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每日一练(6)
(10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塘避暑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具体分析。
【解答】(1)D.“愁苦又涌上心头“错,尾联的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胸襟。
(2)首联描写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旷然”写出作者不借外物,只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看出其胸襟旷然如超脱于尘世之外;颔联化用李白《襄阳歌》句意,感谢无价清风慷慨的赐与,且以悠闲度日作为最大的快乐,显示诗人心怀的淡泊;颈联写俯仰所见眼前景物,一为近景,一为远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联别出心裁,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怀的醒酒之物,见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
答案:(1)D。
(2)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译文:
      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就像不是生活在尘世间。谁敢估量这可爱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赏析: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正直廉洁,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北塘避暑》一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首联交代了时间(夏天),地点(尽室林塘),以及周围清幽雅致的自然环境(如不在尘寰)。如此清静的避暑地点,不仅带给人身体上清凉如水的感受,将暑天的烦热一扫而光,更主要的是给人的心灵降温解暑,让坠入尘网中的心灵得以解脱释放。“旷然”一词表明了诗人超尘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的高尚情操。古诗百科
      颔联上句“谁人敢议清风价”这一反洁文句,气势不凡,著一“敢”字,更有一种威严不可小视的气魄。这里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难得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表明自己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岂容他人玷污、小觑?次句“无乐能过百日闲”,酷暑难消的盛夏,有人会用管弦丝竹消遣度日,诗人此时罢相被贬,无“丝竹之悦耳”,只有“清风”为伴,可诗人却过得逍遥自在、闲适自得。
      诗人为何身处逆境,却能旷然自得呢?颈联给了读者答案:“长自足”、“只空还”,知足者长乐、豁达者自适。诗人以“水鸟”、“岭云”自喻,说明自己如同“水鸟”,只要捕鱼果腹即可;如同“岭云”,在山问来去无心地飘荡,顺其自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不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累而志在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品格。
       尾联讲修身之法。涛人再次用反诘语句,告诉世人不需借酒忘忧,酒醒之后,心中自是一片明澈清澄。此句再次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宽广豁达的胸襟。
      全诗境界高远,含蓄蕴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正直无私、重保晚节之志,轻视身外之物、注重内心修养之道。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驽马十驾打一数字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6.(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苏轼《赤壁赋》中,“客”希望与神仙相游,与明月同在,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发
出“ 知不可乎骤得 , 托遗响于悲风 ”的感慨。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两句写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解答】故答案为: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点字:驽)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重点字:骤)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字:摧、鳞)
【点评】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
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
【分析】(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2)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