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
新文科背景下賴与f彡鮮科黼:日彳儒求、賴重点和核心价值
■ 张阿利王路
【内容摘要】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时代命题,学科内外部构型的双向驱动要能切实回应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学科建设重点应落实在“四新”背景下的知识结构更新与学科体系创新等方面,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学科融合、“互联网+教 育”、差异化与质量化人才培养等探索与实践,凸显出学科在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播方面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学科构型;建设重点;教育功能;文化传播
作为艺术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有着自身 的学理性和艺术特性,兼具学术性与审美性,同时作为最具 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还有着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输出 与交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兼具审美教育功能与文化建 设责任。未来戏剧与影视学科知识创新和高水平学术研究 将进一步对标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服务需求,各学科间的交 叉融合与学科内部构型还会不断经历磨合与调整,教育教学 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将与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不断适配,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学科核心价值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一、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时代需求
“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以及“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就戏剧与影视学而言,服务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在国际交流中 提升中国话语权力,解决人们在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重大 理论和实践问题等相关命题所指向的是:如何在学科建设中 同步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的戏剧影视理 论,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贯穿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能够指导本土化艺术创作实践,充分展现具有中国艺术审美旨 趣的艺术成果等学科发展难题。具体来说,文科中国化背景 下的戏剧影视学科发展涉及到的是关于戏剧影视理论中国 化、戏剧影视创作中国化、戏剧影视审美中国化和戏剧影视 教育中国化的问题,有着新的学术使命、教育功能和文化 责任。
戏剧影视学科中国化问题,亦是和民族艺术理论与实践 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联系在一起的。戏剧影视学科的形成与 发展经历了“从第一阶段以苏联为师、以领域和工种为依据 办学,到第二阶段以欧美为师,学习西方的戏剧与影视理念 和模式,再到21世纪以来,整合了专业的教学资源,积极丰 富学科内涵,开始探索中国特即具有本土特点的学科发展 模式和体系,全面推进自身的发展”_2。可以说,戏剧影视理 论体系中的不少概念都来自西方,对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 系的依赖性较强。然而,与世界“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相比,我们还要积极建构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的主体地位。在中 国与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中,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的主体性 建构由于社会形态的差异,一定具有基于自身历史、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之上的独特系统。3
其实一直以来缠绕在中国戏剧影视艺术话语中的民族 性与国际性争论、构建民族艺术理论的呼声从未间断过,主要体现在如何对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从而形成民 族艺术观念、总结出民族艺术理论等诸多问题上。比如近两 年,在构建中国学术体系背景下,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 研究的兴起,内容多有涉及文化艺术传统对中国电影理论建 构的积极影响和实践的可能性。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先后发 表了关于中国电影学派价值与主体建构、国家电影品牌、中国电影的时代建构与地缘谱系的文化阐释、中国形象、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等内容的论文。这些有益的经验,会构成未 来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 中,积极将中国哲学、中国艺术学、中国文学等学科的深层次 文化内涵融人到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努力在跨学科建设中 提升和凝练中国戏剧影视学科的话语逻辑和知识体系。
戏剧与影视学科中国化还要注重培养目标和方法是否 能服务于未来中国发展需要的问题。学科发展初级阶段以 工种行当进行人才培养,短时间满足了文化建设与行业需 求;改革开放吸收借鉴西方学术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等经 验,推动了学科现代化进程;艺术学升门后,直面中国社会 经济发展现实,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在国际语境中传播中国文化等现实需求。戏剧与影视学科 发展始终同步契合国家建设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 语境中不断调试观念、体系和方法。新形势下要构建中国 学术话语体系,就要培养出能够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积极探 索中国模式和中国路子、在艺术理论研究中体现中国本土 理论思想、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采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法、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在艺术审美 中形成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的新时代高质量创新性艺术理 论人才和实践人才a
二、戏剧与影视学科当下的建设重点
(一)技术驱动下的知识更新与学科构型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等)、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区块链、新通信技术(5G)为突破口的 新科技革命,面对全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现象,学术研究领
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164
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
