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
第14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建国伊始,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时,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愚顽抗;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
2、海军的建立:
⑴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
⑵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⑶数年后,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与北海舰队相继成立,人民海军建设初具规模
3、空军的建立:
⑴1949年8月,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⑵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⑶此后,又陆续组建了歼击、轰炸运输等空兵师、团。这样,人民空军从无到有,在短期内就建设成为一支组织严密、富有战斗力的新军种。
4、空军建立特点:在战争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
5、海、空军建立的意义:
海、空军的相继建立,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6、海军的建立的成就:
海军陆续建成了水面舰艇、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等兵种体系,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映能力、电子对抗能力显著提高,具备了近海防御作战能力。
7、空军的建立的成就:
空军已建设成为一支以航空兵部队为主体,包括高炮、地空导弹、空降兵等作战部队,以及雷达、通信等保障部队合成的军种,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空域作战能力
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导弹部队的建立的时间: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地二炮兵”。
2、导弹部队的建立的目的:
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的战争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组建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3、导弹部队的担任任务:担任战略反击核反击的军种 4、导弹部队的职责: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
5、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对国防的作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基本建成了固定阵地与机动发射相结合,包括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防御体系,形成了核战争条件下“全天候”的常年作战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准确打击能力。
6、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一贯政策:
⑴自卫性,完全是为了自卫。
⑵有限性,发展有限的战略核武器。
⑶后发性,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
7、中国使用核武器坚持的原则:从拥有核武器的那一天起,中国政府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历史背景:自海湾战争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激光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
2、目的:面对世界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央军委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战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之上。
3、方向:走有中国特的精兵之路。
4、途径:
⑴、坚持质量建军。
⑵、坚持科技建军。
5、三个目标: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使部队的军政素质和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6、重大举措:人民解放军加大了对部队体制、编制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力度,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建军,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部队的军政素质和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7、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铸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2、时间:
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⑵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3、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五项原则的意义:长期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地点:万隆
3、出席万隆会议的名词解释: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
apec会议上别具特的设计
4、中国的贡献:
⑴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这些原则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5、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与的国际性会议。
6、万隆会议的影响(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远见卓识和真挚诚恳的态度,迎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7、万隆精神:人们把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8、万隆会议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同”“异”比较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原因:
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⑵大势所趋⑶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第一世界国家:苏联第二世界国家:欧洲国家和日本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
中美建交
1、背景:
⑴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⑵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从促进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立场出发,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
2、建交过程:
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1972年2月2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