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十一、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1.后现代主义: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学家以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建筑思潮。它重视研究社会对建筑活动的文化约束性,而非科技对建筑的影响,提倡复古和折中主义,主张形式和功能的不协调突破原有建筑的规律性和逻辑性。代表实例:文丘里——费城栗子山母亲住宅。
2.新理性主义:在20年代产生意大利的理性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筑思潮。对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主张关注建筑的历史、传统问题,希望以历史与传统的逻辑建立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建筑多以纯粹的几何体量组成,体现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感。代表实例:马里奥·博塔——戈塔尔多银行。
3.坦丹扎学派: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地区,活跃着一只尝试将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建筑探索队伍,形成了所谓的提契诺学派(坦丹扎学派)。他们一方面以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上寻建筑形式的逻辑表达,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大都由纯粹的几何体组成,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代表人物:博塔。
实例名词解释4.新地域主义: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主张将具体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民族文化体,独特的历史时期与当地的传统相联系。建筑要表现当地环境、文脉和结构模式,具有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多元开放的特点。代表实例:伦佐皮亚诺——芝柏文化中心。
5.解构主义:强调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无视建筑准则的一种建筑思潮。主张解体建筑系统,运用构成方法重新组合建筑元素,创造新的视觉效果和建筑形式,是多元和开放的系统。代表实例:弗兰克·盖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6.新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现代建筑派设计语言和方法的一种建筑思潮,其形式表达更加抽象,建筑理念更加具有个人特征。代表实例:理查德·迈耶——盖蒂中心。
7.纽约五:成员包括彼得·艾曼森、格雷夫斯、格瓦斯梅、理查德·迈耶、海杜克五人,他们在196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建筑展。他们的建筑设计思想深受风格派和勒·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代表作品有理查德·迈耶的盖蒂中心。
8.白派:以“纽约五”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活跃。其作品以白为
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其建筑设计思想深受风格派和勒·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代表作品有理查德·迈耶的盖蒂中心。
9.高技派: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流派。在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在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美感。其新发展是致力于运用现代工艺技术的新成就,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代表实例:诺曼·福斯特——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10.极少主义: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统一和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的建筑思想,将建筑造型和建筑体量的几何性抽象化极端化。建筑空间纯净,材料表现丰富,构造精致细腻。代表实例: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