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资源信息表
资源名称 欢乐颂
学科
高中
申报人
所在市(区、县)、高等学校 杭州市
所在单位
职称 中学高级教师
手机
89098701@qq
教材或课标依据
人民音乐出版社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案例描述
请完整描述该案例中信息技术应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应用成效及评价反思等。不超过1000字。
《欢乐颂》一课的课堂实录是201112月,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比现场,此课获得一等奖。20127月,这节课参加第三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又一次获得了全国顶尖音乐教育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位音乐教师的一致好评。20129月,这节课参加浙江省第十五届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在所有学科参与的50多个作品中,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案例一等奖第一名。
这节课是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高清素材下载
  高质量音频及视频,是音乐欣赏课最重要的素材,笔者始终坚持“高清”的标准,下载高清的音频及视频,从源头上保证了音乐课的质量。音乐老师通常是在百度里直接作品名称,这样往往会搜索到清晰度较差的Mp3音频或在线视频,下载也非常麻烦。
1.搜索
www.ed2000,提供了海量高清视频及音频下载,风格有点类似前几年的“电驴”,提供了直接下载的链接,如在ED2000中搜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可以到数十个不同版本的与CD音质相同的“APE”格式或“FLAC”格式音频。如果将关键词改为“贝多芬”结果更多,除了音频外,还有可以到不低于DVD效果的视频资源。相信第一次使用ED2000的音乐老师一定会非常惊喜,笔者下载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DVD视频全集,竟然有70多个G,中小学音乐课上的交响乐资源基本都全了。
2.下载
ED2000搜索到的资源,都可以在“迅雷”中下载。如果出现无法下载的现象,开通迅雷的会员功能后,即可使用“高速下载”以及“离线下载”功能,一般都能下载了。
《欢乐颂》一课的成功,使用这种方法下载的高清电影《复制贝多芬》,是关键。当我以很大的音量在音乐教室播放影片中再现第九交响曲首演场景的感人场景,激动地不能自已时,这节课的关键节点已经打通。
二、反复聆听,寻求灵感
音乐教师备课,必须将聆听音乐作为重中之重,聆听环节要在文本研读之后进行,一定要在音响设备上以接近音乐会的音量播放,反复聆听之后,文本研读留下的印象会与自身的感受产生共鸣,产生属于自己的“灵感”,也就是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与表达。
《欢乐颂》是一堂独特观点见地的音乐课,所有的灵感,均产生自聆听过程中,“寻欢乐”、“确认欢乐”、“发展欢乐”、“升华欢乐”,这样四个部分的结构确立,也是在聆听过程中决定的。
三、交互式课件制作平台
我的课件非常有特,只用了一个页面,所有媒体都预设在这个页面中,通过点击有文字提示的按钮即可实现单独或同时呈现,音、视频媒体播放时有滚动条同时出现。在“确认欢乐”环节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欢乐颂”主题由什么乐器、什么力度呈现?播放音乐的同时,可将屏幕上的乐器及力度的图标拖动到答案框中,用无线鼠标实现学生实时完成拖动的功能。
以上这些交互式功能,PPT显然无法胜任,笔者选用的是国产软件“方正奥思”,这个软件是笔者在90年代末参加了软件公司的发布会后,取得了普及版之后,通过学习软件的帮助信息学会的。
四、课件素材制作
本课的课件素材,包括图片、乐谱(以图片格式保存)、音频、视频等。乐谱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使用“ACDSEE”进行明暗度处理;ED2000下载的APE格式的音频文件,使用“格式工厂”转换成44100khz采样率、16位立体声的WAV格式音频,使用“Audition3.0”音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以及淡入淡出处理;ED2000上下载的高清MKV格式的视频,使用“格式工厂”软件,转换成MPEG2格式视频,再使用“会声会影X2”视频编辑软件,完成视频剪辑后,加入乐谱、图片、字幕等信息,成为本课中最重要的视频素材。
五、精彩的预设和生成
