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各文件目录介绍
Linux系统各文件、目录介绍
一、简介:
Linux操作系统中,以文件来表示所有的逻辑实体与非逻辑实体。逻辑实体系指文件与目录; 非逻辑实体则泛指硬盘、终端机、打印机等。
linux磁盘管理一般而言,Linux文件名的组成除由连续字母、标点符号、数字等构成外,中间不能有空格符、路径名称符号/ 或# * % & {} [] ……..等与Shell有关的特殊字符。
Linux文件系统中,结构上以root file system 位最上位也最为重要,所谓root file system乃于开机时将root partition挂载在/ 的目录,若无法mount / 则开机时无法进入Linux系统中此时仅能remount / 的目录。该目录下有/etc、/dev、/boot、/home、/lib、/lost+found、/mnt、/opt、/proc、/root、/bin、/sbin、/tmp、/var、/usr等重要目录,以下兹分别介绍之。
二、目录与文件简介
1./etc:本目录下存放着许多系统所需的重要设定与管理文件,有一些为纯档名,有些是以.conf 的型态出现另亦有一些自成单一目录:当然亦有些配置文件并非放在/etc目录下,例如用户家目录之.bashrc、.bash_profile等文件;通常祇要更动过/etc目录下之配置文件内容必须重新启动配置文件使设定生效,且一般亦无须重开机。以下谨胪列主要档如后:
(1) HOSTNAME
本文件内容仅记载主机+网域名称,在系统提示符号下输入hostname可以显示HOSTNAME之文件内容。如:www./doc/1fe94a22af45b307e8719781.html 、www./doc/1fe94a22af45b307e8719781.html 、www./doc/1fe94a22af45b307e8719781.html 、www./doc/1fe94a22af45b307e8719781.html 等。
(2) XF86Config
本档内容为X Window System的主要配置文件,Caldera的版本放在/etc目录下,RedHat版本则放在/etc/X11目录下,有关显示适配器、鼠标、键盘均可在此加以设定。
(3) aliases
本文件内容用来设定邮件别名及邮件清单可以让特定的地址转寄给不同的使用者或组;编辑完/etc/aliases后须下newaliases指令使之生效,对于由远程寄送至local端的邮件具有备份功能,为mail server重要的配置文件之一。
(4) f
本文件为一常驻服务程序(daemon),全名为automatically mount file system,Caldera的版本称为am.d;是一个能自动mount和umountcdrom和floppy的文件系统。
(5) at.deny
本文件为对能否使用at指令的用户加以限制, at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让使用者指定在特定时刻执行某个程序或指令,通常只执行一次。如果你想定时定期的执行某项工作,应该使用cron工具而非at。
(6) crontab
本文件可让系统定时执行排程工作为系统管理上极为重要之档,Cron是一个常驻程序(daemon),在开机时启动cron的daemon时,它会自动去检查/var/spool/cron目录下面看看是否有任何cron檔。每一个user的可以去设定自己所要排定执行的工作。在这一个目录底下,每一个user会有一个属于他loginid名称的cron檔,crond会自动将这些user的cron文件加载至内存中,并定期去执行每个user的cron檔。另外,crond也会去读取/etc/crontab的内容。
这是属于系统的cron工作配置文件,主要系统会定期去执行/etc/cron.d/ 目录下面四个cron.daily、cron.hourly、cron.weekly、hly目录下(RedHat版本则集中放在/etc目录下)的命令。
(7) f
本档为DHCP Server的配置文件,可烤贝/usr/doc/dhcp-serial number目录下的
f.sample至/etc目录下,该文件内容一般有记载着subnet、netmask、routers、domain-name、default-lease-time、max-lease-time及IP range;亦可一并指派固定IP给特定主机。
(8) f
本文件为Dos仿真器的配置文件可以在Linux上仿真Dos环境,用Dos 指令。
(9) dumpdate
dump指令可对Linux ext2文件系统进行检查备份(例如dumpe2fs /etc对/etc目录作备份),dumpdate则是存放dump指令的执行日期。