传媒教育
戏剧与影视学科构型可划分为内外两个组成部分。在
内部构型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由原来三个学科整合之后的 一级学科,它不是简单叠加的关系,而是应该融合生成一个 新的学科;第二层是在第一层融合生成的新学科基础之上, 与其它部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被置于艺术理论总体 性知识框架中而构成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学科外部构型是 一种建立在艺术学门类之外与其它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学 科关系,在“四新”建设下整合为同新文科以及同新工科、新 农科、新医科的两个类别,为戏剧与影视学留下足够广阔的 学科成长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 下的学科融合,一定是相互促进和成长的,因此无论在内部 构型还是外部构型的关系中,戏剧与影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 间的关系都是双向驱动的。
(二)需求导向下的学科融合与课程体系创新
一方面,技术驱动下的知识更新与认知迭代,越发需要学 科间的交叉融合来不断适配社会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全球范 围内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又需要大批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 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因此,坚持需求导向是未♦•学科发展和 专业设置的前提条件。结合戏剧与影视学科丨h 可以搭建
的特性之一作为学科门类,既要跳出艺术门类之外,积极
汲取自然学科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技术、媒介技术等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培养能在新科技革命
背景下的艺术创作 和理论研究人才,指导前沿艺术创作实践,还要注重在受到 新技术和新艺术形式影响下,产生出与之相应的新的审美心 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经典电影时期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在 确认着电影和现实之间紧密相连的映射关系,然而在虚拟影 像出现之后,关于电影本质的探讨遭到巨大挑战,有关电影 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合成电影、未来 电影、VR 电影、互动电影的概念层出不穷,这不仅是电影艺 术创作和审美方式的改变,也是在社会文化内容、人类精神 状态层面对技术推动艺术发展所表现出的一种回应。未来 新技术或许会促成新艺术类型的生成,新文科下的戏剧与影 视学科也势必会与其它学科产生更切实的深度关联,从而形 成多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结合以上论述.笔者尝试简单勾勒出戏剧与影视学的学域的不断转向会促使学科内部构型的不断调整,学科间的分
化、交叉与融合会始终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正在推进的 “四新”学科建设,就是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切实回 应,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新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深刻的全方位变革,已经而且还 将继续对人类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深刻的 影响,对于艺术学科而言,新技术不仅带来艺术创作实践上 的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从而推动知识内容更新与思维范 式改变,还以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在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开拓新 的研究命题。作为受技术发展最直接影响的戏剧与影视学 科,更面临着在学科建设中的知识学特性、研究范式的确认. 完成建立自身学理依据与知识体系的现实任务从知识学 角度而言,戏剧与影视学科需要处理在同门类下和其它部门 艺术
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处理作为部门艺术学科在新文科 中与其它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以及处理作为艺术学 科同工、农、理科之间的知识关系,从而明确戏剧与影视学科 的内部与外部构型。
艺术学升门后,将原来包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 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和舞蹈学的 八个二级学科,整合为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 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科从文学门类 中分化而独立,但部门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强,其中戏剧 与影视学科整合的部门艺术最多,包括戏剧戏曲学、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三个学科:这种整合模式需要构建三种学 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与培养体系,而学科整合研究也成为知 识生产的一种总体趋势,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被置于更 丰富的理论资源之中,一种超越这三种学科之上的总体性理 论建构变得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最初集体观赏的艺术形式,戏剧和影视艺术相 较于其它部门艺术而言,有着更为广泛的众基础和社会影 响力,直接推动着大众文化的生产与繁荣。戏剧影视艺术作 品中呈现出的丰富社会文化现象,既涉及到经济、管理、社会、 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在信仰、伦理、心理等精 神和情感层面产出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观众通过戏剧影视 作品来观察和感受世界,也会被作品中生动描绘出的情感世 界、物质世界而触动,甚至迷惑作为精神产品的戏剧和影视 作品,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更为开阔和宽广的学术视 野与学术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技术驱动下的新知识改变着 戏剧影视艺术形态和艺术内容,而影视艺术的大众传播特性, 又使得作品本身亦可成为传播和普及知识的载体,
戏剧与影 视学早在艺术学升门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同其他学科领域的 交叉融合研究,戏剧社会学、戏剧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电影心 理学、电影产业研究等研究方向现已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 因此,处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已经积累了 一定的跨学科研究经验,而在学科建设层面,如何构建较为完 善的跨学科知识体系还需进行新的尝试和努力。
一直以来,关于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始终持 久而热烈,技术改变艺术创作实践、推动新的艺术现象出现 并最终构成新的艺术形态已成为共识。19世纪末出现的电 影艺术就伴随着科技进步而诞生,技术性是电影学科最重要
科构型图:
新文科
除艺术学以外其它文科>
;新T .科,新农科、!
