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调控机制
1.体温调节
(1)自主性体温调节(不受意识控制):是机体实现恒温调节的基础
(2)行为性体温调节(受意识控制)
2.体温调节机制
(1)温度感受器:
①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冷敏神经元:脑干的网状结构和下丘脑弓状核
(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3)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并提出调定点学说加以解释。该学说认为,调定点数值的设定,取决于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某一温度的敏感性。
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兴奋阈值,正常人一般为37℃左右,这个温度就是体温相对稳定的调定点。
正常人体温调节的过程是:
①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机体的产热=散热
37度腋下正常吗
②当体温高于调定点37℃时,热敏神经元活动增强,增加散热,降低产热
③当温度低于37℃时,冷敏神经元活动增强,增加产热,降低散热
发热的机制
1.发热:也指体温过高,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节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并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升高。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2.发热病因: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型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多见。
3.发热机制: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制热源所致,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1)外源性致热: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
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