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在2005年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 年底在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起的第五届“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中,“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入选十件年度具有标志意义的并购事件榜。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最终将被国际市场接受,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并购事件三方简介
(一)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以上游产业为核心,正在发展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中海油现已形成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基地服务、化工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呈现出各板块
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2004年,中海油的产量持续增长,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0 912亿元人民币,利润24 2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2%和62%。截至2004年底,公司总资产增至153 21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83 01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年初增长28%和21%。公司的利润总额居中央企业第5位,总资产列中央企业第12名。中海油良好的发展业绩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肯定,国际权威资信评定机构标准普尔及穆迪分别给予公司BBB +和A2的评级,均等同于中国主权评级,这也是中国公司目前所获得的最高外部权威机构评级。
(二) 雪佛龙公司
雪佛龙公司(Chevron)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业务遍及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石油炼制、营销和运输,化学品制造和销售,发电。2004年雪佛龙公司平均日产原油250桶,其中2 /3产自于海外20多个国家。截至2004年底,该公司在全球拥有每天200万桶的石油炼制能力,并且用强大的营销网络为遍及全球90个国家的257 000座加油站提供支持。
(三) 优尼科公司
优尼科公司(Unocal) ,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有100多年的历史。2004年12月底公司的市场价值约为110亿美元,净负债2 618亿美元。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作为一家小型企业,优尼科也不具有壳牌、BP那样的品牌影响,因此早就被列为收购目标。
截至2003年底,优尼科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共计1 716 亿桶油当量(石油占到38%左右) ,其中50%位于远东。产量方面,远东占到该公司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46% ,海外其他地区占8%。该公司还向泰国的发电提供天然气,并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拥有热电厂。
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市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产品天然气市场开拓不够,大量的已探明储量无力开发。而优尼科选在国际油气价格偏高的时候出售油气资产,不失为良机。
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动因
(一)中海油的国际化战略驱动
国际大石油公司几乎都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其国际化程度一般都超过50% ,“成为具有较强
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是中海油的战略目标之一。
有着115年历史的优尼科在全球石油市场版图上,规模并不算大,但国际业务已占到优尼科天然气和石油开采量的一半以上,而国际业务的大部分又集中在东南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尼科逐渐将业务重心向这一区域转移,其在东南亚、墨西哥湾、里海等地区拥有大量优质油气储备。在东南亚地区的泰国、缅甸和印尼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缅甸沿海的油气田拥有的天然气储量超过1 400亿立方米,并且已经建设了油气运输的管道基础设施。该公司还持有阿塞拜疆一个大型油田10%的股份,它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油气储量为5 157亿桶油当量。通过收购优尼科,中海油可以将优尼科在11个国家的业务收入囊中,从而使得中海油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
(二) 通过并购从战略角度取得战略性资源储量,并产生协同效应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更看中的是优尼科的天然气资源。优尼科约一半的油气储备是位于东南亚的天然气田,而中海油在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消化优尼科的资源。中海油涉及的LNG项目有7个,公司全部签下广东、福建LNG项目的中下游商务合同,浙江和上海的LNG项目也步入了正式实施阶段,公司还与辽宁、天津、河北、
海南、江苏等地签署了LNG项目的合作框架。至此,公司已初步完成了长江以南的沿海天然气产业的战略布局。凭借其在LNG上的优势,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后能够比较容易与下游市场进行整合。同时,由于优尼科在泰国、缅甸、印尼、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拥有良好的油气区块资源,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后能够将其在亚洲的资源与中海油原先在印尼和澳大利亚的油田进行产业结构整合,两家公司合并后,勘探和资本投资项目的优化选择将会产生可观的协同效益,并由协同效应带来成本节约。
优尼科60%的储量是天然气(绝大部分位于亚洲) 。中海油目前35%的储量是天然气;预计合并后公司的油、气储量将更为均衡,石油将约占53%,天然气将约占47%。优化后的油气储量将降低由于商品价格周期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三) 通过并购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规模效应
国际大石油公司几乎都是规模超大的公司,并且通过并购迅速扩大或优化其规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跨国公司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
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可以针对全球不同的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此外,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使得其融资能力大大提高。
