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The Kid》一部反应现实的故事
( ) 1921年,世界著名的电影大师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长达五十多分钟的无声电影《The Kid》,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得到了非常大的凡响,同时也为卓别林带来很高的声誉,这部电影依旧延续了卓别林一贯的喜剧风格,而在喜剧之下突出的是关注孩子和女性的主题。在观众开怀大笑的那一刻,也有着深深的感动。电影业更好的折射出社会的残酷的现实和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丑恶,同时也表达出卓別林对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同情。
在一丝带有悲凉的音乐声中电影缓缓的拉开了帷幕,首先荧幕出现的一行字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这是一个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使其成为母亲的人。”接着,福利医院像监狱一般的大门缓缓打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面沉重的抱着自己的孩子,在医护人员轻视的眼神之下走了出来,走出了医院,她环顾四周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应该往何处走?手中的孩子就像耶稣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而自己的前方一片荆棘。这——是一个未婚妈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人们思想中对社会的伦理道德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未婚先孕还诞下一子,無論是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還是來自自己心裡的壓力,都可以把一個女性逼上絕路。所以她伤心、恐惧、甚至绝望,此刻走出医院的她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电影简单的介绍了孩子的父亲,一个年轻英俊的画家,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贫穷,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前途,更也许是他从未把女子当做生命的伴侣而只是逢场作戏,不论如何他抛弃了她,她只是他生命的過客,当他把她的照片扔进火炉的一刹那,他与她之间便没有了任何联系,他把她彻底的从自己的生活中清除。
一个可怜的,走投无路的母亲,带着忐忑和不舍的心把孩子放在了一户富裕人家的车子里,她知道,即使自己不能够养活孩子,至少希望孩子可以过上好日子,可是阴差阳错,两个盗贼偷走了车子,从此在女人的世界里孩子下落不明……
剧情继续向下发展,盗贼发现了孩子,然后把孩子扔在了贫民窟的垃圾堆里。这时荧幕上缓缓而来一位“绅士”,头戴礼帽,穿着打扮看似非常的高贵,迈着八字步,手中拄着象征身份的拐杖,這就是卓別林。可是当卓别林渐渐的清晰的出现在鏡时,观众哑然失笑。除了外套似乎有点完整之外,有着几个洞的手套、破烂的马甲、还有不合身的裤子,掏出的烟盒是旧的,里面三三两两的躺着几根烟头,这让我不禁想到中国的孔乙己,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鲜明的对比,绝妙的讽刺。
一个单身汉,一个婴儿,这样相遇了,卓别林好心的抱起了孩子,这一抱生命在此交集,于是再也无法放下了。在几次想把孩子丢掉都无果之后,卓别林决定领养这个孩子,而孩子身份的唯一证明,就是一张“请善待这个孩子”的一张纸条,這是一個母親對卓別林的哀求,卓別林輕輕的撫摸這個孩子,并为这个孩子取名“约翰”。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孩子也五岁了,杰基·库根所饰演的小约翰古怪精灵,俨然一个小大人。无论在生活的哪个方面,小约翰都十分的懂事。而他们的谋生手段则是,“儿子打碎玻璃,父亲去修玻璃。”从电影里看,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十分的优越,黑暗的房子,桌子上不知道有多少污垢,但是他们相处的非常愉快,不是父子却勝似父子,他们的爱已经超越了血缘关系所带来的牵绊。
谁能想到事实变迁竟然是如此的大,五年来孩子的母亲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演员,拥有无数的拥戴者和崇拜者,可谓是事业有成。回想开始那无助和绝望的眼神,短短的五年之间她成熟了,不再是当年无助的女子了。现在的她拥有豪宅、金钱,可是每当一切安静的时候她眼神中都流露出深深的悲哀,因为她不能够原谅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够不想念如今已经五岁的孩子。孩子到底在何处,是生是死,他好不好?她不知道,唯一能够安撫自己心情的就是到有孩子的地方,为那些孩子送去玩具、食物还有生活用品。当她抱着别人的孩子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思念、罪恶和苦楚,她曾经也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她曾经抛弃了自己的孩子。电影的巧合,她坐在的小约翰的家门口,小约翰出门看见了自己的母亲(虽然