; 新K 科 |
图1 “四新”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构型图
部构型
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
165
传媒教育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
出学科融合、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未来路径。
1.由学科内部构型第一个层次形成的学科融合
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没有直
接可借鉴的模式作为参考,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
家的学科目录里,这几种艺术门类大多是独立分科的。中国
学科目录里的戏剧与影视学科虽然目前整合在一起,但在学
科建设过程中依然不能忽视各艺术门类各自的学科特点与
艺术特性,要遵循各学科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而不是在名称
罗列中整合出的“四不像”与“大杂烩”。当下划分不同学科
方向是权宜之计,形成总分、点面的学科内部结构,以强调三
个学科间的学科共性与可能出现的新的艺术呈现方式去寻
融合点。比如理论层面的综合艺术观念、表演艺术观念、“大戏剧”观念5等;实践层面如现代戏剧中加人影像元素,影
像作品中运用戏剧编剧方法,影视节目制作又会借鉴戏剧思
维与电影摄制模式等,在这些艺术创作实践中去总结艺术规 律、积累创作经验、开展学术研究,从而设置学科方向、开发
新课程并最终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满足戏剧与影视学建立
学科规范、明确研究对象的现实需求。
2.由学科内部构型第二个层次形成的学科融合
这个层次的学科融合实际涉及到的是与门类内部其它一
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彰显出艺术学理论的重要性了。
既能在理论层面总结出各艺术门类的共性作为实践指导和思
想统一,还可以从艺术元素与艺术特性方面寻求交叉融合的
可能,比如现在已经在开展的音乐影像学、影像设计学、戏剧
美术设计等,满足学科交叉促进新的学科增长点的现实需求。
3.由学科外部构型中与新文科之间形成的学科融合
从新文科内的人文学科来看,作为呈现精神世界、积淀精神
文化、引发情感共鸣的戏剧影视艺术,与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
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学科联系。在
社会科学方面,影视与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研究业已
积累了大量学术经验,但大多是以西方理论体系为框架结构,不
能满足学科中国化的需求。“艺术学学科建设现在迫切需要强
化中华民族的民族学理思维,这也是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文
化传统所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未来在新文科建设的整体
带动下,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将
会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有效载体,同时也会结合自
身的文化属性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4.由学科外部构型中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之间形成的交叉学科
这种技术渗透艺术领域的大跨度学科交叉融合,既是技
术驱动艺术创新的实践性课题.亦是艺术与科学两者关系再
一次被反复讨论的传统命题新知识的生产会诞生新的研
究对象,出现新的问题,学科交叉过程中出现新的学科,而不
仅仅是简单融人的关系。比如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
技术与格局,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电影的制作与观看,新媒
体的出现赋予了戏剧、戏曲新的呈现样式和审美价值等。在
新技术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趋势下,甚至会
有诞生第八艺术的可能,艺术学科作为年轻的学科,是最具
有发展潜力与可能性的。国外很多国家都会在学科目录中
设置除传统学科外的“交叉学科”门类,就是为了打通学科壁垒,给学科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可能性。面对中国制 造、中国技术硬实力提升后带来的中国文化艺术新面貌,未来中国学科发展也急需设置独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从而形 成新的知识生产系统与人才储备库。
(三) 互联网技术下的“在线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
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除了要在传统学科建设中扎实推进,更需要紧跟形势、抓住“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新契机,借助中国全面推进慕课平台建设的大背景推动学科自身 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第一,要进行网络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围绕在线教育教学特点进行 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将互联网、融媒体内容、产业与技术有机融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虚拟 与实体互动的开放、多元、共享、普惠范式为主流的体系。第二,要进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艺术学科应该建立自己的在 线教育平台,集中艺术课程资源与师资团队,结合艺术专业教 育与通识教育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授课方式。当前很多商业知识平台已初具建设规模与成熟样态,知识付 费催生知识经济这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在吸收借鉴外 国经验的同时,也可以积极与商业团队合作,构建艺术品牌课 程,打造明星师资团队,搭建独具特的互联网艺术教育平 台。第三,要更新网络教育理念。积极面对互联网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规模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常态,资源共享下的教育普及化和公平化会逐步实现,艺术教育要结 合面授和网授的各自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 力,加强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互动式学习。