中海油公司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公司能源供应总量显著提升,公司经济规模显著扩大”。作为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油和作为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的优尼科,两家公司相结合预计将使中海油的产量增长一倍以上,并使其储量提高近80%。
(四) 通过并购加快培育中海油核心竞争力
中海油战略目标之一“整体竞争实力显著提高”就是要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中海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中海油内部通过长期的自身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逐步培育起来;二是从通过外部并购具有核心竞争力或具有相应资源的企业,经有效重组、整合而得。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跨国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对象到实现并购、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费用,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还是要快得多;对于中海油需要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资源,并购就成为中海油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重要途径。
优尼科具有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中海油还可以从优尼科的深水钻井和生产技术中获益。两家公司业务均以亚洲为主,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地区之一的市场领导者。
三、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利原因分析
(一)雪佛龙公司长期培养和积累的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使得雪佛龙占有优势
雪佛龙多年来以重金在美国各界培养的“人脉”在这个非常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那些出言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美国会议员自2002年以来收受了雪佛龙逾10万美元的政治献金,雪佛龙利用自己在华盛顿的政治影响,试图增加中海油高价竞购优尼科的不确定性。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议员庞勃在过去3年里收受了雪佛龙1135万美元。在中海油宣布正式竞购的几天前,庞勃就致信布什总统,对此交易表示担忧。此后41名众院议员联名签署了一封类似信函,其中22名议员在过去三轮选举周期中曾接受过雪佛龙的
捐助。总体上看,雪佛龙成为了去年议会选举的第五大石油天然气行业捐助企业,共捐献约50万美元。自1990年以来,雪佛龙已向美国联邦选举中的候选人提供了近900万美元捐款。
中海油在6月23日前后雇用了一家游说机构。实际情况是这些游说公司真正开始运作之前,就已经有许多议员公开表示反对了,一旦这些议员立场公开化,即使游说,也不大可能改变他们的观点、态度。因此这次中海油游说的被动程度比主动程度要高。如果能够提前1~2个月就雇用游说公司去做工作的话,就有可能使国会议员在中海油收购事件上有不一样的表态。
(二) 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增加了中海油收购的难度
大多数并购案都可以由价格来决定:出价最高的竞购者获胜,但从美国政界的强烈反应来看,优尼科并购案已经超出了这一经济规则。过去一年里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与关税问题等已经在美国政界和社会有过许多对中国不利的辩论。在这些情绪化的辩论还没结束的时候又来个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这个百年历史的美国老公司,美国社会的反应相当强烈。再加上当时石油价格达到每桶60美元,能源储备日益升值,而美国也对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感到担心,而中海油收购事件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需要在贸易和
货币问题上与中国进行竞争性合作,它对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也感到越来越担心,在这种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中海油增加了收购的难度。
(三)收购具体时机对中海油不利
2005年1月份已经有消息称中海油将收购优尼科,如果那个时候果断收购的话,美国的政客就可能没有时间和舆论环境把这桩收购炒作成政治事件。但6、7、8月份是美国的暑假时间,多数家庭会选择驾车外出度假,美国民众最能直接感受到油价高低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了平时。在大众对石油价格敏感度最高的时候,中海油恰好提出以185亿美元竞购优尼科,由此美国议员抓住机会向美国民众宣传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反对中海油的收购,这是非常有效地获取政治资本的做法。
在《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和NBC News于7月8日至11日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反对和支持中海油这一收购交易的美国民众分别占73%和16%;另有1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拿不定主意。
因此从具体操作时间上来说,中海油错过了1月份的好时机。当然选择在6月23日作出收购决
定,其实也是中海油的无可奈何之举,是雪佛龙提高收购价逼迫的结果。但我们应该记住的一个经验是,海外并购必须考虑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以及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周期性规律。
(四) 中海油的股权结构对收购也有一定的影响
美国政客阻止收购的借口是这次收购更像国家行为而非企业行为。中海油一直强调这次收购只是一个商业交易,但美国许多国会议员和经济学家却正在进一步把这次收购事件政治化,跟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尽量挂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美国的政客们抓住了两点:第一,在纽约上市的中海油71%的股份都是由中海油集团持有,也即国有股达到了71%;第二,收购资金中有工商银行60亿美元的贷款。于是他们说,这次并购更像国家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中海油收购是一个威胁美国国家与经济安全的问题。
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曾公开发言:在60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和70亿美元的母公司资金背后,他们看到的是中国政府的影子。他们认为,在此收购战中,他们的对手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中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