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
1.简述贺绿汀的创作特、成就和影响。
答:(1)创作特
钢琴曲保持着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以其十分通俗、亲切的风格而受到众广泛的欢迎。
抗日歌曲结构严谨,音乐语言质朴流畅,手法冼练。
合唱曲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充满革命乐观主义。
独唱曲具有强烈悲愤的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表现了鲜明的革命倾向和完美的艺术技巧。
电影音乐注重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对人物的内心做深入细致的刻画,注重歌曲风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2)成就
①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带有清新质朴的民族风格和创意的钢琴织体。《闹新年》,带有
创造性的民族特。
②抗日歌曲:代表作品有《游击队歌》《上战场》《保家乡》等。
③合唱曲:进行曲性质的合唱曲《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
④独唱曲:代表作品有《嘉陵江上》。
⑤电影音乐:代表作品有《秋水伊人》《怨别离》《春天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
⑥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编译出版了英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撰写了一系列富于现实意义的评论,如《音乐的时代性》《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及我们对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从“学院派”、古典派、形式主义谈到目前救亡歌曲》等。
(3)影响
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提高抗战歌曲创作的关注,也对当时进步音乐界某些不利于音乐界团结的“左”的观点进行了及时的批评。
2.简述吕骥的创作特、成就及影响。
答:(1)创作特
吕骥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众性。在题材、形式、音调的构成上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民歌风格的作品,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八声部及四声部混合使用的5个乐章的大型合唱《凤凰涅》,是他对以戏剧性、叙事性为主导的一类音乐体裁,在曲调创作、结构形式、风格特点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2)成就
吕骥为后人留下了400余篇理论、学术文章,创作了近300首歌曲。代表作品有《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以及根据郭沫若长诗《凤凰涅盘》谱写的大合唱等歌曲。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创作了《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数十首众抗日救亡歌曲,是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3)影响
①在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一样,形成了中国旗帜鲜明的革命音乐的优良传统;
②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涉及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民族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
③在音乐教育方面,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初步建立了中西兼备、专业较全、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育学府,为中国特的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石。
④吕骥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用音乐发出时代的呼声,用音乐来教育人。
3.简述冼星海歌曲创作的特、成就和影响。
答:(1)创作特
①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上,坚持并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
②作品大多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③作品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④作品反映了众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并以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前途。
(2)成就
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其中有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一部交响诗(钢琴谱),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代表作品有:《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黄河之恋》以及《生产运动大合唱》和黄河大合唱》等。
(3)影响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他在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品性格,并对其人
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简单比较抗日战争前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和中国音乐创作的变化。
答:(1)在作品的主题方面,抗日战争后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这抗日战争一伟大的民族革命斗争,“为民族存亡而斗争”自然成为这阶段一切音乐创作的主题。
(2)在作品的形式方面,抗日战争后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开始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歌曲又大量涌现,各种民间音乐对新创作的形式(在音调上或乐曲结构上)明显地产生不同影响。
(3)在作品的体裁方面,抗日战争后占主导地位的是战斗性的众歌曲,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带钢琴伴奏的。其次,反映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悲痛,以及反映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抒情独唱曲,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歌舞、活报剧、说唱性的叙事歌曲,以及歌剧等体裁,也开始为人们所注意。
(4)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抗日战争后众歌曲的数量多得惊人,其内容大多数是正面概括当时的众斗争生活和人民众对这个神圣战争的坚强决心,反映当时广大革命众誓与敌伪坚决斗争。
第6章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中国音乐
1.简述江文也的音乐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1)40年代中叶后,江文也所写的天主教圣咏曲中曾有意用中国的民间音调,甚至引用中国民歌旋律来进行创作,是中国天主教音乐中独树一帜的创举。
(2)肯定了继承、发展传统对音乐创作的严肃意义,自我批判了早年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带给自己的消极后果。
(3)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有不可抹杀的贡献和成就。
2.对沦陷区敌伪当局积极扶持沦陷区电影事业及流行音乐,应如何正确评价?
答:敌伪当局积极扶持沦陷区电的影事业及流行音乐,其目的无非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比那些赤裸裸的反动政治宣传,起了更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众的恶劣影响。这也是敌伪统治者所以大力支持这些活动的主要原因。但是,它们在客观上也无法阻止一些人后来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先后转向革命道路的变化。
3.如何全面评价当时留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他们是否都是“亡国奴”和“汉奸”?
答:对于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应全面、辩证的评价:
3小时超长完整版音乐
(1)一方面,一些音乐家为日伪统治者工作。日伪统治者在沦陷区改建了一些原有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组织了一些音乐活动,大力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和电影,其目的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
的“”繁荣景象。这些活动,起了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众的恶劣影响。当时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主要为溥仪皇宫服务的伪满“宫内府乐队”。汪伪政权为了麻痹人民众的抗日情绪,将上海各公私营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公司”,并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科”,作为笼络电影歌星及吸引少数音乐家为敌伪在沦陷区大肆推广娱乐性电影音乐活动的领导机构。他们先后拍摄了很多故事片和音乐歌舞片。特别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这个阶段,以上海的电影歌舞界为中心所掀起的“不思亡国恨、沉醉于个人享乐”的浊浪,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
(2)另一方面,一些进步音乐家在沦陷区仍坚持进步的音乐活动。1935年在哈尔滨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哈尔滨口琴社”。该社在1935年底和1936年1月先后举办了两次带有爱国宣传的音乐演出,第一次公开演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乐曲《战场月》;第二次演出了以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作品的改编曲音乐会,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个别音乐家也曾创作过一些隐含抗日要求的作品,如张霄虎在1940年所创作的歌剧《木兰从军》和1945年春创作的交响诗《苏武》,均以借古
喻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在敌伪的“国立音乐院”内以李德伦、瞿希贤等为主的进步学生,向敌伪势力开展了一些斗争,以及沈湘等曾公开抵制敌伪音乐院企图组织为日寇侵略军捐献飞机的音乐会,而被校方无理开除等等。
因此,评价在在沦陷区工作的音乐家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有些成为为日伪统治者工作的“汉奸”“亡国奴”,然而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沦陷期间,以音符为杆,用音乐号召战士反对日本侵略者,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鼓舞人民大众的坚强斗争意识。
4.简述国统区音乐生活的主要特点。
答:(1)“孤岛”时期上海只有少数音乐家坚持进行“孤岛”音乐活动,少数音乐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