互联网在线教育改革还将进一步助推“双一流”与“四新”学科建设,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课程幵发、数据库建设与 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智能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可以打 破艺术学科在学校、院系、专业、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壁垒,跨越时间、空间进行教学资源线上整合,通过对接、交换、融合,创新各高校、各专业、各师资团队等线上资源,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方向,持续优化戏剧与影视学科构型。
(四) 不同面向下的人才培养层次划分与体系创新
目前戏剧与影视学本科专业覆盖率较高,而学位点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还很薄弱。国内开办戏剧与影视学 本科类专业的高校有六百余家'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 校与科研机构有65家,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与科研 机构有15家,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有 11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经济较发达区 域'在人才培养层次划分与培养模式设定上要注重不同高 校类型、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针对博 士、硕士、本科不同阶段构建面向精细化的专业教育、面向职 业化的技能教育、面向普及化的通识教育的不同培养层次。
业SfT=I]^
专业教育梢细化1t
技能教疗_职业化
1
I
1111
-职业化:―♦
普及化
厂硕士一^1
I
L二—羊[]图2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层次划分与评价体系
166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
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传媒教育
从较大范围覆盖率与较少数量学位点的学科现状出发,未来戏剧与影视学科人才培养可以在不同面向下建立两个 办学坐标:一是面向不同高校类型的差异化办学;二是面向 不同培养层次的质量化办学。
差异化办学已不是主观选择而是现实境遇,如何能办出 特就需要考虑各高校的办学资源与地域优势等客观条件。非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积极与本校特学科交叉融合,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凝练学科特,一方面通过技 能教育推进学生拥有扎实基本功的技艺训练,另一方面以通 识教育加大学科融合下学生对不同艺术种类、不同学科门类 的知识积累。同时结合艺考生体的复杂多样性,还应给予 不同学生类型有不同成长空间,既能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服 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亦能为艺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输 送优质生源。
专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是为专业艺术领域 输送艺术创作、运营、管理与艺术理论研究的专门性人才,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重点。可以尝试通过建立长 学制培养模式,精细化打磨学生专业素质,确保可以孵化出 一批高质量的艺术人才、甚至是未来的艺术家。比如通过本 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的方式进行长效培养。当今诸多艺术虽 已不流行以学徒制终身跟随师傅学艺,但艺术技艺的精耕细 作与艺术理论研究的钻坚研微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时间的积累与连贯性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技艺超 的艺术大师和理论家。
艺术专业的培养层次也应体现出高质量的追求。要摒 弃狭隘的学历偏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有不同评价 体系下的不同评判标准。当前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特别 在发达的传媒产业与影视产业背景下,短视频社交、直播带 货等新兴行业需要大批量的影视传媒类人才壮大行业队伍。本科阶段“一专多能”的普及化与职业化教育,应主动对接市 场需求,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为社会输人
优 质传媒人才。硕士研究生阶段,根据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 不同培养方式,可以分化培养出面向职业的高技能艺术人 才,以及面向学术的强理论研究人才,在知识与技能两方面 朝精细化方向培养。博士阶段,通过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分流 培养,实践创作的精细化打磨不仅在技艺层面,更在于对艺 术创作的热爱与投人程度,对艺术事业的追求与境界提升, 要在品格培养与素养提升方面加大培养力度;理论研究的精 细化要求能够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提升理论研究高度的艺术 学术专门人才,最好能有一以贯之的艺术专业背景,适当减 少转专业的“半路出家”。
