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大宗师》(三--四)
庄子内篇《大宗师(三--四)
庄子内篇《大宗师(三)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①:“子之年长矣,而若孺子②,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③!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④,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⑤!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⑥,参日而后能外天下⑦;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⑧;朝彻,而后能见独⑨;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⑩,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11),无
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12)。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13)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4)。”
【注释】
①南伯子葵、女偊(yǔ):均为人名。
②孺子:幼儿,孩童。③恶(wū):不可以。
④卜梁倚:人名:才:指才能;才干。 ⑤庶几:也许、大概。
⑥守:坚持而不容懈怠。
⑦参:三。外:本义为外部,与“内”相对。可引申忘怀;超脱;抛弃等义。
⑧朝:指朝阳。彻:指明彻。朝彻:指早晨初升时的太阳是清新明彻的。喻指物我皆忘大彻
大悟。
⑨见独:得到独立而无所依待的“道”。见:本义为眼睛看见。古字为“现”。有“显现;实现”之意。因道“可得而不可见”。故应为“实现”义。独:这里实际指的“道”。庄子认为“道”不受任何事物影响,也不对任何事物有所依待。
⑩杀:灭除,含有摒弃、忘却之意。“杀生者”指忘却生存的人。与下句“生生者”相对。“生生者”指眷恋人世的人。
(11)将:送。
(12) 撄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撄yīng:扰乱;纠缠
(13)独:<代>孰,谁。恶:〈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
(14)“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wū)讴(ōu)”、“玄冥”、“参寥”、“疑始”等,均为假托的寓言人物之名。这些人名明显含有某些特殊的寓意。曾有人就这些人名的
用字作过推敲,大体是,“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背诵,“瞻明”指目视明晰,“聂许”指附耳私语,“需役”指勤行不怠,“於讴”指吟咏领会,“玄冥”指深远虚寂,“参寥”指高旷寥远,“疑始”指迷茫而无所本。这只能作为理解本文的参考。
【译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
女偊回答:“我闻'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到吗?”
女偊回答说:“!你不能学到!你不是学习'道’的人。有个叫卜梁倚的人有圣人的才干却没有圣人的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没有圣人的才干。我想用圣人之道来教导他,也许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不然,把圣人之道告诉具有圣人才干的人,仍然是不容易的事。我还是一直坚持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坚持告诉他,七天之后能遗忘外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坚持告诉他,九天之后便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了;既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了,而后就能做到大彻大悟了;既已大彻大悟,而后就得道了;既已得道,而后便失去古今
的时限。失去古今的时限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究竟是从谁哪里听说这圣人之道的?”
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那里听到的。”
【赏析】
第三部分,是通过描述女偊向卜梁倚授道过程,说明了得“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对“道”的标志性的特征进行了描述。“道”的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遗忘天下,遗忘外物,置生死于度外,做到大彻大悟,失去古今的时限,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完全处于无为的境界。这即是女偊向卜梁倚授道过程中,卜梁倚在每一个阶段中思想境界的变化,实际也是庄子对学道之人,在每一个阶段中,思想境界的变化应达到的标准,只不过是通过女偊向卜梁倚授道形式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性。
最后一节,一是说明了道的起源。女偊将道的来源从“副墨之子”起,最终追溯到“疑始”。“疑始”顾名思义,其寓意是自始再听谁说的就不清楚了。本篇第二部分讲过,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它代表宇宙初生那个极点。“道”还在太极之上。接着还说“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即是说天地产生之前道就已存在。所以,太极之上和天地产生之前是谁讲的,谁能说得清?但是,那个时候“道”已经存在,并且是一代代传了下来。二是说,学道从混沌开始。女偊说,闻“道”开始是从“副墨之子”那里听到的。“副墨之子”若把它的寓意理解为是“墨研磨后的墨水”的话,那就是黑洞洞的混沌世界。女偊就在这里开始闻到“道”的。这同“人生识字糊涂始”是一个道理。由此开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得道。
庄子内篇《大宗师(四)
【原文4—1】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①:“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②,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③,遂相与为友。
【注释】
①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寓言故事中假托虚构的人名。
②尻(kāo):尾椎,指臀部。
③莫逆于心:。莫逆之交的意思。
【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相互告知说:“谁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屁股,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没有反对彼此完全心同意合,于是相互成为朋友。
【赏析】
庄子在这里是用人的“出生、生存、死亡”三个阶段,将“道”加以形象化。四个人在一块相互告知,且没有反对彼此完全心同意合的这句话,其中“无、生、死”相对应,而“无”从文意上讲是表示“出生”。其寓意是指“道”。对于人的生命的形成,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至乐》一篇中说的更清楚:“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变形而有生”。这是说,人原本无生命、无形体、无气息,在有无变化之间才形成有气、有形、有生之人。这都是通过人的生命形成来说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道理。所以,这里他们把“无”作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其寓意是把“道”作为根本。其中“首、脊、尻”相对应,这是将人的“出生、生存、死亡”三个阶段,用人的整体形象地说明人的生死存亡浑为一体,即视生死为一的道理。他们并把这句话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得道和交友的标准。
【原文4—2】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④。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⑤!曲偻发背⑥,上有五管⑦,颐隐于齐⑧,肩高于顶,句赘指天⑨。”阴阳之气有沴⑩,其心闲而无事,跰鲜 而鑑于井(11),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12)?”曰:“亡(13),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14),予因以求时夜(15);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16)。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17)!且夫得者(18),时也(19),失者,顺也(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21),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注释】
④问:拜访、问候。
⑤拘拘:曲屈不伸的样子。意为奇形怪状的样子。
⑥偻lóu:脊背弯曲义。发:举;起;高耸貌。
⑦五管:五脏。该句是说他的肚子竟在脑袋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