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这不是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  而是 朝向废墟的诗意空间论文+ 巴舍拉《空间诗学》读书会
空间的诗学
作者: [法]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副标题: 法国思想家译丛
ISBN: 9787532746170
页数: 263
定价: 27.0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丛书: 法国思想家译丛
简介 · · · · · ·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舍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做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诺伯休兹 (Norberg-Schulz),一位重要的建筑现象学学者,就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舍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 (展开全部)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舍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做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诺伯休兹 (Norberg-Schulz),一位重要的建筑现象学学者,就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舍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
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
,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里建构出具有存在意义的栖居空间诗学.其空间诗学改变了着重关注物质空间的传统,转而关注"内部精神空间",属于索亚所谓的"第二空间认识论".巴什拉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学出发,充分发挥其"物质与诗意统一的想象观",在对家宅、抽屉、箱子、柜子、鸟巢、贝壳、角落、缩影和圆等意象的诗意观照之中建构出"栖居的诗学"观:空间并非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载物体容器,更是人类意识的幸福栖居之所.
作者简介 · · · · · ·
  巴什拉(1884-1962)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科学哲学家,在这两个领域多有建树。
目录 ······
引言
第一章 家宅。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朝向
第二章 家宅和宇宙
第三章 抽屈。箱子和柜子
第四章 鸟巢
第五章 贝壳
· · · · · · (更多)
引言
第一章 家宅。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朝向
第二章 家宅和宇宙
第三章 抽屈。箱子和柜子
第四章 鸟巢
第五章 贝壳
第六章 角落
第七章 缩影
第八章 内心空间的广阔性
第九章 外与内的辩证法
第十章 圆的形象学
1
朝向废墟的诗意空间:从空间诗学到废墟空间
摘要
《空间诗学》是法国哲学家巴舍拉晚期宣称其现象学转向的美学著作,内容
延续其过往面对时物质意象,所产生的梦想,想像力活动之研究,但在现象学方
法的操作中,更进一步创建出一门诗意哲学/阅读现象学.事实上,当代哲学在
20世纪初发生语言学的转向,以及后半期更有所谓「空间的转向」后,语言存
有与语言空间的问题便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本论文旨趣乃是透过巴舍拉在《空
间诗学》中对诗歌作品的现象学研究,以其所提出的「诗意哲学」所开启之「幸
福空间」研究为基础,尝试进一步指出《空间诗学》中存在一种比「幸福空间」
更为原初,先验的「废墟空间」,它以一种「氛围」的变换,表现它在诗意语言
空间的创造性能量.
「诗意哲学」指出,在读者积极投入的阅读活动中,藉由想像力与文学意象
的相互作用,达成意义之创造与生产,其中阅读主体与意象客体各别获得了提升,
读者成为幸福的存有者,而意象获得清新感,更持续激发主体的想像活动,构成
一动态关系,进而开启诗意空间.「诗意空间」则是在巴舍拉的诗意哲学中,幸
福的存有者栖居的语言空间.这种空间是透过想像活动开启,并藉由场所分析来
指出空间所具之人文价值.然而,在巴舍拉以「家屋」作为幸福空间典范的研究
中,却自行逾越其对幸福空间
研究的限定,采用地窖,茅屋等隐含敌意的废墟空
间作为幸福空间意象的一员,这让幸福空间与废墟空间产生一种同源异形的关系,
甚至废墟空间更有其原初先验性质.循此线往废墟空间意象探寻时,废墟展现出
一种超越既有的物质性,空间性,氛围特性,而扮演一种生存的意志与冒险革新
的「朝向」欲求时,「废墟的」成为一种诗意作用,场所精神与创造力的表现.
关键字:巴舍拉(Bachelard),诗意哲学(philosophy of poetry),诗意空间(poetic
space),想像力(imagination),意象(image),废墟(ruin),形容词(adjective)
2
一,诗意哲学,或阅读现象学
Ⅰ,从何谓诗学到诗学何为
诗意味著决定改变语言的功能1
「读诗」不等於「阅读诗」,如同「话语」不等於「论述」.这是一种与诗遭
逢的二律悖反:我读诗,也不读诗.因为我能读诗,但不会读诗,或者恰恰相反.