无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非艺术院校,无论是学士、硕士 还是博士,划分的不是人才优劣等级,而是不同需求面向、不同专业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下的培养类型,逐渐形成在同层 次不同类型、同类型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化办学格局。反之,每一培养层级内部有明确的需求面向、专业特与培养 方式,可以在差异化培养过程中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人才培养类型,也能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通培养渠 道,形成动态平衡的分层次、多面向、全方位戏剧影视学人才 培养与评价体系。
三、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核心价值
(一)作为知识传播与审美教育的途经
艺术学门类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和学科产业化较为 突出、市场化程度较高,受大众媒介属性影响与互联网技术 的推波助澜,影视、戏剧作品中的艺术趣味与审美价值直接 影响着社会文化环境、民众素质
与国民精神。影视传媒、戏剧艺术具有引导教化众的教育功能,亦有提高民族精神素 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社会责 任,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始终把握其作为知识传播与审美教育 途经的突出特点。
对电影具备教育功能的认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 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知识分子所重视,法国、比利 时、瑞典、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纷纷掀起教育电影运 动,利用电影可以“传实境实物”的特点,将其作为教学的工 具来使用,更把它作为传播知识、散播思想和理想的新途 径。“教育影片”“学校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并成立了 国际教育电影协会从而掀起了教育电影运动热潮,中国电 影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发展起来的。从知识 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演进来看,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人 类可以借助符号和复制技术进行知识的生产、保存与传播,而在有了影像技术之后,抽象的知识经过生动的画面形象 演绎,获取知识门槛的降低使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广度有了 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网络传播中出现的网络视频影像,更使 得知识的大规模输出与传播成为现实。信息爆炸的年代,也是知识爆炸、观点爆炸、价值观爆炸的经济时代。如何筛 选、辨别海量信息,用何种方法去认同或质疑各类观点,以怎样的三观去思考与评价各种文化现象,成为当前短视频 经济、影视娱乐产业包围下戏剧与影视学在传授知识之外 需要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 趣味,能够辨别美丑与善恶,用艺术的力量去涵养学生的人 文素质与独立精神。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发展中超越物质存 在的一种精神情感的需求,学科注重的是寻求用什么样的 完善的技能技巧,来实现对审美的追求。相对于其他文
科,艺术学科最大最核心的要素,是在于将审美作为自己的终 极追求,而审美在更高的意义上是与科学相互映衬来实现 人们对于精神梦想和情感追求的对象。®
当前的戏剧影视学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中尚缺 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学生文化修养、艺术品格有待提 升,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缺乏精神指引和道德追求,实践应 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过犹不及,反映在行业内的影视作品亦 呈现出浮躁功利的价值倾向,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趣味与审美 价值愈加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戏剧影 视艺术的教育功能既体现在课堂内,更体现在课堂外;既体 现在学科内,更体现在学科外。课堂内观看的科教片、艺术 电影与课堂外看到的短视频、商业电影,课堂内作为教具传 播知识的影像与课堂外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像,种种侵人 大众生活的影像已成为知识普及、审美教育的有效途经,在传播文化观念、制造文化现象、引导文化行为方面有着强大 的话语权力,甚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有精神追求和文化责任感的艺术人
现代传播2020年第丨2期(总第293期)167
传媒教育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
影视特效师需要学什么软件
才,运用戏剧影视特性和方法实施美育,在人的道德、精神、心灵层面予以积极影响,才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 追求。
(二)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
中国电影诞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的时代,是有着“穷、弱、愚、私、乱五大问题的中国,当时的 电影人竭力通过电影提振民族士气、输出中国文化,以此与 外国影片抢夺本土电影市场,亦是在抢占中国民族文化阵 地。“惟有自信,才能自救,能知自救,才能自强,人人能深信 民族过去既有创造文化的能力,现在亦必有创造新文化的能 力,将来对世界有贡献新文化的责任,则其民族未有不复兴 的。”“中国文化的复兴,将有赖于电影的推进。”#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已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肩负对世界贡献新 文化、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责任如何通过影视艺术呈现当 代中国文化特,对内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对外改变对中国 的刻板印象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些都需要指涉一个基本问 题,到底什么才是中国文化?
