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综合实践学科没有课程标准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2022版综合实践学科“不是只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必修科目”,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科课程。北京市教委在解读《通知》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这一学科突出学生自主创新和社会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交流合作能力,是培养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方式为载体来实施的核心能力。新课改后,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去考量和衡量,不再把学科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活动、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三大板块。其中“校内活动”是指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对此北京市教委在解读时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与课程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衔接,以促进各学科课程资源及学习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但同时也指出,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工作。
    亮点一:课程不是只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必修科目
    《意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只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必修科目,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科课程。课程的定位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方式展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主,侧重于养成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其中在校内活动方面强调,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加强与劳动教育、美育教学指导。在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主党研、公益劳动等社区服务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方面,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科学探究、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等有机结合。学校要根据办学条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并建立课程目标考核制度。同时探索“学科融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融会贯通的教育教学新模式(PBL)等新模式。其中“社会创新素养”要求学校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社区及相关单位进行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亮点二:不再把学科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此次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北京市教委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又要注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在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学习广度与深度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培养与发展模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知识背景下的形成与发展”。评
价制度上也有所变化。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潜能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其中素质评价主要包括综合成绩和素质分、学业水平两个方面内容;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实践中进行奖励和记功;为学生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条件;完善支持制度等主要内容。《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区应建立本地区高中综合活动课实施评价机制,采用等级制评定等方式进行考核打分和结果公示,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和办学行为过程性指标之一。对学生有价值或长期有效的评价将作为毕业依据。这一重要变化也将使社会更加关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成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意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各区要明确组织领导和部门职责;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保障措施;加强组织实施;严格监督检查;做好宣传推广等相关工作。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认真做好实施工作中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相关工作开展的指导与监督,并做好督导评估工作,定期通报结果和相关政策问题建议,确保项目落实到位,落实好各项要求等具体内容,确保落实到位;要确保落实《北京市教育局关于对市级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改革试点工作的
    亮点三:不搞“一刀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意见》提出,学校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去考量和衡量,改变以往“一刀切”、一项任务多年只出一次评价的现象。对此,《意见》指出不搞“一刀切”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各学段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还提出要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学校必须有2名以上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社会实践资源,《意见》指出要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学科课程馆及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博物馆等公共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科学规划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指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结合中小学少先队活动室建设和利用工作,切实保证少先队组织活动不受场所和时间限制。要有专门场所和设施供校园内学生进行校外活动使用,并有明确指导教师管理和指导。对于中小学校开展和维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管理,在考核评价中加强相关内容设计和具体管理办法的制定;学校要制定完善本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监督考核等举措都将明确细化并严格执行。此外《意见》还对各区进行了相应的细化要求;在实施方式上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而综合活动学科没有
课标标准要求,而是从不同领域提出需要统一组织建立以小学为基础、初中为主要学习阶段、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模式“3+ X”,包括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在内共10个模块分别对应各学段核心素养课程,形成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统筹规划的管理机制(包括工作流程),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3d综合版
    亮点四:综合实践课与实践活动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学科课程互选
    其中,“校内活动”指学校开设校内各类教学辅导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课程。校外实践也将有“项目”可选。《意见》明确提出可以开展各类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可自主安排,也可委托校外组织机构实施;可开展多种形式学科课程互选,并可灵活制定方案和选择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自主安排。同时鼓励不同形式学校联合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内容;鼓励综合实践课进校园,促进校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校内综合实践课程还要求教师制定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办法以及相应具体要求;鼓励和支持对学生实施各学段、各类型校本研修。同时,强调综合实践学科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和校内校外形式形成并持续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内容;要积极组织课外学习和竞赛,并形成良好评价习惯。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校内组织指导课程实施工作”要求;学校将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发展计划中;要将各类社团定期开展展示、交流、竞赛等情况纳入综合实小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得挤占和降低校外教育支出。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情况作为学业成绩评定必修及学分绩点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与评优、奖学金等挂钩。北京市教委表示将结合学校特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与实施,大力推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进程。同时鼓励优秀团队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类比赛及科技研发获奖项目并得到有效实施,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队伍在开发校本培训系列教材时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支持与指导。“提高校外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是市教委提出上述指导性意见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还要求各单位要积极引导学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形成良好
    亮点五:探索综合实践课与学科教学有效衔接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学校要与相关学科教师加强合作交流,探索综合实践课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衔接。在教学中,要结合学校资源、特与优势等因素,鼓励开展跨学科
研究。通过学科内校内外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探索综合实践课与初中毕业年级知识衔接、小学一年级与初中衔接、高一年级与高中衔接以及大学课程衔接等各学段与学科教学衔接措施。在教学内容上,《意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年龄特点开设相应内容要求的学科课程。同时要注意学生作业和毕业考试内容安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不存在“脱节”问题,鼓励各学科开展合作。北京市教委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学科指导工作。各地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工作课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学科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指导。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作用,鼓励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校外教育资源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校外教育资源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优势和育人特,提升学生幸福指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及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同时也鼓励高校和社会团体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此外,学校要结合课程方案落实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量,在本校进行校本化指导与检查;结合教学计划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学科教师与学生开展交流培训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工作相关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开放办学
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社会领域科研和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提供支持与服务保障。学校可结合各自特点开发具有地域特和专业优势的课程资源,进行综合性研究创新和开发使用。在开展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研学
    亮点六:课程设置要有特让更多学生受益
    北京市教委在解读中提到,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走出去,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特长,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把教学内容与区域、校情结合起来,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探索。通过实践、探索、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改进学习方式,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特。对此,北京市教委表示“课程设置要结合区域实际和青少年发展需要,通过校本化开设创新创业特课程,提高课程育人能力。”例如,针对“双创”活动内容中的创意设计、创新创业设计与实施、资源整合等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课程模式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课程以小组合作、项目开发为基本形式;以团队建设为核心方法;以项目研究为主要形式;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要做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
化和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习体验最大化;促进学习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重点与难点结合;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安排项目与内容的管理与监控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课程实施、评估进行了明确界定。如对学生而言,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等方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实施效果?《意见》提出,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求:坚持育人为本、科学合理;坚持德、智、体融合,寓德育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科学评价,注重过程实效;改进完善科学体系;严格责任追究等原则和方法,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成长管理机制等多项措施。对各级各类学校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作用,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保障,同时加强管理与监督。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和教育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