我想读诗,却显得无力.究竟该怎麼读诗 诗人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 1871 -
1945)2定义「诗意味著决定改变语言的功能」,为上述二律悖反重新拉出一条思
考「诗」的轴线:读诗意味著对於语言之重新思考.
在我所提出的最一般性(可以说是幼稚)的问题是:「如何读诗 」这看似
一道关於阅读的课题,然而循著此线发展下去,往往招致颀折.当我们将「阅读」
视为一种认识论方法时,只会离诗越来越远.因为读诗要的并非「阅读」(reading),
而需要「读」(speaking),诗意的感召力量,是在韵律声响的回荡中展现.中文
的「读」字显然同时涵括了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尽管它不比英文以reading,
speaking,listening(or hearing)那样清楚区分,但对於「读诗」之心神意蕴的表
现却是出的多.笔者这里并不打算对听,说,读等英文字进行词源的考究,这
边提来,仅是为了强调读诗所读,并非为了达到理解一途,或是冀求诗意之感动,
而是尝试去读出一种「心境」,当此心境化入我们自身,改变我们生命状态,「读
诗」之「诗学」才获得其美学/存有学的位阶.如同「话语」(saying or speaking)
表现出一种生命状态之连结,而非「论述」(discours; discourse)3仍对逻辑与清
晰性坚持某种程度的要求.4因此-回到瓦莱里留下的线索-诗除了改变语言功
1 〔法〕瓦莱里著,段映红译,《文艺杂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页336.
2 本论文对於人名原文附加之原则为:凡第一次出现之人名,笔者会附加上一般惯用之原文全名,
之后省略.
3 本论文对外文附加之排序原则为:原文优先(如法文或是德文),然后是英文(通常是原文之
英译).对於原文附注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对於某些较为重要之概念,提供原文之参考以避
免翻译造成之失准.第二层的意义,也就是为何笔者会附加上英文翻译的部份,
这涉及笔者对文
本自身对法文与德文阅读,翻译能力不足的问题.以《空间诗学》一书为例,笔者主要是采用中
译本与英译本对照之阅读,然而在此种阅读中,却也偶然会发现中译与英译本翻译上的差异,致
使笔者有时会对译文难以选择.事实上,不论是中译本或是英译本,皆是法文原典之翻译,但是
笔者目前尚无足够的法文能力直接进行原典之阅读,翻译,斟酌之下,笔者认为,与其再对已经
是翻译的英译本进行二度翻译,似乎直接选择中译本之翻译,较能避免一译再译可能产生对原典
之远离.因此对《空间诗学》之引文,笔者主要采用中译本之翻译,然后以英译本作参照,将重
要概念之英文翻译,或者中英译文中的些许出入另外附加上去.本论文对於这种笔者尚无能力阅
读与翻译原典(不论是法文还是德文),都采用以中译本为主,英译本作为参照与附加用途的作
法.
4 尽管这两个字词之中译主要是源於法文"discours",但两种中文词意上的差别,恰好用来说明
心境的不同.
3
能,更重要的是「决定」改变,当我们开始读诗,也就意味著我们要参与这种「决
定」;决定重新思考语言,也就是重新选择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世界上的存有者
重新建立关系.