在文化关系方面,黄会林教授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概念,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复合体,其中最重要的内 涵就是,作为主导文化的儒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派别(墨家、道家、法家等)、少数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以及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 的民族精神这里提到的两个层面即在中国文化内部的儒 家文化、儒家之外的文化派别、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关 系,以此形成的中国文化自身范畴内的“极”,以及这些内部 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外关系,是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中的一“极”。
在文化精神层面,宗白华先生借助诗哲泰戈 尔的论述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美丽的精神‘中国人本能地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用“默而识之”的观照态 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并将其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这生命的旋律美就是中国文化精 神内涵。“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 得不近情理”因此在中国的日用器皿中,竭尽艺术技能赋 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这就是生命的旋律,是在日常 生活中体验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3总的来看,无论对中国 文化怎样解读,在中国文化内涵输出过程中都需要在多元 文化关系中确认自己独特的精神属性,这种独特性既需要 学界以跨学科的视野不断进行民族艺术理论建构,亦需要 业界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向内看、往回看,在作品创作中挖 掘、思考、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全球电影市场中获得了逐步提升的 话语权力,中国文化输出效果也日益显著,文化产业带动愈 加频繁的商业合作,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得更加紧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大大增强。然而,从文化传播的范围 和影响力来看,海外观众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认知还十分 有限,这当然有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心理以及电影表述方式 等诸多原因,但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浅 薄而片面,手段较为老旧而单纯,还无法通过大量丰富的影 像载体去传达中国历史文化、中国艺术意境以及中国核心 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这些缺失正是一直以来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中被忽视、被遮蔽的。在新文科发展背景 下,戏剧与影视学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强势的龙头学科充 满机遇,它不仅链接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具 有纵深的影响力,而且也在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在新全球化发展形势下扮演更为重 要的大国角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中 国,新形势下的国际格局,新技术下的产业背景,作为文化 输出载体的戏剧与影视艺术亦有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 文化、弘扬中国价值观的使命和责任。
注释:
①④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第6页。
②胡智锋、何昶成:《新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70年发展纵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34页£
③ ⑭胡智锋、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6,8页。
⑤施旭升:《构建“戏剧与影视学”的话语逻辑与知识体系—
—“大戏剧观”视域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漫议》,《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2页。
⑥李若飞、仲呈祥:《艺术自觉、自信与创新:艺术学门类学科的建构—
—仲呈祥先生访谈录》,2016年第5期,第50页。
⑦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中的“院校库”综合统计而成,数据更新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网址々t t p s V/g a o k a o.
c h s i.c n/s c h/s e a r c h s s- o n.o p t i o n- qg,s e a r c h T y p e- 1,s t a r t- 0.
d h t m l,统计方法说明:按照戏剧影视学科下 13 个本科专业----
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技术、戏剧教育分别进行查询统计。因部分高校开设多个相关专业,故不重复计算,只计算一次。
⑧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的“硕士目录与博士目录查询系统”综合统计后得出,网址:h u ps://yz.c h s i.c n。
⑨周星、康宁:《新文科建设语境中“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的得失与改进》,《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16页。
⑩ ⑪《电影事业之出路》,《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3年第2卷第28期.第40、46页。
⑫黄会林、王宜文:《自觉创建民族化艺术与文化理论——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〇15年第5期,第154页。
⑬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艺境》,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09页。
(作者张阿利系西北大学丝綢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王路系西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旭东】168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