方正奥思提供了给键盘上每个键赋予动作的功能,在课件制作完毕后,我将课件上二十多个按钮的动作分别设置到键盘上的字母键上,课件播放时就可以不用鼠标只有按键,这样更快捷。实现这个功能之后,我在淘宝网上买到一个只有手机大小的迷你无线键盘,在10米范围内可以实现键盘的所有功能,有了这样一个“神器”之后,我的课堂就变得随心所欲了,教学环节的进行无痕、高效,充满了科技的魅力。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深度融合,对教师,对教学设备,教学软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技术始终是工具,关键还是信息素养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很多听过这节课的音乐老师,在赞叹之余,认为技术太高深,“敬而远之”,笔者通过这样形式的案例描述,想传递给大家的,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对新事物、新技术充满好奇的研究精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用方正奥思做只有一个页面的课件有一定难度,大家也不必非要这样做,其余的图片、音频、视频编辑制作是非常简单的,只需经过1-2天的学习即可。笔者近几年承担了10多次音乐教师90学时专题培训,受众已经达数百人,这些技术所有人都能学会。
环境描述
开展教学实践的硬件环境、软件设置、学生技术准备、教师技术素养等方面的情况。不超过300字。
音乐教室必备的信息设备:一台联互联网的高性能电脑,高保真音响设备;选配的信息设备:照相机或扫描仪等输入设备,打印机、刻录机等输出设备,音频卡、录音话筒、Midi键盘等专用设备等。
除了PPTWORD等常规软件外,使用音乐专用软件如TT作曲家(简谱及自动伴奏软件),Cakewalk(五线谱软件),Audition(录音制作软件),会声会影(视频制作软件)制作课件素材,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上,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在网上搜索音乐资源、通过网站、微博等途径发表音乐评论,与音乐教师互动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建立数字音乐教室,指导学生使用电脑进行数字音乐制作、录音等。
教师的技术素养除了学习信息技术改善教学外,还包括选配、组装、调试信息专用设备的能力,保持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新鲜感等。
有关申明
该资源为本人原创,若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本人自行承担。如审核通过,本人同意纳入能力提升工程优质资源库进行展示。
申报人(签字):
专家评审意见
从学科需求及信息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撰写推荐该资源的理由。不超过100字。

附:课堂实录
1. 作品引入:素材资源网站
师:请大家仔细聆听一段音乐,听到你熟悉的旋律时,举手示意。(教师按迷你无线键盘上的“1”,课件出示问题,同时播放音乐,1分钟)
课件出示动机乐谱(课件上所有按钮都有相应的键盘上的数字或字母对应,教师可以用鼠标点击按钮,也可以直接按迷你键盘上预设好的数字或字母,效果相同。后面的环节操作相同)
2. 出示课题
(按迷你键盘上的空格键出示课题)。
课件的背景是大红的舞台演出图片,“欢乐颂”三个金的大字从屏幕右上方出现并移动到中间。
师:这个作品长达72分钟,集中展现了这个主题,(出示主题乐谱)
3. 寻“欢乐”
“寻欢乐”这段视频,是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的,主要界面就是一张舞台背景图片,音频部分使用托斯卡尼尼版的CD,随音乐进行配上解说字幕:
1)号角主题:
嘹亮雄伟,像狂风暴雨般,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
2)宣叙调主题:
这段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贝多芬最初的构思是在这里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于是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
3)第一乐章节奏型:X X.|X X..|
4)宣叙调毫不客气地打断: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
5)第二乐章 谐谑曲主题 管乐器演奏三连音的节奏型:xxx xxx|xxx xxx|
6)宣叙调马上回答:不行!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
7)第三乐章  慢板主题
8)宣叙调回答 “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这次的拒绝,速度慢了,略显含蓄,然而态度坚决!
9)“欢乐颂”动机一闪而过
10)宣叙调迅速回答:对了!这才对了,终于到了!
为什么这段音乐总是有一段用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旋律,又经常出现一些新的主题元素,这就是贝多芬非常经典的一个做法,在音乐中把这个故事表现出来。这就是这段音乐中“寻欢乐”的一个过程,采取主题对比的方法,将“欢乐”寻到。(课件出示“寻欢乐”的结构图)。
4. 确认“欢乐”
师:大家是怎样学会一首歌的?
生:跟着唱。
师:听多了就学会了。我们来看看贝多芬在“确认欢乐”的过程中,是如何确认下来的?