都不知道),这是他们第一次的相遇。
剧情接着发展,小约翰生病了,需要的是特殊的照顾(就是送到孤兒院)。医生知道了小约翰是领养来的,也拿走能够证明孩子身份的那张纸条。接着医生通知了孤儿院,要求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当西装革履并且傲慢的孤儿院院长来到卓别林的家要带走小约翰时,電影情節發展到了高潮。小约翰哭着央求着不肯走,而一向胆小的卓别林此刻不再畏缩,和体格比自己壮的警察厮打起来,此刻,父子之情让他们知道,他们彼此是生命的一部份,无论是谁都无法将他们分开。最终卓别林甩掉警察跳上了开往孤儿院的车,把小约翰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来看小约翰的母親终于在医生口中知道了原来小约翰就是自己的孩子,可是如今和卓别林在一起不知道去了哪里?悲喜交加的她一边为能够到自己的孩子而高兴,一边
又为孩子失踪而担忧,此刻的她作为一个母亲已经不能够在此承受失去孩子的打击了。她在报纸上打出广告,能够知道孩子的下落则可以收到1000美金的酬谢。
逃走的卓别林和小约翰住在私人旅馆中,旅馆的老板在報紙上看到這則啟事,於是老闆在他们熟睡的时候把小约翰抱到了警察局领赏,吓坏的小约翰拼命的挣扎,在警察局伤心的哭着,当自己的母亲匆匆来到警局看到小约翰时,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她紧紧的拥抱着亲吻着小约翰,就连一直凶神恶煞的警察此刻也安静的看着母子的团聚而暗暗的擦着自己的眼泪。當卓别林一觉醒来发现小约翰不见了,他发疯似的拿着小约翰的帽子四处寻小约翰的下落。即使知道回家可能是最危险的,但是他依旧回了家,在自己家的门口,卓别林此刻已经身心俱疲,终于倒在了门口睡着了。
电影到最后是卓别林的梦境,也是电影主题的升华,在梦境中卓别林看到了穿着天使衣服的小约翰,而令卓别林诧异的是所有人都是天使,即使是小狗也穿着天使的衣服,而成为天使的途径则是“shopping”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真实写照,只要有钱都可以上天堂,这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此外,我想到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爲了修建教堂而通过向人民賣过赎罪券的方式来集资,人民认为只要购买了赎罪券、当钱币落入箱子,发出“叮当”响声时自己死去的灵魂就可以上天堂,而不用受地狱的折磨,自己的原罪也可以被洗刷。带着有罪的身子来到这个世界,而带着干净的灵魂进入美好的天堂。然而天堂也不是完美的,也会有厌恶、嫉妒、仇恨等一系列的罪恶的产生,最终卓别林在警察的叫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梦境,与小约翰在自己母亲的家中重逢。
故事在大团圆的气氛中落下帷幕,而自己早已经泪流满面。卓别林和杰基·库根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爱。对于小约翰来说他是不幸的,因为很小就被无奈的母亲所抛弃,从而失去了母親的爱护。小约翰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的是卓别林这样一位好父亲,即使自己不吃不穿也要给小约翰最好的。整部电影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小约翰的亲生母亲也是幸福的,她到了自己的孩子,而且小约翰还是如此的懂事,可爱,他并没有因为没有母亲的爱护而变得人格不完善,显然小约翰充满了阳光、童真。每个人看到他都会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喜爱之情。
电影里还有一些角,例如脾气暴躁的警察、鬼头鬼脑强盗、傲慢的孤儿院院长、贪婪的旅店老板……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卓别林和小约翰的生活充满的艰辛,也使他们分分离离、离离合合,这些人往往比生活在下层处于贫苦的人民稍微要富裕一些,也更加有低位。但是他们没有丝毫的同情心,態度上是蔑视,行為上是压迫。尤其是警察和孤儿院院长,面对赫赫有名的大明星,点头哈腰恭敬萬分,而面对衣着破旧的卓别林则凶神恶煞,颐指气使。他们都是社会的“变龙”,身上充满了金钱的铜臭味儿,我想这也是卓别林通过电影想讽刺社会的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十分严重,贫富差距的后果则是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电影中不止一个镜表现出此主题。脏兮兮的贫民窟生活条件差,生活水平也很低。卓别林和小约翰的家没有像样的餐具,只有一个床,连被单也是破了几个洞,脏兮兮板凳也被胖胖的孤儿院院长坐散架了……旅馆,是一个不大的房子,但是至少有十几张
床,男的一排,女的一排。就连小约翰这样一个五岁的孩子不给钱,想住在旅馆是绝对不行的……这样
一个混杂的旅馆却住满了人,所表现的问题观众一看便得知。
一部《The Kid》不得不为卓别林叫好,可谓是世界经典电影中的经典。
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淺見,寫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