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已撤销)
【公布日期】2021.09.07
【文 号】农产发〔2021〕3号
【施行日期】2021.09.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种植业
正文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抹茶交易所中国用户还能用吗
  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农产发〔2021〕3号
  茶产业是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产业,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产量和消费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存在部分地区无序扩张、茶产品开发利用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加大扶持,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提升质量。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装备创制、文化创意,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强化茶农、茶企、茶商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产品追溯体系和监管制度,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生态优先、绿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生态茶园,推广绿生产加工技术,生产绿有机产品,引导绿消费。
  ——融合发展、联农带农。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渗透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茶农。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规划引领和资源统筹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区集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推动产业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65%;干毛茶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茶叶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培育若干个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大型现代茶产业企业集团;茶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茶文化大力弘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建设绿生态茶园
  (四)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坚持适区适种、适品适种,引导各茶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划定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主要茶品生产优势区。在长江流域优势区,特别是南岭以北、长江以南,重点发展绿茶,兼顾发展黑茶;在浙南、闽南、闽北及粤东等优势区,重点发展乌龙茶、白茶;在滇西滇南、黔中黔东南及桂西南等优势区,重点发展红茶、特种茶和绿茶。引导高纬度、高坡度非适种区逐步退出茶叶种植。禁止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茶产业,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茶园。
  (五)提升茶园生产能力。推广优良无性系良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提高茶园良种率和专用化水平。推进老茶园淘汰、低产茶园改造和新建茶园提质,完善田间道路、蓄排设施、电力设备等配套设施设备。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茶园管理智能化和采摘机械化水平。支
持并规范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施肥修剪等专业服务。
  (六)推广绿技术模式。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茶园土壤治理,在优势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应用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防控融合示范茶园,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防控技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三、打造现代加工体系
  (七)提升初加工水平。科学布局茶叶初加工中心,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大茶叶初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将茶叶初加工成套设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推进茶叶初加工设施装备更新升级,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茶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购置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选机、炒(烘)干机等初茶叶加工机械。改善茶叶仓储保鲜设施条件,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能力。
  (八)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支持加工企业新建或改造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提高加工品质
和生产效率。引导加工企业开发抹茶、茶菜肴、新式茶饮、含茶食品、调味茶、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研发推广夏秋茶高效加工技术,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素等功能成分,推进茶产品深度开发,拓展茶产品功能用途。
  (九)发展综合利用加工。推进茶枝、茶花、茶籽、茶渣等副产物回收利用,利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生物发酵等技术,开发茶花粉、茶籽油等食品(含保健食品),以及基料、肥料、新型材料、清洁燃料等新产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四、构建商贸流通网络
  (十)培育创响知名品牌。各茶区要整合现有品牌,打造地域特鲜明、产品特性突出的区域公用品牌,完善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加大历史名茶品牌保护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创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茶企准产品定位,优化包装设计,丰富品牌内涵,加大营销推介,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十一)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引导各茶区与大型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专卖店、物流配送中心对接,创新发展线下销售渠道。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网络、
数据、技术等现代要素,建立新型线上销售体系,推动营销渠道网络化。鼓励发展直供销售、会员定制、门店体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推进消费模式转变。
  (十二)建设区域交易中心。依托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完善展示展销、仓储物流、电子结算等设施,实现物流集散、价格形成、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多种功能,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多样的区域交易中心。引导各茶区针对特品种和稀缺产品,探索建立产地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
  五、提高要素支撑能力
  (十三)强化科学技术支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建设一批区域性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促进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合作,集中攻关高效栽培、品质识别、绿防治、灾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茶园整理、茶树修剪、高效植保、机械采摘、精深加工等先进装备,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模式。
  (十四)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完善产地环境、品种种苗、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分等分级、储运保鲜、包装标识、物流运输等关键
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加强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全产业链茶产业标准体系。
  (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各茶区成立专家顾问团,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茶企,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加强茶产业推广技术人才培养,举办茶加工职业技能大赛,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引导各类主体在茶产业全链条创业创新,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业态模式,培育一批茶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团队和企业家。
  六、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十六)培育壮大融合主体。支持茶企同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融资,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茶产业领军企业。鼓励发展大型茶企牵头,合作社、家庭农场跟进,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
  (十七)促进全链条融合。引导各茶区统筹协调茶产业各环节各主体建设茶全产业链重点
链和典型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联结机制,形成“链主”企业带动,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经营主体有机衔接、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十八)推动茶文旅融合。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茶旅精品线路、精品园区和特小镇。深入挖掘中国茶文化丰富内涵和深刻精髓,办好“国际茶日”等主题活动,传承好茶艺、茶理、茶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茶文化传播和走出去。