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变形记》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来把握小说的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理解《促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世”黑暗现实
的创作构思。认识《变形记》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3秒后变身成野兽教学重难点
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
2、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体会《变形记》的象征意义以及主题。
3、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部分  自读研讨
教学要点 合作探究学习《变形记》;落实文学习任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加缪等人的宜传,在欧美很快形成一股“卡夫卡热”,如今,“卡夫卡热”仍在持续,扩大,卡夫卡和他为数不多的作品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专著,专论数以万计,在大学课堂里,卡夫卡也是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试揭开卡夫卡小说中的谜团,一起走近这位大师。
(设计意图:由介绍卡夫卡的影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
二、检查预习,掌握相关常识
1.学生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卡夫卡(1883一1924),奥地利小说家,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主要作品有小说《变形记》《审判》《城堡》等。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
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卡夫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写出人的“变异”,深化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揭露了社会现实。
3检查重点字词。
隆(lóng)起  挪(nuó)动    脊(jǐ)梁      倦怠(dài)      窘(jiǒng)迫
无辜(gū)    耽(dān)搁    下颚(è)    窥(kuī)
(设计意图:总结掌握相关文学知识、重点字词,课上检查,督促学生认真掌握。)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读课文,理清思路。
2指名概括内容大意。(可让两名学生概括大意,教师明确补充即可)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为甲壳虫后的心理活动及艰难起床、开门的过程和众人看到格里高尔后的反应。
3变为甲壳虫后众人的反应:
众人
变为甲壳虫众人的反应
格里高尔
惶恐、回忆
公司协理
惊骇、逃走
父亲
恼怒,驱赶
母亲
惊骇
妹妹
关心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是鉴赏小说的基础。这一环节设计表格,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心情或态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四、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2.师生讨论明确。
(设计意图:在赏析情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讨论本文的线索,为学生归纳小说主题莫定基础。)
、归纳总结,明确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设计意图:主题思想是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把握小说主题,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六、分组探讨,鉴赏艺术特
(一)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1.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2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3.这篇课文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4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二)品析赏鉴,赏析心理
(1)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描写格里高尔心理的句子。
(2)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2这篇课文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想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3.这篇课文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4这篇课文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5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师生归纳明确
1这篇课文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成甲壳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课文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
3这篇课文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壳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课文用内心独白、回忆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5.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艰辛的职业”,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甲壳虫,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一样,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
(设计意图:运用心理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设计问题,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明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荒诞”的特。
、拓展延伸
(一)教师补充介绍《变形记》其他两部分的内容。
《变形记》内容概要
《变形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惊慌而又忧郁。他的父
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养成了甲壳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母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越来越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终于,妹妹提出把哥哥赶走。格里高尔又痛又饿,陷入绝境,最后死去。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二)思维拓展
1.《变形记》(节选)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2.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拓展一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本文独特的叙述语调,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拓展二是让学生在马克思这句话的指引下认识当时社会,理解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对比阅读
《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治。而反映“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不只有《变形记》,试较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有何异同?
明确:同:《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已隐约触及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关系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而卡夫卡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异:1.“变虫”的结果不同,《促织》中的儿子变成虫子之后,改变了家人悲刷的命运,而本文中的儿子变成虫子之后,则是家庭悲剧的开始。前者的变虫是一种幸运,后者的变虫是一种不幸。
2“变虫”的意味不同,《促织》的人变虫,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生存空间的挤压,变虫只是个人在畸形的社会挤压下,幻想生存空间的“精神胜利”《变形记》的人变虫,意味着社会工
作引发个人对人的生活意义的反思,变虫是机成性的工作劳动中,对人生意义的“自我反思”。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认识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八、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作品,《卡夫卡口述》《卡夫卡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