(10) exports
本档为NFS(Network File System)配置文件,NFS主要是运用在UNIX 系统上,用来使UNIX系统能够在几部计算机间做文件的分享。其功能类似windows的网络驱动器机,可以mount的方式,分享其他linux或UNIX主机的目录或文件。exports文件内则分别记载着分享目录、分享对象及权限等项目。
(11) fdprm
本档为软盘驱动器参数表,含有各大小格式扇区磁道等数据。
(12) fstab
本文件包含了开机时需加载的文件系统,每一行都表示一个文件系统,各字段分别有特定的装
置或远程的文件系统、挂载点、加载的文件型态、挂载选项、dump设定及fsck设定。此文件可供Linux于开机时加载到系统上,并于关机时卸除。
(13) ftp*
以ftp开头的档如ftpaccess(主要配置文件)、ftpconversions(档的相关压缩规定)、ftpgroups、ftphosts、ftpusers(分别为ftp组、主机、用户拒绝存取设定)等均为ftp server相关的配置文件。
(14) group 本文件为组的数据文件,可以使每个使用者均拥有自己的组;一般而言新的使用者建立后的的同时会产生相同于使用者名称的组名(RedHat Distribution)(Caldera Distribution 则会随adduser或useradd指令的不同而会纳入users组或相同于使用者名称的组名);在GNOME环境中可用LinuxConf设定,在KDE环境中可用User Manger加以设定之。
(15) host*
在/etc目录下以host开头的档有f、hosts、hosts.allow、host.deny等目录,兹分述如下:
f
本文件设定网络搜寻顺序系依hosts或DNS之先后顺序定之;同时亦可一并设定是否将多重IP 指定给一台主机与否。
hosts
本文件设定主机的IP及网域名称,利用此文件可加速特定主机的搜寻速度无须借助DNS之功能,早期未有DNS前即是依赖hosts档作名称查寻。
hosts.allow
本文件记载着允许那些主机联机到你的主机,在系统安全上为Tcpwrapper机制的访问控制档。通常是维护主机安全或作测试用。
hosts.deny
本文件记载着拒绝那些主机联机到你的主机,在系统安全上为Tcpwrapper机制的访问控制档。通常是维护主机安全或作测试用。一般而言,常与hosts.allow档原则上先deny ALL 再设定allow,被allow同意的存取便不会再被deny否决。
(16) httpd
本目录下置放有conf目录、log 及module等文件其中尤以conf目录下的f(主要配置文件) 、f(网页目录及数据源路径文件)、f(设定apache的访问控制档),目
前Apache 1.3.9以后版本已整合成f加以设定即可;/etc/httpd为Apache Server重要目录所在。
(17) f
通常当系统启动时,有部份的service是并没有在开机时被启动的,以节省系统资源。他们是利用inetd( internet daemon)--来监控网络服务的要求,再启动适当的daemon。inetd是用来
监控各种service的daemon,依不同的port提供不同的监控。/f即为其配置文件,并由tcpd来提供监控。例如将telnet加上#,系统便不提供telnet的服务。
本档最常与Tcpwrapper机制的访问控制档hosts.allow及hosts.denyx配负责网络安全的监控;举ftp为例,当inetd接收到使用ftp的请求时,便会启动tcpd,tcpd先纪录这项ftp的请求,然后检查hosts.allow、host.deny这二个存取设定控制档,如果同意存取,就会启动。另
外,Tcpwapper只能影响inetd启动,并且在f里面经过编辑,由tcpd呼叫的服务,所以并不能为其他服务提供安全保障(如sendmail、NFS等)。管理者可以看log文件知道系统是否有被别人侵入。
(18) inittab
一般Linux系统启动时,LILO 执行后加载kernel,kernel启动后呼init program(/sbin/init)启动系统必备程序,init为parent process(呼叫后fork 许多child process),接着便检视/etc/inittab,视/etc/inittab以runlevel? 启动再执行/etc/rc.d/rc.?d/下所有s开头之shell script,直到完成(ex.s10network ; s40cron)是以inittab档乃在规范使用者要以那一种runlevel登入Lin
ux系统,我们亦可直接在系统提示符号下输入init或telinit后加上欲豋入之第几层runlevel,例如init 3 或telinit 5,即可进入该环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