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 先秦书法
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书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书法艺术的内涵因文字变化而显得更加丰富。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
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书风的地域特?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①春秋早期齐系文字结体疏朗平整,用笔细劲圆润,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结体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到战国中晚期,用笔趋于简率。
②春秋时期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战国早期结体方整,朴实谨严,到了晚期用笔简率,呈现典型的战国书风。
③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风,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
④楚系文字,早期的铭文结体朴肆,行款错落自然,呈纵势;中期的笔画屈曲宛转,有轻重疾徐的变化,有鸟虫篆;中晚期的楚系文字,结体由纵势向横势过渡,圆转宛劲,行款匀称,笔法统一,到了晚期,楚系文字用笔走向简率。
⑤秦系文字,春秋早期的秦系文字,承接了西周晚期的传统,笔画细匀劲健。秦公簋笔画瘦劲而委婉,是秦系文字书风的代表。石鼓文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遒朴而有逸气,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
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书风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书风逐渐摆脱了西周的影响,表现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书风总体走向简率。
4、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段时期秦系文字发生了大篆小篆的变化,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并阐述其嬗变轨迹。
答:代表作品:《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商鞅方升》、《新郪虎符》。
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 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 >新郪虎符 >泰山刻石。
5、解释:甲骨文
答: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的占卜记录。这些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而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现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
早期书法的代表。
6、解释:金文
答: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另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7、解释:《大盂鼎》
答:《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金文,清光绪年间出土。铭文敦厚工整,体势谨严,起止之锐圆因势而异,常有粗画和肥厚的点团出现在字的笔划中,形成特有的节奏感,显示了朴厚的时代风貌,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8、解释:《散氏盘》
答:《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铭文十九行,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是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9、解释:《毛公鼎》
答:《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铭文32行,497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笔法圆润精严,结体劲瘦,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在金文特有的凝重中增添了灵动和活泼的姿态。《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在《毛公鼎》中已趋于消失。
10、解释:《虢季子白盘》
答:《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笔画向更简练、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其点黄优美,行款疏朗空灵,显峻秀之气。作为这一时期的大篆的代表,对以后秦系文字书法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1、解释:《侯马盟书》
答:《侯马盟书》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晋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盟书为圭形的玉石片,上有墨书,更多的是朱书,这些朱墨文字,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可视为这一时期“草
篆”的典型作品。
12、解释:《石鼓文》
答:《石鼓文》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的代表。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遒朴而有逸气。《石鼓文》虽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不同于西周金文过多的装饰,而显示出自然、朴质的艺术特征,呈现一种新的风貌。其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13、解释:隶变
答: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我们把这一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的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可以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第二章 秦汉书法
1、结合秦代刻石概述秦代小篆的风格特征。
答:秦代的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主要用于官方文书、纪功刻石及印章中。现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这些刻石,结体匀称,字形呈长方,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宛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虽字字独立,然观其整体,相互依附,在章法上有行有列,并由其纵势产生了行间大于字距小的布白特点。
2、汉代简牍书法可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何特?
答:汉代的简牍书法可以分为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两大类。
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
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西北汉简都有纪年作品,书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的作品是隶书。这些作品多出自驻守边疆的中下层官吏与将士之手,用笔多变,点画放纵,率意而有天趣。
3、汉代铭刻书法可包括哪几大类,请结合实例阐述各类别的艺术风格?
实例名词解释答: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金文、汉代石刻、汉砖瓦铭文、西汉骨签刻辞。
汉代的金文的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挺拔峻险爽利的镌刻之美,如西汉的《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另一类表现为柔韧浑厚圆转的风格,如东汉的《光和斛铭》、《镜鉴铭》。
汉代的石刻极为丰富,有碑碣、摩崖刻石、墓志铭、石经等。其内容主要在汉人祭祀、纪功、记事、教化、凭证及宣教等,书体主要是篆书和隶书。
汉代的砖瓦铭文是指表现物勒工名的砖瓦上的文字记号,如建筑、墓葬的铺地砖、饰墙砖、瓦汉的纪年、吉语装饰铭文、买卖地券的砖铭和墓志砖。汉砖瓦铭文的主要书体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篆书和隶书。
西汉骨签刻辞,是记录在牛骨上的全国地方工官向中央政府上交供皇室和政府使用的各类手工业制器、器具和各类物品的一类骨刻文字。书体有篆有隶,也有草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