课件出示问题:“欢乐颂”主题分别由什么乐器主奏?力度是怎样变化的?
聆听器乐重复部分(330秒)
请同学们在课本111页上空白的地方边听边记录。请一位同学在课件上操作,将乐器和力度图标拖动到相应的数字序号后面。课件上出现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乐队的图片,以及各种力度记号,设置为可以用鼠标自由拖动到问题下方。
生:全体同学聆听音乐,同时在书本上记录,一位同学用无线鼠标在课件上现场操作,将他认为的乐器及力度图标拖动到答案处,听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修改。操作课件的同学经历了一个思索的过程,几次修改,最后决定将“?”拖到第二遍力度的地方,表示她不能确定,第
四遍的乐器留了空白。
    我刚才看到同学们写得也非常好,直接在书上写了“大提琴,中提琴”等。(指大屏幕上学生空着的部分)第四个应该是什么?(做挥拍动作)第四个应该是大乐队合奏。
(指屏幕上的问题)刚才她还给我们在第二段留了个问题,我觉得从力度的角度来说,第一段的力度的确是比较弱的(播放大提琴演奏部分音乐):很低的音区,“欢乐”好像一棵小小的种子,在被我们到以后,慢慢地生长,直至完整地呈现出来。听到第二次中提琴的时候(播放中提琴演奏部分),重心是不是感觉起来了?到小提琴出来的时候(播放小提琴演奏部分,手势舒展起来),具有鲜明的歌唱性。最后一遍的时候(手势更大)斩钉截铁地告诉你,我将“欢乐”到了,而且已经正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第二部分——“确认欢乐”,它采取了主题重复的方法。
5. 发展欢乐
  师:接下来,我们看贝多芬是如何“发展欢乐”的。给大家听一段音乐,然后我采访一位同学,请他谈谈听到这段音乐的真实想法。(欣赏宣叙调的男中音部分),提问学生:从你的眼神里我看到你非常认真,告诉我你的真实感受。
  生:很激情。
师:有没有被吓一跳?
生:是的。
师: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824年5月7日,贝九首演当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交响乐队演出过程中,很多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已经站了一个多小时,突然间,(唱宣叙调)这个声音一出来,所有人被惊呆了(做出夸张的表情)。因为在人们传统印象中交响乐和合唱是没有关系的,从来没想过贝多芬会这么干,贝多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在他的印象中,光靠器乐,已经无法将他那雄伟的乐思表达出来,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著名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谱上了曲,然后由合唱队和交响乐队共同演绎。第一次创下这个记录的,就是这个男中音宣叙调,其实同学们仔细听,和刚才的大提琴是不是一样的旋律?确认欢乐,以这样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开场。接下来,人们会有怀疑和猜忌,但最后这所有的一切,都被贝多芬的音乐所化解了。
我们来看下歌词(出示歌谱并朗诵歌词):啊,朋友!别唱那老调,快让我们唱出更愉快的歌声,更欢乐的歌声吧!
欣赏原文演唱的男中音独唱部分(22秒),课件出示歌谱。
接着欣赏男中音独唱之后的合唱部分(15秒),课件出示歌谱
师:刚才唱的是德文,我们可能听不懂,但在首演当天,音乐进行到这里,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因为这个欢乐来得太不容易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合作,今天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台上有非著名的男中音音乐教师朱海其,有非常好的高一(8)班合唱队,台下还有我的亲友团,黑压压一片,2000多人,我们一起合作,再现《欢乐颂》。
全体同学一起演唱“你的威力……”部分,在节奏及情绪上进行指导之后,教师演唱独唱部分,学生和台下听课的老师一起演唱合唱部分。
师:非常好,欢乐久久地回荡在我们脑海中。我们知道声乐除了独唱和合唱,还有哪些演唱形式?
生:齐唱,重唱。
师:(肯定重唱的答案)对了,贝多芬也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发展他的音乐,我们来听重唱部分。
欣赏重唱部分(147秒),课件出示解说词:在男中音独唱与合唱完整演唱一遍《欢乐颂》后,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四重唱与合唱队合作,将《欢乐颂》进行多声部变奏,各声部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地交织在一起的多声部展开手法,将“欢乐”发展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