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
作者:薛文凯白淼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9
        工业设计范畴在当今时代化特征下以其涉及深广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物质世界,亦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方法、文化特征、甚至行为特征。作为此种主客体联接的具体桥梁,公共设施设计以其严谨尊重心理需求的大众化和突破传统泛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以取得令人侧目的成就。由此具体落实在公共空间的设施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加彰显了技术层面和思想层面的思维创新,积极解决时代特点下的人文矛盾与互动性诉求早已蔚然成风且扩展深广。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
        秉承以上理念,现代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的整体性能、综合效益、和谐环保等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得到催生。由此凸显出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公共空间组合与分割的布局设想、功能完善和寓意传达等方面的重要性,为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予以首肯。
        1)吸烟及非吸烟人的双向性要求
        近年来,欧洲的禁烟运动如火如荼,全球范围内民众对吸烟的危害性觉醒度日益提升。在我国尽管经过多年推动,但公共场所吸烟的状况尚未得到良好控制,围绕公民吸烟而展开的争议颇多,实现百分百无烟环境积极推进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看到控烟政策、资源与庞大吸烟人个体诉求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吸烟者的个体需求与环境社会约束双方不可分割却又存在冲突,公共空间内吸烟区公共设施设计的提出及完善呼声强烈。
        2)空间范围规划的环保要求
        现代公共空间设施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于其理性约束和感性惠顾的统筹以及人与环境可持续的兼顾。正如人所共知的被动吸烟危害生命健康同理,环境面对公共空间吸烟现状的立场诚然是极为被动,面对冷烟雾这一与环保背道而驰的重要推手,公共空间设计也极端渴求吸烟区设施化所提供的清洁过滤性能和绿清洁保障。对比欧洲公共空间规划布局强调氛围塑造、系统化建设、空间尺度友人性化设计等方面,我国公共空间划分更侧重实用性传承和体兼容性。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需要公共空间的划分与隔离,香烟燃烧所产生的有害冷烟雾亦针对公共空间整体的室内外划分提出特性鲜明的环保要求。
        3)公共空间的场所特性要求
        人的主体社会特征是差异性的集中阐释。公共空间承载着不同人及从属关系的流动人个体,实现优化基准也要遵循其自身固有特点:人口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设施重复使用率高,易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的传播等。特别是吸烟行为的普遍受害性——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皆对健康双向损害,因此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概念即是出于公认的崇尚健康和行为便捷化映射在设施使用人针对吸烟这一特殊行为的综合需求。
        4)设施的商务效益要求
        公共空间设立吸烟区并引入设施化新式经营渠道直至把设施的多重效益展现于使用者,是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中市场营销程序的关键环节。这种多重效益在吸烟区这个设施化载体的具体演绎主要体现于四点商务化收益:1)针对设立部门有偿吸烟的收取费用效益;2)针对吸烟人控制其吸烟频率时长的督导效益;3)针对非吸烟人避免被动吸烟损害的健康效益;4)针对环境的和谐可持续无毒烟雾排放的环保效益。此外,吸烟区设施化采用标准化安装模式所带来的后期维护和使用及更换耗材的资源节约、吸烟区安装模式的其他多样性空间引用、设施内部的宣传展示广告合作等多方的经济效益也定会在具体的实
践中提高吸烟区设施化的整体应用价值,摒弃公共设施政府及设立方高投入、低收益的无偿公共概念,重塑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为兼顾经济收益效益、商务扩展效益、社会共享效益、大众督导效益等多重化互通的效益集合体。5)功能形态的教育要求: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形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因此与之核心呼应的外在设计形式更要突出对积极寓意的形态设计追求,吸烟这一争议颇多的诉求性行为往往以灰阶彩或棱角形态示人以显示社会对吸烟行为的排斥感和限制教育目的。
        二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可行性
        (1)高新科技的技术支撑
        1)烟气回收技术——控制烟气扩散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首要核心技术是烟气的回收与聚拢。此种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可行性构成是以多门学科交杂为技术依托的: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流动力学原理形成自抗的风幕,阻止多重抽力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较出的完成吸烟有害气体的迫使性回收。
        2)气体净化技术——环保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真正环保理念是一个可循环性质的综合系统,深入到具体技术层面也必然是承接性良好的技术性扩展,由此对于已经回收的吸烟区有害气体的良性改造即肯定了气体净化多重技术、多种手段的互通式配合,为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可行性提出支持。
        3)防火材料技术——安全目的
        优秀的公共设施化设计充分考虑到其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协调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便捷易操作性,更高层次表现为高度专业性的安全保障。在公共空间这样人密集度高、空气流通率低同时明火接触率频繁的特殊载体中,吸烟区的设施化存在意义以不仅局限于提供场所区分和实用意义上的概念辨别,更要强调安全性保障的设计和生产模式。
        4)智能限时技术——限制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的积极目的不仅是保护被动吸烟者免于有害烟气的损害,更要强调的是其设立对吸烟人的欲望控制,缓解进而减少公共空间吸烟行为的个体行为。计时吸烟、有偿吸烟的概念应运而生,相应的智能计时系统技术及程控计费模式为吸烟区功能的完善化提供了无忧的技术性保证。从吸烟区设施化在公共空间的直观功能中迸发全新的功能性设想。
        5)网络宣传展示技术模块化设计的目的——教育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的主要应用场所为强大的广告宣传商业运作模式提供可能,网络展板技术、动态液晶LED技术的展示技术将与公共设施领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一体化结合,为社会公共行为方式的积极教育、吸烟行为的督导限控及社会思维的健康引导发挥更加积极的设计意图。
        (2)标准化的安装模式
        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要以多变的形式适应不同性质的公共集散空间,变换设计的通用性与标准化概念具有综合作用和相关必然性:通用性要求吸烟区设施内产品部件或单元甚至模块能达到可置换性要求;标准化一是追求吸烟区设施系列中为达到互换目的而建立的标准;二是公共设施行业或者国家制定的公共空间设施使用标准,通过这种横纵向或多向变换、相似变换及模块化设计等多重手段,实现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的安装模式标准化,完善其轻便简洁、实用耐用、易更换维护和无障碍的多重效益优化。
        (3)设施化的人共享
        公共空间中吸烟区的设施设立既是功能意义上的超越,通过施加人性诉求的满足和环境统一的优化,不仅满足了吸烟者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时保障了非吸烟人被动吸烟的危害;通过无障碍实施因素与吸烟区设计相结合扩大受用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通过安装模式的标准化与设施化延伸至国际通用趋势的人循环受用系统化配置;种种深入层层循环,构建公共空间吸烟区扩大化的适用人及大众化的收益效果。
        三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的前瞻性探讨
        (1)以环保为主导的多元化
        公共环保意识的强弱对环境体系的决定性作用不容忽视,亦是对公共空间设施化语义传达的集中体现。凸显环保作为解决公共空间实际问题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始终遵循原则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兼顾环境、人、经济的多元化链接模式必将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框架扩大,涉足多产业、多领域、多国界的环保资源化共享。
        (2)以督导为主旨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