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综合实验(探究实验)-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汇编(浙江专版)
1.2021年浙江丽水中考)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及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小科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温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数采集器和计算机实反应过程并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150秒时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稀盐酸    NaClHCl    2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逐渐上升,完全反应时,溶液温度升到最高   
【详解】
1)由图像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
150秒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是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至完全反应,溶液温度升至最高。
2. (2021浙江台州中考)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______
【答案】(1吸收被二氧化碳带出的水,防止影响实验  2 变小    31.25%  4 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详解】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吸收,减小误差。
2)图像中,倾斜角度表示了变化的快慢,AB曲线越来越平缓,表明锥形瓶中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3)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0 g819.89 g0.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x0.25g
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3.(2021浙江台州中考)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
1)反应生成的蓝絮状沉淀物质是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物质可能是______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1氢氧化铜  2 D  3 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详解】
05网全部答案1)反应生成的蓝絮状沉淀物质是氢氧化铜。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测黑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故
D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4.(2021年浙江温州中考)离瘪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距离向袋内吹气,塑料袋会鼓起(如图甲)。小明认为塑料袋中的气体都由口中吹出。为了验证猜想,他用瘪塑料袋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口径相同、长度分別为30厘米、60厘米、90厘米的瘪塑料袋各两个,分別标为
②微微张开塑料袋的袋口,将袋口紧贴嘴(如图乙),将口中的气体一次性吹入袋中,直至人不能吹气时迅速扎紧袋口,塑料袋呈筒状(如图丙),过程中保证不漏气。用刻度尺粗略测量并估算袋中气体的体积在塑料袋容积中的占比;
③微微张开塑料袋的袋口,将袋口距嘴10厘米,向袋内快速吹一口气,然后迅速扎紧袋口,用刻度尺粗略测量并估算袋中气体的体积在塑料袋容积中的占比;
④换用塑料袋和,重复步骤②和③,获得结果如表所示。
吹气方式
实验组别
1
2
3
嘴贴袋口吹气
中充满气体
中气体体积约占容积的
中气体体积约占容积的
嘴距袋口10厘米吹气
中充满气体
中充满气体
中充满气体
1)根据实验结来.可以否定小明猜想的实验组别是______
2)实验中,塑料袋中的气体并未充满,如何用刻度尺粗略测量并估算袋中气体体积在容积中的占比?______
3)说明“嘴距袋口10厘米吹气,能使塑料袋充满气体”的原因:______
【答案】(1)23  (2) 见解析  (3) 见解析   
【详解】
1[1]由实验数据表格可知,第1组实验结果相同,均充满气体,无法否定小明猜想,第23组实验结果不同,可以否定小明猜想。
2[2]将袋内气体挤压到底部,用刻度尺测出鼓起部分的长度,计算出与袋子长度的比值。
3[3]吹出气体进入袋内,袋口内气体流速大于周围气体,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周围空气进入袋中。
5.(2021年浙江温州中考)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③当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1)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______;(例举一个)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______秒。
【答案】(1)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  (3)  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详解】
1)因为烧瓶中空气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影响实验结果。
2)由图乙的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且增大得越来越慢。
3)由乙图可知,苹果质量为6g时,产生气体速率为0.04毫升/秒,所以其所需时间为6毫升0.04毫升/=150s,加入反应物量变大,提高反应速率,所以其收集时间小于150s,因此可以推断为100s。(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6.2021年宁波中考)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简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