在这种观点下,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引用了许多法国诗人
-特别是象徵主义-的诗句,以人之栖居活动为前提,谈论如何在与诗意象的遭
逢中触发一种创造性想像活动,去开启一种崭新的栖居「空间」.5诗学不再是亚
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BC - 322 BC)那种透过对於诗歌内容,结构,源起等,
所界定为一种净化情感之悲剧研究;诗学所为只是一种对语言的革新-进而对存
有自身的革新.换言之,巴舍拉诗学首先并非是对於诗歌组构,性质之研究,毋
宁说是延续了海德格诗学对於朝向/开启存有(Being)-一种存有之「革新」-
的研究,他称作「诗意哲学」(philosophy of poetry),「想像力形上学」或是「意
象/想像力现象学」等,一方面标榜出诗学之存有学位阶,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其
以现象学作为方法论之基础.那麼,这种诗学对语言,对存有自身的革新,该如
何可能呢 巴舍拉首先这样提示我们:
如果有所谓诗意哲学,这门哲学的诞生与再生,必然得透过一寓意胜出的诗
句,并紧紧依附著一个戞然独造的意象(isolated image),说的更确切些,
即心醉神驰(extase; ecstasy)於此意象的清新感(nouveauté; newness).6
这里指示了两个构成诗意哲学的基本课题:1)主体活动-阅读-之课题;以及,
2)此种活动中的对象-诗意象-之课题.在阅读中,往往藉由想像力建立起主客
关系,然而对巴舍拉来说,这种关系并非只是为了获取一种「知识」内容,毋宁
说是一种奠基於「体验」的「认
识」关系,它旨在达成一种意义之创造与生产活
动.笔者接下来便从「阅读活动」与「意象」两个课题的探讨出发.
Ⅱ,阅读行动:沈溺与夸大
所谓「阅读」(reading)为何 阅读通常被视为一种「想像力活动」,不仅是
一种连结读者与文本之活动,也涉及到读者与作者相互关系之建立,而在阅读中
获致不同深度的理解与感受,则取决於读者的背景,程度等差异.然而这种对阅
读的理解,往往缺少对想像力之本质,运作方式,指向目的等深入的探讨.对巴
5 这显然受到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影响,他强调人与语言
存在一种「栖居」(dwelling)关系,并藉由诗人荷德林(Friedrich H lderlin, 1770-1843),里尔
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特拉克(Georg Trakl, 1887-1914)等人的诗作,阐述了凡人
(mortal)在世界上的栖居状态,人或诗人如何「诗意地」栖居.
6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trans. by Maria Jolas, Boston : Beacon Press,1994, p. 17;中
译本见:加斯东.巴舍拉著,《空间诗学》,龚卓军,王静慧译,台北市:张老师,2003,页35.
4
舍拉而言,阅读作为其诗意哲学,想像力形上学的起点7,首先便是要摆脱一种
结构意义上的理解,或是文情感性共鸣(résonance; resonance)的层次,而朝向
一种诗意「回荡」(retentissement; repercussion)所引发的特殊体验.那麼,这种
阅读该会是如何呢
在第一次阅读时,我们还处於过於被动的状态……读者仍然有一点孩童的意
味,这个小孩还在阅读的怀抱当中享受.……在第一次阅读所带来的梗概轮
廓之后,接下来才是阅读的工作(creative work of reading).那时候,我们
必须要知道,作者所面对的课题是什麼.然后是第二次阅读,然后是第三次
阅读……8
在对作品反覆的阅读与重读之中,读者把握住一种现象学(phenomenology)
的态度,逐渐从「被动接受」过渡到「主动获取」进而开始积极地建构另一个世
界-甚至认为自己参与了作者的创作.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要滴水不漏地符应
与复活一个作品里头的创意与组构才能,而是展现出一份纯属阅读,纯属读者在
discourse独自耽读的时刻中,才活跃起来的傲气.它让我们有别於文学评论家那种高高在
上的姿态-我们只是耽溺於让我们感到幸福的阅读方式,这种幸福促使我们不断
地阅读与重读我们所喜爱,挂念不已(concernent; concern)的章节,从中开展出
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从已经建构好的世界,移向一个梦境世界,我们已经离
开了小说(fiction),走进诗歌里.」9这个崭新的世界是诗歌的世界,它被围绕
在梦的迷醉氛围之中.读出-甚至可以说还原出-一种幻象,正是想像力活动的
表现-巴舍拉称作「日梦」(daydream)状态,它将我们引向通往另一个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