,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曾到发掘现场,对第二、三文化层出土、保存较好的13具人骨架进行测量、鉴定,根据头部骨缝愈合情况,出牙和牙齿磨损度以及骨骼的形状特征,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作出认定,辨认出男性骨架5具,女性4具,未能辨认性别的4具;成年人4具,6~15岁的儿童9具。其中编号M23、M17的头骨比较完整,鉴定主要围绕他(她)们展开,对我们认识河姆渡先民的形体容貌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M23、M17的年龄。M23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硕大,前额接近阔额型,颧骨宽大而外突,
下颌厚大,下颌骨稍外翻,男性特征明显。头部的主要骨缝和冠状左右翼及矢状缝的前段已愈合,人字缝基本愈合,按现代人愈合时间,估计年龄为30~35岁。但从骨性凹突,肌线发育较弱,骨面较光滑的情况看,年龄还应再轻几岁。从出牙及磨损度看,第三臼齿的磨蚀度达三级,第二臼齿为二级强,第三臼齿为二级弱,按现代人磨蚀标准,约为25~30岁。因为古人骨缝愈合较现代人早,所以M23的年龄定为25~30岁。M17也是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和下颌骨完整,前额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颌枝内翻,尖形颏,头骨特征表示是接近成年的女性。从牙齿萌出情况看,门齿到二臼齿已经长出,第三臼齿尚在齿槽中,第一臼齿磨蚀度约为二级强,第二臼齿约为二级,从牙齿磨蚀度看,M17的年龄在14~15岁左右。从M17头骨的主要骨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已经部分愈合的情况看,她的年龄还要大一些,但与M23一样,古人的骨缝愈合时间比现代人早的特点,年龄定为14~15岁比较适宜。
2.M23、M17的身高和体形。测量身高可以把骨骸按生前位置复位后,测量全身加上关节部分的长度。也可以先测出零散体骨长度,然后按照我国人种身长的特征,换算出身长。河姆渡人的身高是用后一种方式测出的。M23的股骨长为45厘米,胫骨长37.2厘米;M17股骨长40厘米,腔骨长31.8厘米。据此测算,M23身高为169.3~170.4厘米,M17的身高为157.5~158.6厘米。
我国现代人的身高为160~182厘米,河姆渡的身高处于现代人身高的变异范围之内。其它方面譬如他们的脊椎骨侧面呈S形弯曲,这样便能挺胸收腹,使躯体保持在垂直的体中轴线上。头骨与颈骨连接的颈面已向头骨中央推移,有利于直立时头骨重力的平衡,便于昂首远望。从股骨和胫骨的长度看,下肢长度已超过上身,足跟和前掌出现拱形。所以从形体上看,已很难把河姆渡人和现代人区别开来。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当人类从猿跨入人的门楣的时候,人的身高约为130厘米。至5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人类身高已达150~160厘米;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今,人类身高平均在170厘米左右;而近几年来,我国年轻人平均身高已超过172厘米。人类身体的增高既与食物及营养进步有关,又和人体直立形态的完善有关,但身体增高不是无限制的,今后营养水平达到人体需求后,在科学的指导下人类将更健康长寿,而身高不会再增加。
3.M23、M17的容貌。从头骨看,两人额顶圆满,颅腔很大,面骨比旧石器晚期的柳江人更
缩小,只占头骨的1/3。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大脑对人的支配作用不断扩大,颅腔也随之发育增大,而面部被挤占而缩小。M23、M17颅骨与面骨比例符合现代人的头骨标准。在面部其它方面,旧石器时代的新人突出的眉脊在M23上己处于扁平,吻部也已经退缩,下颌伸长前突,整个容貌呈现了现代人的基本特征。M23的脑容量已达1692.6毫升,进入现代人1400~2000毫升的脑容量范围内,虽然M23的头骨硕大可能是例外,但也可以说明河姆渡人的智力已接近或者已达到现代人水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众多的艺术品中,有件“双鸟朝阳”象牙雕刻蝶形器,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水平。中央美院一位教授看了这件艺术精品以后,赞叹不已,他说,这样的构思和布局,美院二年级的学生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事实的确如此,许多美术工作者都喜爱描摹这件作品,但除少数有造诣的美术高手的二度作品比原作更完美外,不少人把两只神化了的鸟写实画成肥大的鹅或鸭,抹去了原作品神秘宗教彩,艺术水平反而下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夸大河姆渡人的知识水平,因为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是要肯定的,但与今人掌握的知识是无法比拟的。
35岁
M23、M17颧骨较高和宽,铲形门齿,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相同,显示了蒙古人种的特征。鼻骨低平、凹形鼻梁、低矮的眼眶又与广西桂林甑皮岩、福建闽候昙石山,广
东佛山河宕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相似,更多接近南亚人种类型特征。同时M23、M17的头骨特征上,颅高大于颅宽,属长颅类型,这种长颅类型多见于现代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如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人、澳大利亚人和维达人等,而在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比较少见。从我国南方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头骨性状推测,亚洲大陆的原始蒙古人种和现代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似乎有过共同的祖先。
从人类学家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零星人骨架的鉴定结果,我们可以描绘出河姆渡人的形体容貌。他们的身高约157~170厘米,在黄种人中属中等个子,身子挺直,四肢强健,身材匀称;他们生有一副长形面孔,前额宽广前突,眼眶较低,鼻子扁平,鼻梁较低,嘴唇微露,两颗门齿很显眼,体形外貌十分接近现代的广东、广西和东南亚居民。
人类学家鉴定结果告诉我们,河姆渡人的容貌既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定型的山顶洞人的某种特征,又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广西柳江人的另一些特征,这说明自古以来长江、黄河两地居民就在不断交往、融合,又因环境不同,保持着各自的形体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的交流仍在继续着,河姆渡文化最后溶入良诸文化、商周几何印纹陶文化和吴越文化中。南北两地人民在形体、容貌上的共性越来越多,今天宁绍平原的人民中宽颧骨、低鼻梁、铲形门齿
的基本特征还保留着,仔细观察,鼻梁比河姆渡人要高一些,但比北方人还低一点,眼眶也不像M23、M17那样低。在继承蒙古人种特征的同时,还较多保持了河姆渡人的容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