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观Art Panorama
116
数字插画设计课程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设计探析
模块化设计家具高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数字插画设计课程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设计探析,旨在不断完善数字插画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应用
于实践的双向教学结构,营造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在引导教学设计思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拓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制;模块化;数字插画
一、数字插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学重视操作技能,少创新表达
数字插画设计随着互联网创新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的专业知识就更加的立体全方位,传统教学模式下只重视数字插画的绘制技法,单一的构图及造型表现已不能满足市场对插画设计人员的需求。现阶段,数字插画设计的教学研究区别于传统艺术绘画,基于互联网模式下人才的大量诉求,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单一的电脑技法上的知识传授,学生通常以临摹优秀数字插画设计为主,整体教学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引导,学生缺乏思维训练
当前高校数字插画设计课堂上的教学大都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师设定相应主题式进行插画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为了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全面发展。然而,从数字插画的教学学时的安排上,课堂上对于插画绘制技法的训练往往是不够的,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各类手机app客户端搜索相应数字插画技法上的教学课程进行技法上学习的补充,但是,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引导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学生往往依赖于数字插画技法上学习的视觉效果,倾向于个人自主性的一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定向比较固定,缺乏数字插画课程的思维拓展训练,学生缺少对问题探索与思考的灵敏性,更不善于主观能动性的思考,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三)市场需求的导向,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
现代技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多元化应用,网络媒介平台的发展,对于数字插画的市场需求导向性提升。而
数字插画设计专业课程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冲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市场对接的实践性项目接触的很少,整个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性,加之数字插画设计本身又倾向于个人创做性,促使学生们单一的认为数字插画更注重主观的创作,绘画技巧上的提升,使数字插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造成视觉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脱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断层。
二、数字插画设计课程的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结构设计的探析
(一)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的灵活对接
数字插画设计的应用最终将服务于市场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在整个专题项目制教学中,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3-4人为一组,绘制不同思路的设计方案,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讨论非常关键,教师以知识引导为主,在设置专题项目化的同时,将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进行灵活对接,这里的模块化教学是指针对数字插画设计的课程需求与学生要求来进行专业知识点的模块化的补充。模块化教学将有针对性的问题明确化,而项目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两者促使学生思考深度的延展,讨论的过程将不断提醒学生思维方式的带入,最终呈现的数字插画设计的作品融入创意思维的训练。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的灵活对接的过程将不断汲取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二)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营造发散性思考,应用于实践的双向教学结构
数字插画设计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横纵向的双向发展,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双向提升。为了使学生能够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双向应用,模块化教学重新整合了数字插画设计知识的框架结构,强化知识理论的横向发展,学生在带着问题去寻思路方法,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印证,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比,设计实践的目的性更加清晰明确,项目制教学的整个过程又完善了教学结构的纵向发展。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营造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应用于实践的双向教学结构,有助于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
项目制与模块化教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离不开经济、社会、新科技、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其教学内容结合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设计管理等综合应用型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展开。教学与市场实践的灵活对接,将数字插画设计课程更全面的整合定位于系统性、科学性、实战性、原创性的特课程。
参考文献:
[1]万延.“性向”教育与模块化教学结构设计研究——以插  画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6(05):  119-121.
[2]尹定邦.艺术设计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许静.新媒体时代的插画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J].艺术科  技,2017,30(10):82.
(责任编辑:薛竹影)
作者简介:高婷婷,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